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柏年談紡織業可持續發展
第四屆紡織生物工程和信息學會國際會議(TBIS2011)舉辦的第二天,一場主題為低碳技術與紡織服裝產業的學術報告引起了業內專家和企業的廣泛關注。本場會議的主講嘉賓香港棉紡協會會長吳柏年,對紡織業的可持續發展這一課題發表了獨到見解。會后,吳柏年接受了本報記者的采訪。在他看來,發揮產業鏈間的聯盟效應,將有助于上游生產企業和下游品牌商共同實現可持續發展。
記者:您認為全球紡織業的發展面臨“嚴峻”形勢,“嚴峻”的原因是什么?
吳柏年:當前,全球的紡織業都遇到了原料和能源供給緊張的問題。纖維、淡水、石油和電力的缺乏對企業的生產造成了直接影響。而纖維的供給形勢尤其嚴峻。2005年以后,棉纖維產量的增長幅度非常小,但是市場的需求卻一直在增長,這就導致了供給量和需求量之間的巨大缺口。如果全世界各個國家的人均棉纖維消費量都達到美國人均棉纖維消費量的水平,我們每年將需要4.7億包棉花。如此緊張的原料供應,就要求我們更要珍惜現有資源,走可持續發展之路。
記者:您認為可持續發展對紡織企業的意義何在?
吳柏年:可持續發展對于企業來說是一種長線投資。以往,企業在經營過程中只注重利益回報方面。而現在企業應該從經濟利益、環境影響、社會責任三個方面來進行生產經營的規劃。事實上,可持續發展的問題已不僅僅局限于社會公關方面,它還具有很重大的商業價值,進行合理的生產經營規劃能使企業減少生產成本并且提高生產效率。
記者:對于企業進行可持續發展的規劃您有何建議?
吳柏年:我認為紡織服裝企業可以從節約用水、回收面料邊角料以及加強供應鏈信息溝通三方面做起。以牛仔布生產企業為例,據我了解,每生產一碼布約需要20公斤的水,而按照中國每年生產35億碼的牛仔布產量計算,每年消耗在這方面的水資源大約需要用2.6萬個標準的奧林匹克游泳池才能裝下。如果能將這部分生產用水進行回收循環再利用,不僅將為企業創造經濟價值,對行業實現可持續發展也具有重大意義。一些大型牛仔布生產企業已經開始運用震動膜技術進行排污時的染料與水的分離。通過這種技術,廢水中的染料可以100%回收,水可以回收70%~80%。另外,還是以牛仔布企業為例。對縫紉和裁剪過程中產生的邊角料進行回收,能夠達到廢料再利用的目的。除了這兩點外,加強供應鏈的信息溝通也十分必要,現在商場內許多折扣很低的服裝產品卻依然無人問津,大批量的庫存積壓不僅對企業的庫存造成壓力,也違背了可持續發展的宗旨。究其原因主要是生產商與品牌商之間缺乏信息互通,生產企業信息滯后,一段時間內可能仍然在生產市場不需要的產品。
記者:您在演講中曾提到產業鏈聯盟可以更好地實現可持續發展,能否進一步對此概念進行說明?
吳柏年:實際上,產業鏈間的聯盟作用包涵了許多方面。像我剛才提到的,如果紡紗企業能從成衣生產企業回收邊角料,進行再加工和制造,就能為企業減少部分的生產成本。但由于產業鏈各環節的生產企業缺乏互動,所以紡紗企業可能沒有想過用這些成衣的邊角料做為原料進行生產。同樣,產業鏈的聯盟作用也體現在信息互通方面。如果上游的生產企業能在第一時間了解到到終端客戶的產品銷售情況,實現信息共享,那么他就可以根據這一訊息積極調整生產計劃,從而減少生產那么多消費者不需要的東西,避免生產資源的浪費。畢竟,企業的原材料供應已經存在短缺問題。
記者:對于一些中小紡織企業來說,追求環保、走可持續發展之路可能就意味著要增加生產成本,您如何看待這一問題?
吳柏年:在我看來,要推進紡織業的可持續發展,行業和企業都需要在思考方式上進行積極轉變,我們必須將思考層面上升到經濟利益、環境影響、社會責任三方面。除了我所提到的循環用水、回收成衣的邊角料等方式,其實還有很多方法都可以在實踐中去運用,而一些方法并不需要花費很大的成本,關鍵在于企業愿不愿意花這個時間和人力。我覺得可以小有小作,大有大作。總而言之,不管企業規模如何,進行可持續發展的規劃對企業來講都應當成為必修功課。
您可能還關注
- 行業新聞
- 加盟指導
- 經商寶典
- 消費資訊
隨時隨地看,還可以轉發到朋友圈哦。
相關新聞

掃一掃關注微信
品牌投資關注榜
- 10萬以下
- 10-20萬
- 20-40萬
- 40萬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