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方刺繡30年演繹“大東方文化”
—訪東方刺繡家紡董事長王仁愛
這是一家生于浙江樂清,成長于溫州甌江之畔,發展于上海松江,從黃浦江濱走向全國,融入世界的家紡企業,他秉承的濃濃“大東方”文化即是東方刺繡家紡30多年的風雨創業歷程,更是中國家紡行業30年發展史中瑰麗一筆。
東方刺繡家紡董事長王仁愛
“東方刺繡”家紡,一家有著30多年歷史,中國最早的家紡品牌之一。東方刺繡家紡產品源于古老的東方刺繡文化傳統,融合歐洲家紡設計理念,代表中國傳統手工繡花和世界時尚品質,深受消費者的喜愛和家紡行業同仁的尊重。
東方者,動方也,萬物始動生也。一一《白虎通·五行》
自古名流雅士“尚左尊東”,以東之向為貌之所恭,心之所敬,旨因東為天地精神之源、萬物生氣之始。“東方刺繡”的品牌LOGO以繁體的“東”字為識別元素,巧妙的化繁為簡為兩條弧線和兩條直線的組合圖形,靈動韻合且渾然一體。標識圖形衍生出天地之“經緯線‘’交錯契合的寫意造型,又仿若刺繡品之”經緯線“縱橫交錯的序列結構,虛實融合且意象深遠。從標識圖形弧線和直線的延伸方向來看,共為八方,意蘊吸收天地乾坤八方靈感之變通,揉和古今中外八方絕美之風尚,廣博內斂而富有張力。
愛好刺繡,從”泥水匠“到擁有”東方刺繡“
東方刺繡家紡董事長王仁愛,出生于浙江樂清。72年剛初中畢業的他,小小年紀,就擔負了改善家中生活的重任,與鄉鄰一起做起了泥水匠。三塊多一天工錢,一百塊一個月,王仁愛做的是很開心。雖然累,但可以賺到錢,可以為家里做事,這是東方傳統文化中男孩子值得驕傲的。
隨著年齡、閱歷的增長,王仁愛的眼界也逐漸開闊。他在每天勞作之余,在思考。能不能在家鄉搞一份自己的事業,讓自己,讓家人過的更好。
王仁愛從小就喜愛刺繡文化,甌繡曾經盛行他的家鄉。這種東方傳統繡法始于一千多年前的唐朝錦衣。甌繡針法繁多且構圖精煉,紋理分明,繡面光滑適目,它集繡、雕、塑、刻、嵌等工藝一身,并吸收中國畫和油畫色彩的表現形式,具有較強的觀賞性。
80年代初,廣東佛山地區粵繡、蘇州蘇繡比較受到國人關注。王仁愛想到,溫州有甌繡,60年代曾經一度作為國禮走向世界。文化大革命期間,甌繡日趨衰落。老祖宗留下的這么好的東西,不能在我們這一代沒了。王仁愛下定決心,辦一個刺繡廠。
六個人,總共兩百六十元錢,王仁愛出了僅有的一百元,合伙辦起了一家刺繡廠。周圍的親朋好友沒有一個相信,他們可以搞成。這六個人,沒有一個懂業務,懂技術。就這六個股東加工人合計十二個人,開始了”東方刺繡“。
怎么把工廠辦好,怎么把產品賣出去,成了王仁愛的當務之急。不懂就問,不會就學,邊學邊干,這個小股份公司一天天,還就這樣慢慢地辦起來了。
87年,六個股東已經開辦出了四個小分廠,產值都不錯。但產品過于多元化,使得企業發展并不協調,大家決定分家經營。其他人并不看好做家紡,把”東方刺繡“這個品牌留給了王仁愛。從這天開始,王仁愛完整地擁有了”東方刺繡“,可以按照自己的夢想去經營她。
王仁愛那十幾年的歷程,實現了他人生中最重要的第一個轉身,從”泥水匠“到擁有了”東方刺繡“。
一部《紅樓夢》,造就一段東方刺繡文化情緣
87年開始,一部《紅樓夢》電視劇紅遍神州大地,紅樓夢劇中具有濃濃東方文化氣息的刺繡作品,引起了王仁愛的高度關注。別人看故事,王仁愛看刺繡。對劇中刺繡作品反復琢磨,仔細思量。如何將看到的花型、款式運用到東方刺繡的產品中去?
不斷地嘗試,反復實驗,東方刺繡的產品是越來越受市場青睞,工廠的銷售是一天比一天好。企業不但效益好,還解決了眾多親朋好友的就業問題,成為當地的明星企業。王仁愛自己做的開心,也讓身邊的人開心。更是深深愛上家紡這一行,堅決只做家紡,咬定青山不放松。
日子一天天過去,90年。這一年,樂清地方政府書記親自帶隊,帶領當地17個知名企業老板,去香港考察,王仁愛是其中之一。
到了香港,高樓林立,車水馬龍,繁華的國際大都市,給了王仁愛一行強烈的震撼。尤其是觀察了香港現代化的制造企業,工廠、流水線等等,讓王仁愛目不暇接,原來企業還可以這么過做。王仁愛當時就在心里暗下決心,回去后,自己也要這么做。
花費四十多萬元,占地十畝的廠房拔地而起,王仁愛成為樂清當地第一批造廠房的人。當地人紛紛議論,”王仁愛太笨,要是國家政策一變,把工廠收回,他就什么也沒有了“。
香港之行,讓王仁愛明白,也更堅信自己的決定。時間證明了王仁愛,中國經濟的發展,國家對民營企業的支持,東方刺繡,辦的越來越好。10畝地的廠區不夠用了。東方刺繡又向政府申請了100畝土地,擴大工廠。
從一個小作坊到占地100多畝的現代化工廠,王仁愛完成了自己人生的第二次飛躍,也完成了從一個小老板到當地明星企業家的華麗轉身。
走出樂清,落戶上海大都市
企業,每年都在發展,經過多年的擴張后,王仁愛感到企業遇到了瓶頸。樂清當地的企業環境與自己的個人綜合素質,決定了企業雖然在發展,但相比家紡行業其他企業的發展,東方刺繡發展的不快。王仁愛認識到,”做企業要么上,要么下,要把東方刺繡做好,自己必須有所變化“。
2000年,上海成為中國經濟發展的強力引擎。也是這一年,上海政府的招商團來到溫州,鼓勵溫州企業走出去,落戶上海,與中國同步,與世界接軌。
王仁愛,考慮了很久很久,東方刺繡要做大做強,走出溫州,到上海去,是一個機遇,更是一個挑戰。企業如何走出去?在上海如何立足?這一切一切的關鍵是人,人的因素決定了東方刺繡能否成功把握這次機遇。
經過全家人的反復協商,王仁愛作出了決定:東方刺繡要鳳棲上海,自己親自先往上海打前站,同時把馬上就要浙大畢業的小兒子送到國外去留學。王仁愛清楚地認識到,自己這一代,受自身的限制,有很大的局限性。而上海是一個國際化大都市,東方刺繡要想有所發展,必須得有一個具有國際化視野的領航者。自己帶著二兒子先在上海建廠,熟悉當地環境,先打好基礎。
2001年,東方刺繡上海松江工廠動工,2005年東方刺繡總部整體遷往上海,經過幾年的發展,東方刺繡的專賣店已經遍布到二十五個省市自治區。王仁愛實現了第三次飛躍,將一個地方區域性品牌,成功導入到全國市場。
80后少帥接印,東方刺繡再譜新樂章
送王永敏出國時,王仁愛反復叮嚀。出去學成后,一定要回來,你的身上肩負中家族的希望,一個譜寫”大東方刺繡文化“的重任。
王永敏沒有辜負父親的期望。一起留學的四十多同學,很多都留在海外。為了家族的事業,為了弘揚父親”大東方刺繡文化“的夢想,放棄海外生活的安逸,毅然回國。
回國后,王仁愛安排王永敏下到一線。從最基層工作開始,熟悉車間的每個流程,了解生產的每一個環節。經過兩年的各崗位實踐,2010年正式上位,王永敏成為東方刺繡總經理。
王仁愛將自己30多年悉心打造的事業交給了東方刺繡的第二代。王仁愛認為,東方刺繡是東方的,是民族的。未來,東方刺繡作為繡文化的代表,中國繡文化的發揚者,將會引領東方家紡繡文化,譜寫新的樂章。
您可能還關注
- 行業新聞
- 加盟指導
- 經商寶典
- 消費資訊
隨時隨地看,還可以轉發到朋友圈哦。
相關新聞

掃一掃關注微信
品牌投資關注榜
- 10萬以下
- 10-20萬
- 20-40萬
- 40萬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