紡織廠主李國柱的疾步轉型
李國柱,北京市順義區高麗營鎮美佳美毛織廠廠主。2007年的人民幣升值使得李國柱倍感壓力。
李國柱和父親經營的北京美佳美毛織廠,位于北京市順義區的紡織之鄉高麗營鎮。回望即將過去的一年,30歲的李國柱的臉上并沒有太多的輕松。在人民幣持續升值的背景下,毛織廠的經營壓力不小,員工也從2002年時的500人減少到現在的300人。壓力中的毛織廠正積極考慮轉型。
匯率升值成出口最大壓力
高麗營鎮上的毛紡廠有二三十家,有的小的還是家庭作坊的形式,雇工從十幾人到幾十人不等。盡管美佳美也沒有自己的品牌,靠給別人做代加工,不過像他們這樣300來人中等規模的企業并不多。但在李國柱看來,毛紡產業已日薄西山。
今年,很多到手的活李國柱卻并沒有接,有時候一個月聯系上了十幾單,但成本一盤算不合算,最后只接下兩三單。
指著一件自己加工的黃色毛衣,李國柱說5年前給工人的半成品加工費大概在七八元,縫活需要3元,再加上車間后整理等環節,一件衣服的加工成本在12元到15元間,再扣去稅,按照外商給出的25元的價格,一件衣服毛利為7元。
但是現在各類成本均已上漲,綜合成本已經達到了20元,但是外商仍然壓低在25元左右。除去增值稅,最后只能得到2元錢的利潤。
2元的利潤能否拿到仍然存在不小的風險。對于外貿商品占產品很大比例的公司,或者對外貿公司而言,由于采用美元作為結算貨幣,人民幣兌美元匯率發生微小波動,都會直接影響公司的產品出口收益。
成本居高不下,企業利潤越來越小,李國柱說為了維持自身的生存與發展,只能在與外貿公司談判的時候,提高產品的報價。但對于美佳美這樣的小廠,議價能力還是比較弱的。
中國紡織工業協會認為,人民幣持續升值是紡織出口企業面臨的最大困難。
多方彌補價格競爭力不足
就在國內廠商希望抬價的同時,國際買家也因為人民幣升值,中國產品在價格上失去了競爭力,開始在越南等國家和地區進行紡織品的采購。李國柱的外商客戶,經常提著一件衣服,去幾個國家打聽價格和看質量。
無奈之下的李國柱只好想各種辦法壓縮成本。他今年接到了韓國的一批價格和去年一樣的單子,但是廠里開會一討論,發現從成本上看就是雞肋,最后決定少做一些,把更大份額的加工工作轉給了其他偏僻省份的工廠,通過地區之間勞動力價格的差異來消減成本。
高麗營鎮上的很多紡織廠,都把他們的加工點布局在河北、或者山東更為偏僻的地方,加工之后運回高麗營進行后整理加工。
夾縫中求生存的狀況,使得美佳美雖然仍在從事毛衣的加工,但是已經考慮轉型。他已和江蘇一家服裝企業談成合作,作為該公司的加工商,或生產一些輔助產品,轉向羽絨服或男裝等領域。
您可能還關注
- 行業新聞
- 加盟指導
- 經商寶典
- 消費資訊
隨時隨地看,還可以轉發到朋友圈哦。
相關新聞

掃一掃關注微信
品牌投資關注榜
- 10萬以下
- 10-20萬
- 20-40萬
- 40萬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