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毛巾作坊 織出產業傳奇
記“中華老字號”南海毛巾廠
“唧唧復唧唧,木蘭當戶織”,走進里水的南海毛巾廠,盈耳機杼聲隆,滿目紗線織錦,總能叫人想起《木蘭詩》。這一家自清代光緒二十年(1894年)創立的毛巾廠,至今已有115年歷史了,從一個小小的手工作坊,歷經數次變革圖強,發展成為廣東省迄今最大的毛巾生產和出口企業。
■創始:
陳春泉上海學藝創“捷興”
南海毛巾廠位于南海里水城區,其創始者為陳春泉。
早在清朝年間,里水就有千家紡巾的繁盛圖像,那時主要產“高麗巾”,那是華夏民族最早使用的毛巾,不起絨毛,質感粗糙。隨著洋務運動深化,上海毛巾織造技術革新,質感柔軟親膚的“祝君早安”絨軟毛巾迅速占據市場。眼看父老鄉親賴以維生的“高麗巾”陷入困境,陳春泉親到省佛華洋百貨商場做“市場調查”,而后毅然北上上海求藝,回來后仿制了六七架上海的織巾機,創辦起了“捷興”毛巾廠––南海毛巾廠的鼻祖。
闖出一片生天的陳春泉兼濟天下,將所學技術工藝全授予鄉鄰,一時間,里水織巾作坊如雨后春筍般遍地開花,遍及其水墟及豐崗、麻奢、河村等10多村莊,陳春泉亦因此被后人譽為“里水陳啟沅”。
至今,只要提起南海毛巾廠,無人不曉“陳春泉”這個名字。為了讓后輩人銘記,里水方志辦年近80的容仲機老師還親著《南海毛巾奠基看陳春泉》,將南粵毛巾織造的一代先驅人生軌跡記錄下來。
■艱辛:
“繞番瓜”和“拜海龍王”
解放前,里水已有大大小小的毛巾織造手工業作坊100多家,成為里水人賴以維生的活計。解放后,人民政府將這些分散的手工業作坊組建起來,成立“里水毛巾聯營”。1956年,在聯營的基礎上成立“公私合營里水毛巾廠”,1962年改為地方國營,易名為“南?h毛巾廠”,一直沿用至今。
“織毛巾14道工序全部人工操作,可稱得上是‘人海戰術’!痹睆S長、現年83歲的曾昭及原工會主席、現年72歲的鄧要珍回想上世紀50至70年代的生產艱辛,依然歷歷在目。雖然1958年改用“鐵木機”,70年代又研發出“全鐵機”,但是從洗、煮、織、漂,還是要靠眾多人手完成。
鄧要珍至今記憶最深刻的是昔日曾被戲稱為“繞番瓜”的“上紗筒”環節,“織毛巾前,過漿后的棉紗線要逐條整理到‘棉紗筒’上,現在有自動化的紗筒排架幫忙,舊時只有用人手一個個繞。”鄧要珍回憶,面前豎起6根竹子,每個竹子串起10個棉紗筒(一個人頂多只能兼顧60個紗筒),然后拉出棉紗線一個個紗筒地繞,繞成一個一般要3小時,“人手當然沒法繞得跟機器那樣均勻的圓柱形,常常繞成中間鼓,兩端小的樣子,形如本地產的南瓜,故戲稱“繞番瓜”(“番瓜”,佛山人對南瓜的俗稱)。
“每天除了‘繞番瓜’,我們還要去‘拜海龍王’呢!”說著,兩老便神秘地笑了起來,原來,工人們在漂洗棉紗和織好的毛巾時,大家的身子均往前傾,時而起時而伏,就像參拜神靈一樣,而傳說管治江海的神為龍,故此便被大家戲稱為“拜海龍王”了。
■繁盛:
廣東棉紡業的“中華老字號”
走進南海毛巾廠, 七八十年代矮欄雕花的老式辦公樓建筑,南方國企老廠典型的廠區綠化樹,還有那代表了一個時代獨特話語風格的“紅棉”商標,一切都述說著它的綿延久遠,時代滄桑。然而,這并非代表它已垂垂老去,相反,它至今仍生機勃發。
記者跟隨現任董事長陳敬輝,走進毛巾成品展覽廳,其繽紛爛漫如一場視覺盛宴,讓人目不暇給!有時尚的圖案,也有懷舊的中國情愫;有潮流的卡通人物,還有獨特的真人照……與其說拿來洗澡擦身子的生活用品,還不如說是用來觀賞的藝術品。陳敬輝說,這些產品主要供應出口的,外國人就是拿來當藝術品擺在自家作裝飾和欣賞的。如今,南海毛巾廠已是南粵最大的毛巾生產與出口企業。
2008年11月底在杭州舉行的全國“中華老字號博覽會”,正申報“中華老字號”商標的南海毛巾廠是廣東獲邀的五家“老字號”之一,而其中四家均為藥廠,僅有南海毛巾廠見證了珠三角聞名久遠的蠶絲棉紡歷史。
您可能還關注
- 行業新聞
- 加盟指導
- 經商寶典
- 消費資訊
隨時隨地看,還可以轉發到朋友圈哦。
相關新聞

掃一掃關注微信
品牌投資關注榜
- 10萬以下
- 10-20萬
- 20-40萬
- 40萬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