訪美國杜邦家紡副總經理王俊
養人才,更要“育”人才
王俊身有感觸的說:“說到父母,我們每一個人都有同感:父母對我們有‘養育’之恩。這是因為父母不僅僅在物質上‘撫養’了孩子,而且在人格、性情、智慧以及做人方面‘教育’了我們。其實,企業和員工,也是同樣的道理。企業給員工發薪水、獎金、福利、分紅就是在物質層面上‘養活’員工;通過企業文化的塑造與傳播、系統的培訓、制度約束以及其他各種手段來‘管理員工’的過程,就是‘教育’員工的過程。但是,我發現,很多企業,只注重‘養’而忽視‘育’!俗話說:‘養不教,父之過也’,‘有娘養,無娘教’,孩子怎么能夠成材呢?同理,企業對員工養而不育,員工不成才,孰之過呢?一個只重視用金錢等物質手段來刺激‘養活’員工的企業,永遠不可能培養出真正優秀的人才,也永遠不能培養出足夠的人才。我本身對這點體會頗深,南方寢飾的總經理謝安成親手栽培了養育了我,這個恩情我窮其一生也報答不完的 。可以說沒有謝成安的‘養’‘育’就沒有今天的我。”王俊在說這番話的時候熱淚盈眶,他的心中有太多太多的感激之情難以用言語表達!
他說“養”和“育”是必須兼顧而不可偏廢的。很多企業總是想一蹴而就,抓一把人才進來馬上就能用。其實則大不然,即使你抓來了能立即“上崗”的人才,也不等于他已經成為了你企業的員工,更不等于已經成為了你企業的人才。相反,對于這類“空降型”人才,“育”顯得更為重要和突出。在現實中,空降人才的成功率低的可憐!為什么呢?絕大部分是因為人才的個性與企業的文化難以相融,甚至是格格不入。所以,當企業還沒有把自己的價值觀、自己的企業文化深深地滲透到一個人才靈魂深處時,還不能說,你已經擁有了這個人才。杰克·韋爾奇在這個問題上給出了最精彩的回答:“高明的領導者與平庸的領導選才上最大的區別在于,前者認為發現企業內部優秀的人才比招聘人才更難,后者恰恰相反”。因此,自己培育是企業人才的長效機制,是企業人才的生產線和是孵化器。企業一旦擁有了自身的“育才”機制,再輔以與之匹配的吸引人才措施,企業就不愁沒有人才。這一條,對大型企業有效,對中小企業同樣適用。就引進而言,應該側重引進“空白型”人才——剛畢業的大學生,優勝劣汰,擇優培養,逐年儲備,梯次建設。而對于那些空降兵來說,這能緩解企業的暫時之需。
“就企業人才而言我覺得,無論是什么規模什么性質什么地域的企業,老板是關鍵,尤其是老板的觀念。有什么樣的老板就有什么樣的人才。企業擁有了一棵樹,就不愁擁有一片森林。重要的是老板自己一定要是一棵樹,而且要明白自己是什么樣的一棵樹。所以我加入美國杜邦家紡后首先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招納新人、“養”“育”新人。現在的家紡企業最短缺不是資金?不是技術?不是市場?因為資金不足,可以通過融資解決;沒有技術,可以引進;市場有限,可以逐步開拓。現在的家紡企業最缺乏的就是可以有利于企業長足發展的人才!”
【筆者語】我是懷著“感恩的心”來完成這篇人物訪談的。當我告訴王俊行文構思中會提到南方寢飾以及謝安成總經理時,王俊馬上很嚴肅的告訴我,“我離開南方寢飾只是為了自己創業,完成自己的‘夢’不是因為其他……”他再次強調說:“是‘南方’一手培養了我,走到哪我都會感激‘南方’的。”“山高人為峰,海闊天為邊”是王俊的座右銘盡管工作繁忙,王俊卻沉浸其中,用他自己的話來說,追求卓越,不斷超越,努力向上,創新不止!人生的路需要有目標和方向,但這種目標方向有著本質的不同。正如汪國真的詩句:“沒有比人更高的山;沒有比腳更長的路。”相信王俊會很快實現他的“夢”亦相信他的人生路會越走越高、越走越遠。
您可能還關注
- 行業新聞
- 加盟指導
- 經商寶典
- 消費資訊
隨時隨地看,還可以轉發到朋友圈哦。
相關新聞

掃一掃關注微信
品牌投資關注榜
- 10萬以下
- 10-20萬
- 20-40萬
- 40萬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