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繡藝人尋蹤
編者按:武漢紡織大學成立的紡織非遺團隊近年來碩果累累,發表論文31篇,出版文集與專著兩部,設計服裝80余款,成衣制作20件(套),產生了很大的社會反響。不僅如此,他們走訪老藝人,對于部分瀕臨滅絕的紡織工藝進行全面的研究,為我們留下了豐富的資料,為工藝的傳承作出了重大貢獻。本報將獨家發布其在漢繡及土家織錦方面的研究成果,剖析我國絲織工藝輝煌的過去和令人擔憂的現狀,尋找比申請“非遺”更好的保護產業的辦法。
——武漢紡織大學紡織非遺團隊漢繡調查(上)
繡工是繡界發展中的主要因素,對繡種的發展起到決定性的作用。古人云:德藝雙馨。一個在藝德上有追求的人才會成為一名優秀的繡工,有自己的刺繡風格特點才會成長為刺繡藝人。繡工的欣賞品位、審美趣味、思想內涵會以最直接的方式反映到繡作中,進而影響一個地區的繡品風格和特色。
刺繡在中國有著數千年的歷史,無論是四大名繡還是其他地方性繡種,都有著自己的發展歷程和變遷軌跡,漢繡同樣也有著悠久的歷史和自身獨特的發展脈絡。經歷了緣起、興盛、流變等不同的發展階段,形成了以武漢、洪湖和荊沙為中心并覆蓋了湖北省長江兩岸和江漢平原廣大地區的刺繡體系。
漢繡工藝復雜,對于從業人員素質有較高的要求。我們對一些重要的漢繡藝人進行了走訪和調查,用最平實的語言記錄他們對漢繡的理解和表達,同時通過與他們的交流,我們取得了漢繡發展的第一手資料,為漢繡日后的傳承和發展奠定了基礎,改變了過去人亡藝絕的工藝傳統模式。在采訪中,不同的藝人的思想和行動深深地打動著我們。他們認真的態度、對漢繡的執著以及對漢繡未來發展的困惑都影響著我們的思考。在我們找尋的藝人中,有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人,有對漢繡默默堅守的老藝人,有后現代社會催生的對漢繡創造、革新的漢繡藝術家,有發展漢繡產業的實業家,也有靠家人言傳身教的后起之秀。他們在自己的本職工作上為漢繡的發展作出了貢獻,他們的行為和精神是值得我們記載和發揚的。
漢繡傳承人任本榮(右)
簡介:任本榮,1935年出生于武漢,是武漢繡花街上漢繡第四代唯一傳人。幼年在父親的引導下,12歲時便開始學習刺繡。后來,任本榮在武漢的第一工藝刺繡合作社擔任設計師。1957年被工廠選送到中央工藝美術學院高級圖案班學習,學成后回廠繼續在設計組從事漢繡設計工作。由于其技藝的突出,1986年湖北省武漢市政府授予任本榮“工藝美術家”榮譽稱號。直至1994年退休后,任本榮一直致力于漢繡的工作,堅守著傳承與保護漢繡的信念。
風格:在創作中,他往往大膽構圖,想象夸張而富有生氣,充分保持并發揚了漢繡迥異于蘇湘二繡的華麗多彩,又不失雄健樸厚的風格特色。
擅長:戲衣和宗教題材作品。
輝煌業績:20世紀80年代,任本榮在武漢戲劇用品廠擔任領銜設計師,漢劇名角陳伯華主演《狀元媒》、《柜中緣》、《宇宙鋒》等多部劇目的戲衣大多由任老設計,并參與繡制,陳伯華還曾帶著這些戲衣到香港演出。同時,任本榮擅長宗教題材的作品。曾為武漢的宗教寺院繡制裝飾用品,還為一些大師繡制袈裟、道袍等。
您可能還關注
- 行業新聞
- 加盟指導
- 經商寶典
- 消費資訊
隨時隨地看,還可以轉發到朋友圈哦。
相關新聞

掃一掃關注微信
品牌投資關注榜
- 10萬以下
- 10-20萬
- 20-40萬
- 40萬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