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湘光 “壯錦產業”前程似錦
訪壯錦工藝美術大師譚湘光
2004年,她精心織就巨幅壯錦壁掛——“雙鳳朝花”獻給首屆中國-東盟博覽會;2007年7月,她又飽含深情制作了世界最大的壯錦,滿載著廣西壯鄉人民對香港回歸祖國十周年的誠摯祝賀,給香港同胞留下了“最大壯錦現香江,錦上添花慶華誕”的美好印記;她就是情系博覽會、我國現存的惟一壯錦工藝美術大師譚湘光女士。
最大壯錦現香江
錦上添花慶華誕
帶著世界上最大的壯錦,滿載著對香港人民的最誠摯問候,譚湘光與她的壯錦已經在香港人民的心中留下了深深的印記。2007年7月,在香港將軍澳會展中心的日子,譚湘光和她的巨幅壯錦是最受參觀者關注的。
香港的觀眾在她的周圍久久佇立,試圖解出那小小“竹籠機”中的秘密。
“壯族人民真是夠聰明!很久以前就能用這么簡單的一個竹籠織出這么漂亮的壯錦,真是了不起啊!”在將軍澳,譚湘光帶去的壯錦系列產品受到廣大香港市民的喜愛,壯錦包,壯錦扇、壯錦坐墊,壯錦披肩……所有壯錦制成的產品均被搶購一空……
譚湘光和她的壯錦為什么有這么大的魔力,吸引了如此多的眼球?
壯錦,產生于宋代,興盛于明代,因為壯錦的圖案生動,結構嚴謹,色彩斑斕,象征吉祥與祝愿,曾被明王朝列為貢品,是權位的象征。在古代廣西,也只是壯族土司才能使用。新中國建國后,普通百姓也能使用壯錦了。那時幾乎所有的壯族女子都會織壯錦,家家戶戶都有織錦機。壯族人民用壯錦制成各種日常用品,美觀大方,經久耐用。
后來,隨著社會發展和工業化進程,因為工藝復雜,制作耗時,而且造價也比較貴,壯錦制品逐漸被工業織布制品所代替。于是做壯錦的人越來越少,隨著時間的推移,會織錦的壯族婦女已漸漸老去,有的已經去世,而年輕女孩已經不學織錦,懂得織錦手藝的人也越來越少,這曾經輝煌的壯錦文化,幾乎落到了“后繼無人”的邊緣,逐漸衰落。據廣西博物館統計,到了1998年,整個忻城只剩下3臺織錦機,2000年以后就連一臺都沒有了,如今壯錦工藝瀕臨失傳。
譚湘光作為賓陽第二代織錦傳人,是目前中國現存的惟一壯錦大師,是廣西賓陽縣瀕臨失傳的壯錦工藝的惟一大師級傳人。她帶著貴為古代貢品——千針萬線手工紡制的精美壯錦,“錦上添花”賀香港回歸祖國十周年,光彩照人,怎能不惹人喜愛?!
心細情堅成大師
苦心經營傳技藝
譚湘光是全國第五屆工藝美術大師,師從已故全國第一屆工藝美術大師——梁樹英。今年1月11日,譚湘光在北京人民大會堂參加全國第五屆工藝美術大師頒獎大會,當時全國共有161人獲此殊榮,頒獎當天只有52名代表有幸上臺領獎,而譚湘光便是這52人當中第一批上臺領獎的工藝美術大師,國務院副總理曾培炎親自為她頒發了“全國第五屆工藝美術大師”證書。
譚湘光和她的師傅梁樹英,實在有緣。她們的住處正好門對門,譚湘光從小就看著她的師傅織錦長大。
譚湘光16歲那年正式拜師學藝,成為梁樹英“門當戶對”的弟子。當時,跟隨梁樹英學織錦的不止譚湘光一人,但是她們當中有不少人因為缺乏耐心,沒有學到織錦的真功夫;有的則在出嫁后放棄了自己的織錦手藝。惟有譚湘光耐心學習,刻苦鉆研織錦技術,即使出嫁了也不放棄織錦。
譚湘光與師傅梁樹英情同母女,師傅織錦的一招一式,譚湘光均能銘記于心。此外,師傅還經常帶譚湘光深入到廣西的三江、融水、龍勝等少數民族地區采風,收集優秀的傳統壯錦圖案。師徒倆常常將圖樣從壯民手中借回到住處,并連夜描摹借鑒,一干便是通宵達旦。久而久之,織錦成為譚湘光生命中不可割舍的一部分。
1984年,29歲的譚湘光,當上了賓陽縣民族織錦廠的廠長,在壯錦產品的開發上下功夫,使產品的種類和檔次都有了長足進步。同時她還積極培養接班人,希望能夠有更多掌握壯錦工藝的人。在她的努力下,賓陽縣的壯錦工藝已經有了第三代傳人。而今,從賓陽民族織錦廠退休已有5年的譚湘光受聘于廣西工藝美術研究所,繼續為搶救瀕臨失傳的壯錦工藝、弘揚壯錦文化而奔忙。
壯錦走俏東盟市場
“壯錦產業”前程似錦
2004年,譚湘光精心織制獻給首屆中國-東盟博覽會的巨幅壯錦壁掛——“雙鳳朝花”,亮相于首屆中國-東盟博覽會旅游專題館,受到了東盟各國客商的青睞。廣西工藝美術研究所當場就接到了幾個跨國業務合作訂單:先是旅居泰國的華僑商人慕名專程前來洽談,希望訂購一批壯錦系列工藝品,并盼望該研究所能派人去泰國進行學術、技藝交流。而后,柬埔寨、老撾的商人、工藝品行家也紛紛前來,分別與廣西工藝美術研究所達成合作意向,要在柬埔寨、老撾市場推介中國壯錦工藝美術品,并組織人員來廣西接受專業培訓。在中國留學的越南青年阿福,看了展品后說:“我要爭取在留學期間去廣西工藝美術研究所拜師學藝!”
今年7月,譚湘光與她的世界最大壯錦驚現香江“慶祝香港回歸十周年”載譽歸來之后,慕名前來廣西工藝美術研究所定制壯錦產品的客商絡繹不絕。
廣西工藝美術研究所所長劉惠軍高興地向記者介紹說:“現在,我們有接不完的壯錦訂單,國內的、國外的都有。很多政府機關走出去舉辦招商引資、訪問交流等活動,所送的禮品大都選用我所譚湘光大師和她的弟子們所織制的壯錦產品。前些日子,由廣東商人投資在越南胡志明市建造的一家五星級酒店的主管也來我們這里訂貨,說是要1800套七件套的壯錦床上用品。他說壯錦做成的床上用品特別典雅別致,最能顯示酒店的檔次,最具有中國的文化氣息。”
“隨著第四屆中國-東盟博覽會的日益臨近,泛北部灣經濟合作意識的不斷深入,來自東盟國家的壯錦訂單一定會越來越多。面對這樣一個展示中國傳統文化,弘揚中國織錦技藝的大好時機,”劉惠軍所長高興地說,“我們要引進一些工藝美術院校畢業的專業人員,協助譚湘光大師,根據客戶的訂單,開發和研制出新的花色圖樣和產品款式來。”此外,劉所長還撥出專款,加強對研究所下屬的壯錦織制廠的建設,購進新機器,培養更多的織錦工人。近日,4臺從杭州引進的龍頭提花機已經到位,開始運作。與此同時,廣西工藝美術研究所與仙葫區及周邊的一些專業家紡加工制造廠建立了良好的合作關系,使研究所研制的新的系列壯錦樣品能盡快地成為成品,以滿足市場對壯錦產品不斷增長的需求。
劉惠軍告訴記者,由于壯錦有“通經斷緯”的特點,要制成色彩豐富、圖樣精美的壯錦,不可能完全靠機器,必須要有譚湘光大師以及她的弟子們的巧手參與才可以完成,所以即使是有現代化機器參與壯錦織造,也不影響壯錦本身手工藝制品的獨特魅力的體現。而且由于各類產品的規格不同,傳統的“竹籠機”和現代的機械化織機各司其職,“竹籠機”不會被現代織機取代,這對保存和挽救瀕臨滅絕的壯錦傳統織造工藝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
去年8月,中國家用紡織品協會已經向廣西工藝美術研究所發出邀請,承諾要在位于江蘇南通的中國家用紡織品展示中心預留一個展位,專門展示廣西工藝美術研究所研發出來的一系列壯錦產品。看來,譚湘光大師這下更忙了!
今年9月,中國家用紡織品展示中心正式向公眾開放;10月28日,第四屆中國-東盟博覽會將如期召開。所有這些,都會將廣西的壯錦系列產品推向更廣闊的國際市場,給廣西工藝美術研究所帶來更多的跨國壯錦訂單,“壯錦產業”前程似錦!
您可能還關注
- 行業新聞
- 加盟指導
- 經商寶典
- 消費資訊
隨時隨地看,還可以轉發到朋友圈哦。
相關新聞

掃一掃關注微信
品牌投資關注榜
- 10萬以下
- 10-20萬
- 20-40萬
- 40萬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