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通經貿委副主任施黃彬談振興紡織業
南通紡織:信心足 政策強 目標明
記者:施主任,您好!不論是在會議上,還是在接受記者采訪中,您反復強調“信心比黃金更重要。”對南通紡織而言,信心源自哪里?
施黃彬:信心源自紡織產業發展現狀。 我們先來看一組數據,2008年,南通紡織共有規模以上企業2248家,實現銷售收入1352億元,與上年同比增長13.89%,占全市工業比重26.57%;實現利潤78.1億元,同比上年增長25.93%,銷售利潤率達5.78%,好于全國平均水平;其中紡織服裝出口40.8億美元,同比增長17.3%,占全市出口總值的34.7%;紡織從業人員28.7萬人,占全市在崗職工人數的4成以上。由于近年來南通鼓勵發展民營經濟,規模以下服裝、家紡企業星羅棋布,據不完全統計,南通紡織的從業人員達40萬人左右。近幾年南通的工業結構正在進行轉型升級,雖然紡織工業占全市工業的比重在逐年下降,但南通紡織工業占江蘇省紡織工業的比重仍達17.57%,占全國紡織的比重4%左右。
數據表明:紡織工業是南通的第一大支柱產業、出口創匯的主體產業、名副其實的民生產業。而且近幾年技改投入不斷加大,紡織工業運行質態和競爭力得到了改善和提升,有7個“中國名牌”產品,3個“中國馳名商標”,22家企業的產品獲得國家免檢稱號,17 家企業進入中國紡織工業500強,棉紡、色織、服裝、絲綢產業集群和家用紡織品市場競爭優勢日益顯現,預示南通紡織產業將繼續以較好的質態和較高的速度健康發展。
國際金融危機對南通紡織工業的沖擊不可輕視,要把困難想得充分一些,把措施想得扎實一些,把目標放得更遠一些,只要我們審時度勢,扎實練好內功,全力開拓市場,有訂單就有希望,先生存后發展,目標是可持續發展。金融危機對每一個企業都是公平的,市場環境好的時候各自的優勢并不明顯,現在環境惡劣了,優勢和問題就凸現出來了,但千萬不要把金融危機當作一只筐,什么問題都往里裝,要客觀分析,南通紡織經過近幾年的快速發展,有些問題值得反思,需要解決。
記者:您認為南通紡織目前存在哪些問題?
施黃彬:存在問題不容忽視。由于南通紡織對外依存度高、發展快,水平差異大,沒有注重企業的更新改造。主要在四個方面:
一是自主品牌少。從南通紡織服裝的出口量和占比可以看出,南通服裝加工的水平很高,在南通服裝企業中都能找到貼牌加工的世界知名品牌產品。南通服裝制造產業鏈中缺乏設計研發機構,缺少研發投入,這是服裝產業大而不強的原因之一。而整個紡織產業鏈中縱向發展不足,橫向發展有余,“瓶頸”在印染和后整理,導致面料不能跟國際流行趨勢接軌,這也影響了紡織與服裝產業鏈接和共同發展。
二是企業規模偏小。年銷售額在10–50億元的大企業屈指可數,如江蘇大生集團、鑫緣繭絲綢集團、江蘇聯發集團等,而更多的是年銷售額在億元左右的中小企業,集中度不夠,優勢不明顯,抗風浪能力相對較弱。
三是競爭秩序有待規范。由于進入行業門檻低,企業規模小而多,競爭過度后出現了非理性競爭,體現在合作不夠而競爭有余。做強做大紡織產業,需要政府建設公共服務平臺,通過行業協會規范行業自律,加強企業之間的相互配合與合作,共同提升產業集群和板塊經濟的優勢。
四是環境保護、節能減排任務重。南通紡織也走過“先污染、后治理”之路,現在政府投入巨額資金治理印染企業比較集中的觀音山、先鋒鎮周邊的環境污染問題,遠遠超過了污染企業所繳納的稅收,教訓是很深刻的。所以,在注意科學發展的問題上任重道遠。
記者:那么如何解決這些問題呢?
施黃彬:政策措施要得力。解決這些問題,既要在企業管理、技術改造等方面下工夫,也要有政府政策引導。政府不能放棄引導、監督企業合法合規運作,要在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上有所作為,具體講:
第一,政府見事要早、政策出手要快。以前政府對企業進行計劃經濟管理,父母包辦,包而不辦,辦不好。紡織產業率先進入市場經濟,近10年來,地方政府在政策上給予引導、搭建公共服務平臺、鼓勵民營創業,富民優先,引導了如海門疊石橋、通州家紡產業和市場的快速發展,政府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在當下全球金融危機的新形勢下,企業一般缺乏宏觀上的把握,政府就要見事早,出手快,決策要果斷。2008年3月下旬,經貿委組織外出專題調研,4月初拿出調研報告,9月初出臺《市政府關于促進市區輕工、紡織企業優化發展的若干意見》政策,對企業用電、出口等給予扶持,鼓勵企業向“專、精、特、新”方向發展,形成中小企業與大企業大集團分工協作、專業互補的關聯群體。
針對南通市外貿出口出現下滑的趨勢,今年3月,市政府先后出臺了《關于建立全市出口百強企業跟蹤服務責任制的通知》、 《關于扶持市區外貿企業發展若干政策的通知》等文件,就千方百計減輕進出口企業負擔等10個方面拿出了具體措施,促進外貿的穩定增長。3月16日,南通市政府又頒發了第24號文件,提出了19條具體應對當前經濟形勢,切實做好穩定就業促進就業工作的實施意見,允許困難企業在一定期限內緩繳社會保險費,對定點培訓的企業給予職業培訓和技能鑒定補貼等等。這些政策都是政府的導向,就是在告訴企業怎么做,出臺的政策實惠讓企業看得見,摸得著。
第二,培育中小企業、服務精英企業。政府出臺政策就是創造寬松環境,讓企業在適宜的空間下發展。政府培育中小企業解決的是民生就業問題,要靠政策放水養魚,給予各種補貼、補助、獎勵等等;服務精英企業解決的是調整產業結構和財政收入問題,政府對有發展前景的大企業要做好服務,為他們辦實事、辦好事、不誤事。政府特別要高度關注、及時把握市場動態,加強溝通與聯系,引導企業及時調整經營策略,降低危機的影響。通過努力,希望有更多的南通企業進入全國紡織服裝企業500強、50強的陣營。
第三,進一步提高服務水平。企業有困難就會想到找政府,此時政府要有所作為,為企業排憂解難,出臺政策,創造寬松的企業發展環境,讓更多的奇跡誕生。例如,目前最需要解決的是中小企業融資難問題。許多中小企業的原始積累資金大多用于固定資產投入,有的企業還用短期貸款用于固定資產投資。沒有發生經濟危機時,企業原本不差錢。發生金融危機后,許多客戶差錢了,市場需求萎縮了,使企業資金周轉速度變慢了,導致了資金緊張。所以,要對企業進行排比,對生產正常、有客戶、有市場的企業,政府引導開展銀企合作,組建擔保公司,幫助這些企業渡過難關。目前,南通每個市(縣)都有地方財政參與投資的擔保公司。政府有信心,銀行才能有信心。
政策出臺后還要看落實效果,要與企業加強溝通,對采集的信息進行分析判斷、善于總結,再適度調整政策,保持政策的科學性和實用性,進一步提高服務水平。
同時,要發揮行業協會作用。行業協會要樹立從“有為–有位–有權”的思想和發展路徑,多了解和掌握企業的真實情況和行業動態,代表企業向政府反映基層呼聲。發揮為中小企業提供資信調查和信息咨詢方面的作用,探索授予行業協會對企業申請財政金融機構扶持資金的初審權,加強行業協會與銀行等信貸機構的對接。希望行業協會拿出有質量和參考價值的調研報告,政府可以向協會購買服務,真正實現政企分開,政會分開。
第四,重視規劃,要有遠景目標。紡織工業振興規劃的出臺為南通的紡織工業振興,調整產業結構,突破產業鏈“瓶頸”提供了機遇。目前,南通市經貿委正在做好三年調整規劃與江蘇省的規劃對接,一方面讓省里的規劃更加完整,另一方面也要完成自身的規劃,讓企業對出臺的政策增強信心,并在規劃中找到發展方向。我們提出在今后三年里,南通紡織工業銷售收入每年平均遞增15%以上,到2011年,紡織服裝的銷售收入達到2100億元以上;每年項目投入150億元左右(2008年紡織工業投入是205億元),進行老企業技術改造,開發紡織服裝新的領域,目前手中已經有了一些項目,相信這個目標計劃能夠實現。這是因為,不僅南通紡織的銷售利潤率高于全國水平,而且產銷率達到99%以上,有市場需求就有發展空間。在全國紡織品交易平臺上,南通有得天獨厚的優勢,如家紡市場的產業鏈配套服務齊全,還有南通的人才、地理位置、交通環境等都為南通紡織的進一步提升創造了條件和空間。
企業要與政府開展深度合作,要創造條件按規劃推進實施,如目前正在實施的印染企業退城進園項目的合作就能實現雙贏。企業通過退城進園獲得資金,可對廠房設備進行更新,產品結構進行調整,提升企業發展的空間;政府通過該項目,可以減少城市污染源,提高環境質量,向全市人民有好的交代。所以,結構調整需要政府引導,企業支持。
記者:非常感謝施主任接受我們的采訪,南通紡織一定會創造更加美好的未來。
您可能還關注
- 行業新聞
- 加盟指導
- 經商寶典
- 消費資訊
隨時隨地看,還可以轉發到朋友圈哦。
相關新聞

掃一掃關注微信
品牌投資關注榜
- 10萬以下
- 10-20萬
- 20-40萬
- 40萬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