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煜威:我看海寧經編及家紡產業集
海寧,對于紡織行業來說,不僅僅意味著一個簡單的地名。這個秋天,海寧又一次頻繁地被行業人士提及,不管是九月的中國家紡博覽會,還是十月的首屆中國國際經編論壇,都像洶涌澎湃的海寧潮一樣吸引了不少人關注的眼球。
在近幾年紡織工業飛速發展的期間,海寧經編業及家紡業以驚人的黑馬之勢奔騰著:整個經編行業經濟總量以年均30%的速度增長,海寧市被中國紡織工業協會命名為中國紡織產業基地市,一躍成為中國經編業最大和最具有競爭力的產業基地;中國家紡看海寧,海寧家紡看許村,這個布藝名鎮的影響力從三個“全國第一”可見一斑,家紡裝飾布年產量全國第一,內銷量全國第一,出口量列全國第一。
一個普普通通的小城市,產業快速發展的奧秘何在?很多海寧人這樣說:多虧政府的大力扶持和正確引導。在首屆中國國際經編論壇舉辦之際,就海寧市經編及家紡產業的發展戰略,海寧市副市長許煜威做了解答。
做足優勢——特色集群需升級
一個城市能出現三個產業集群,實在是令人驚嘆。提起海寧市的特色支柱產業,幾乎無人不知,那就是皮革、家紡及經編業。許煜威指出,2004年,海寧市經編總產值50多億,皮革總產值130億,家紡產值超過150億,三大產業對推動海寧市的經濟發展起到重要作用。
談到海寧經編業的成長歷程,許煜威的語氣中流露出一絲自豪,他介紹道,海寧經編業起步于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初,當時,全市只有1-2家企業擁有幾臺國產中低檔經編機,產品主要是普通的中低檔服裝面料和蚊帳布。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加上各級政府的培育、扶持,海寧經編業開始加速發展。九十年代末,海寧把規劃建設特色工業園區作為推動產業發展的重要平臺,中國經編針織科技工業園迅速崛起,海寧經編業開始步入高速增長期。
雖然海寧經編產業已經發展到相當的水平,但是在產業經營理念、技術開發水平、產品應用領域等方面與國際先進水平依然存在差距。所以,為了進一步提升經編產業,政府從決策層的角度出發,通過論壇或博覽會的形式來發揮優勢平臺作用,這也是舉辦首屆中國國際經編論壇的初衷。許煜威強調,“我們舉辦這個活動,總體來說,有三個出發點。一是深化發展理念,認清當前的經濟發展形勢,進一步提高產品質量,增加產品科技含量,樹立科學可持續發展觀。二是打造區域品牌,讓產業集群更加完善,提升行業形象及影響力。三是營造新的商機,吸引更多的人關注海寧,增強同行企業之間的凝聚力和協作精神。”
現在,很多地方都在發展產業集群,但是具體到每一個產業可能又有不同的應對戰略。那么,海寧經編產業及家紡產業集群的發展特點在于何處?對此,許煜威表示,一個地方有一個地方的地域特點,我們只是在發展產業集群方面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但是產業升級這個問題是迫在眉睫的。
放寬視界——低價競爭促創新
近年來,隨著投資者的不斷增加,同類設備引進數量猛增,同類產品的低價競爭成為產業發展中的最大問題。“一個地區最大的生存危機就是創新體制和創新能力的消失,創新是產業發展的永恒主題”,許煜威深有體會地說道。
不管是海寧經編業還是家紡業,最突出的特點就是產業集群優勢,即形成了一個以龍頭企業帶動,眾多中小企業支撐的規模龐大、門類齊全、分工協作、配套完善、良性發展的產業集群。但是從產業競爭力角度來看,這些都是結果性的表現,而不是產業競爭力本身。產業競爭力最終體現在企業競爭力和人力競爭力上。
因此,許煜威認為,對于政府而言,提升產業競爭力的一個主要內容在于進一步轉變政府職能,進行制度創新,改善地區的制度環境,減少企業的營運成本。一個地方能不能為企業創造好的投資環境,能不能為人才發展提供好的人文環境,是政府服務的核心,是基礎工作。
為了進一步推動產業升級,在具體的實行措施上,許煜威指出關鍵在于三個創新,“首先是技術創新,科技是第一生產力,必須讓企業從研發的角度自主提升產品質量和檔次,政府在這方面上還會給予相關獎勵。其次是管理體制創新,有了技術,欠缺管理,同樣是行不通的,如何引進先進的管理模式,調動員工的積極性,非常關鍵。最后是文化創新,這點沒有固定模式,所謂創新,包括物質和精神,只有融入理念才能開發出產品,怎樣培育企業文化,打造企業品牌,是實現產業升級的重要一步。”
合力做強——協作抱團求共贏
在海寧構建產業集群的過程中,經濟的發展和企業的成長,都離不開政府的鼓勵與支持。“我們很幸運,背靠政府,面向市場。只有依靠政府支持,結合市場實際,才能從量的擴張到質的提高”,這是企業對政府的如實評價。
從短短幾天的接觸來看,海寧當地企業與政府之間的聯系相當緊密,談笑風生間更似親切的朋友,可能正是這種協作精神,才贏得了今天的發展。那么,政府究竟是如何推動產業進一步發展的?許煜威認為,產業集群的發展,雖然很多機制都是以民間力量為基礎,以集群自身的發展規律為內因,但是政府的支持和推動實際上構成了產業集群發展所必需的外部條件,即有利制度和政府供給環境。
“不同產業發展階段,政府所起的作用是不一樣的。在產業發展初期,政府通過科學規劃、制訂政策等手段,對資源進行宏觀調控和合理配置,來引導經濟的加速發展,尋找一條產業發展的捷徑。但是,產業一旦形成集群,就會形成強大的自我運轉的動力,政府應該創造基礎條件,消除任何阻礙提升創新能力和競爭力的因素”,煜威如是說。
“企業的目標定位按照市場需求,而市場則圍繞人的需求,歸根結底還是人,人需要什么,就去創造什么”,許煜威一陣見血地這樣說道。“企業應該從實際出發,將目標建立在可行性的基礎上,否則要失敗。政府同樣如此,任何措施都應該落到實處。比如以前海寧家紡業雖然產量較大,但是層次不高,原因主要在于設備跟不上,所以政府經過研究后就如何更新設備下了一番工夫,推動了家紡產業的升級改造。”
對于下一步產業發展動向這個問題,許煜威的回答簡潔而有力,“目前,皮革產業已出現了像‘雪豹’這樣的中國名牌,經編也逐漸走上快速發展軌道,只是家紡還尚未成大氣候。所以,下一步的目標,主要是拉長家紡內部產業鏈,提高產品附加值,通過良性競爭打響區域品牌,吸引更多的人關注海寧。”
您可能還關注
- 行業新聞
- 加盟指導
- 經商寶典
- 消費資訊
隨時隨地看,還可以轉發到朋友圈哦。
相關新聞

掃一掃關注微信
品牌投資關注榜
- 10萬以下
- 10-20萬
- 20-40萬
- 40萬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