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衛林:立足紡織 超越紡織
2009年,全省共有291項成果和16家企業獲湖北省科技獎。其中湖北省自然科學獎28項(一等獎7項,二等獎6項,三等獎15項);技術發明獎27項(一等獎5項,二等獎6項,三等獎16項);科技進步獎208項(特等獎1項,一等獎30項,二等獎72項,三等獎105項);科技成果推廣獎11項(一等獎1項,二等獎4項,三等獎6項),科技型中小企業創新獎16家。另外,授予湖北科學技術突出貢獻獎1人。
“我非常喜歡做具有原始創新和自主創新特點的科技,做屬于自己的科研,也許十次失敗了九次,但有一次成功的話,那么這個成功的意義就很大。我不愿意花太多的精力去證明國外或別人的理論是對的,哪怕十次驗證別人是對的,也沒有意義!
2009年,徐衛林發明的“高效短流程嵌入式復合紡紗技術”一舉摘得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該技術突破了兩個極限:紡紗支數的上限和紡紗工藝對原材料長度、等級、品種等要求的下限,并極大拓寬了可紡纖維的范圍。
目前為止,這項技術已經在生產中實現了棉紗500英支,毛紗500公支的超高支紡紗,并使落棉、落毛、兔絨以及原先不可紡的羽絨等纖維在進一步工藝創新的基礎上紡成較高支數的紗線,是迄今為止最大程度實現低支高紡的技術。
這項創新技術已在全國10多家企業投入應用,為企業新增產值25.6億元,新增利潤4.3億元,新增稅收2.3億元,出口創匯2.1億美元。
中國紡織工業協會會長杜鈺洲的高度評價為這項技術作了一個最好的注解:“這是對傳統紡織技術的一次革命性的突破,必將對我國紡織行業的結構調整、產業升級和產品創新產生積極而深遠的影響!
由于在紡織科技領域的突出貢獻,美國纖維學會將2009年纖維科學“杰出成就獎”授予徐衛林教授,這是該獎項設置68年以來,第一次頒給一位中國大陸學者。
徐衛林說:“我非常喜歡做具有原始創新和自主創新特點的科技,做屬于自己的科研,也許十次失敗了九次,但有一次成功的話,那么這個成功的意義就很大。我不愿意花太多精力去證明國外或別人的理論是對的,哪怕十次驗證別人是對的,也沒有意義!
與徐衛林接觸,可以感受到他看似普通的外表下敏捷的思維和靈活、開放、好奇的個性。徐衛林注重原創,極其享受通過思考解決問題的過程,在所從事的科研中,他更像是一個發明家。
廣博而精深的知識結構、敏銳而準確的觀察力、嚴謹而科學的思維能力、豐富的想像力使徐衛林總能及時地發現別人沒有發現的東西,抓住事物的核心,創造性地、高效地解決問題。這種厚積薄發的能力來自于他多年的學習和思考。
徐衛林曾用了12年時間,先后學習和研究了針織工程、紡織材料、高分子材料等專業和領域,這為他最終形成注重原創、學科交叉、重視產學研結合的科研特點打下了基礎。
“我在思考,就像我思考每一個小課題一樣,我到底應該選擇什么樣的科研方向,現在有生命力的科研方向包括四大領域:能源、材料、信息、生物,我現在在做生命科學領域的事情,人造血管和膽管,這是一個學科交叉的命題,我要證明紡織在更高檔的領域中有用。”徐衛林如是說。
您可能還關注
- 行業新聞
- 加盟指導
- 經商寶典
- 消費資訊
隨時隨地看,還可以轉發到朋友圈哦。
相關新聞

掃一掃關注微信
品牌投資關注榜
- 10萬以下
- 10-20萬
- 20-40萬
- 40萬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