紹興紡企越美的海外掘金路
處在這個“經濟寒冬”的時節,浙江越美集團卻如沐春風。2008年,越美集團年銷售收入已達21億元,同比增長65%以上。
越美集團專做各種提花布、印花布、染色布,坐落于西施故里浙江省紹興地區諸暨市,北靠104國道,東瀕寧波北侖港口,距國際大都市上海僅250公里。
“紡織業的利潤一般只有5個點,越美卻有35%的利潤。”一襲深色正裝的越美集團董事長徐志明言談中帶出自豪。
這些天,徐志明一直在政府開會,和客戶談項目,忙得幾乎腳不沾地;車間里的工人更是加班加點趕工,無暇它顧。金融危機來襲,越美集團抓住原材料降價的機會,在非洲市場建立了加工工廠和完整的貿易網絡。用當地政府官員的話說,越美是“走出去”的好典型,下足了生產之外的功夫。
前兩桶金一位當地紡織業人士介紹說,紡織品產業出口環節繁多,一張坯布織好后,經由印染廠、國營外貿公司、國際貿易商、當地批發商、零售商,最后才到國外消費者的手中。織造企業所能分得的利潤只有產品價格的5%。其中的貿易公司相對強勢,常常拖欠紡織企業貨款。
越美并不是一路坦途。在1992年到2000年期間,越美一直依靠中間商出口,生產的提花布、印花布主要銷往非洲、美洲,年自營出口額不足300萬美元,還經常因貿易公司拖欠貨款陷入困境。
那時,徐志明常常為追討欠款,一趟趟飛往香港。在中間商那里,他無意中發現越美的產品主要銷往非洲的尼日利亞等國。
為擺脫受制于人的境地,徐志明決定自己去非洲做市場。
2000年,徐志明背著樣品,只身闖非洲,意外地發現擁有1.5億人口的尼日利亞紡織品奇缺,市場潛力巨大。
徐志明帶去的印花布十分緊俏,布料剛一落地,就被搶購一空。此后不久,他在尼日利亞首都拉各斯建立了貿易公司經營批發業務。
非洲大陸上的探險換來了企業的高成長。也讓徐志明掘到了“第一桶金”。而且,當地市場需要什么花色面料,原來要一兩個月才能間接反饋到企業,而徐志明“零距離”接觸國外市場后,只要對方一個電話,國內幾分鐘內就能知道,當天就能組織生產。
不過,在剛開始的幾年,越美遭遇了當地政府設立的貿易壁壘。幾經挫折后,徐志明決定把工廠開到非洲,保證貿易端的利潤。
2004年,經過中國商務部和尼日利亞政府批準,越美集團投資188萬美元,在尼日利亞興建7000多平方米的廠房,成立了金美(尼日利亞)紡織品有限公司。兩年后,越美又在塞內加爾、喀麥隆、迪拜等地設立了自己的子公司。
您可能還關注
- 行業新聞
- 加盟指導
- 經商寶典
- 消費資訊
隨時隨地看,還可以轉發到朋友圈哦。
相關新聞

掃一掃關注微信
品牌投資關注榜
- 10萬以下
- 10-20萬
- 20-40萬
- 40萬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