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萍:繡品花樣設計第一人
人物小檔案:
王建萍:女,1963年生,南通市區人。1982年海門師范美術專業班畢業,后推薦到南師大進修學習,獲美術系紡工進修班結業證書。后在大型企業設計床單花型6年,之后到南通市工藝繡品廠,從事工藝蠟染繡品設計,被評為助理工藝美術師。
記者:說起王建萍,在疊石橋市場搞圖片包裝設計的無人不知,無人不曉,可謂“大姐大”。有人說你是繡品花樣設計第一代人,是嗎?
王建萍:1990年蘆葦花絮飄飛的一天,我閑也是閑著,就跟朋友到疊石橋市場逛逛。一到這里我發現這是個富得流油的地方,是掙錢尋鈔票的最好地方。
記者:真的?描述一下你的見聞。
王建萍:說來話長。一進這個通都大邑,發現這里的農民手上拿著一大沓鈔票,衣著光鮮,遠不是當時我概念中的農民形象。從志浩布市場到疊石橋成品市場,途經一排房子,就是現在的河房街,像電影里看到的古代房子一樣簡陋,但小飯店很多,桌上菜十分高檔,比南通一些飯店菜肴都好。農民們把床罩掛在繩子上,就在水泥石板上交易,那市場估計2000平方米。我發現床罩是化纖面料,亮閃閃的很難看,花型花里胡哨,雜七雜八的。
在成品市場我看到一60歲的黃姓老人,在他的“花樣店”里設計,旁邊站滿了等買花樣的人。我覺得我在國營大廠里設計的花型扔到廢紙簍里的也比這好。我很不屑一顧。朋友說:“你掙多少錢?人家30元一張圖紙!”我心里一沉,當時我一個月才100元工資,我觀察了一個小時,那黃師傅掙到300元。28歲的我激動得心咚咚跳。回到南通,我一夜未眠,決定下海。此時另一朋友準備到新成立的海南省辦廣告公司,邀我同行。我只有400元存款,而5000元合伙資本是個天文數字,我決定到疊石橋創業。
記者:就是1990年開始做繡品花樣設計的,應該是最早的?
王建萍:如果除開半路出家賺點錢畫畫花樣那黃姓老人的話,應該是我。幾天后,我到疊石橋租了間房子,寫了個“繡品花樣設計室”的廣告字,貼在門口。我投資75元錢,其中50元買了六七十米長的蠟紙,20元錢買了不少能在蠟紙上劃線的特種鉛筆。此前,我在單位費了一天功夫,用錄音機電機加曲軸吊一根銀針,進行蠟紙花樣刺孔,自稱“蠟紙刺孔機”,比別人用縫紉機刺孔快得多、花樣質量也高。
記者:賺到錢了?
王建萍:頭一天,人們擠進來問“有老花樣?”后來我才明白,就是好賣的舊花樣。這里的農民市場意識很強,不愿承擔新花樣試水市場的風險,要的是“老花樣”。一個禮拜后,有一天我也掙了300元錢。我決定丟掉大廠的鐵飯碗,在疊石橋捧“金飯碗”。1991年6月,我正式辭職。我在這個行業一直干到1997年,后來跟上的人很多了,我在戶外裝潢設計上動起了腦筋。
記者:干了六七年,最自豪的設計是什么?
王建萍:1992年,我去東北采風,順便看看黑龍江邊境貿易。在哈爾濱一市場,我看到人們在排隊買一個花樣的床罩。擠進去一看,是我設計的叫“朝鮮花”的花型床單。我說,那床罩花型是我設計的,我來自南通。市場負責人不相信,還要看我的身份證。那花型設計費我賣了3000多元,在全國流行4年。這堅定了我創新設計、做市場領跑者的決心。
您可能還關注
- 行業新聞
- 加盟指導
- 經商寶典
- 消費資訊
隨時隨地看,還可以轉發到朋友圈哦。
相關新聞

掃一掃關注微信
品牌投資關注榜
- 10萬以下
- 10-20萬
- 20-40萬
- 40萬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