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小作坊”到紡織機械“中國第一”
走進位于玉山城北廣福村的主營紡織機械的江蘇凱宮機械股份有限公司,建筑面積10萬多平方米的廠房,仿佛走進了一個迷宮。在公司董事長蘇善珍的帶領下,從機械的零部件生產車間到整機包裝車間,見識了一個國家高新技術企業產品的完美“嬗變”。蘇善珍,凱宮機械的掌門人。在昆山創業十年來,他白手起家,將凱宮從小作坊做到了“中國第一”,書寫了一個有口皆碑的業界傳奇……
小作坊里萌生大夢想
2000年初,蘇善珍來到蓬勃發展的昆山,開始了他新的創業征程。創業初期,蘇善珍的“凱宮”人手不足,資金短缺,沒有像樣的廠房,只是一個小作坊。就在他一籌莫展的時候,昆山市政府的相關領導找到了他,詳細了解了情況后,幫助他出主意、想辦法,還為他提供了10萬元的流動資金。有了市里的關心和支持,凱宮公司渡過了難關,在一年多的時間里企業產值突破了千萬元大關,企業擁有了一批穩定的客戶,生產的紡織機械配件供不應求。
按理,小有成功的蘇善珍可以稍微松口氣了,可他又作出了一個新選擇——自主研發紡織行業內技術含量極高的精梳機。
其實,蘇善珍作出這個決定是經過深思熟慮的。創業過程中,他意識到,盡管現在自己的企業很紅火,可終究是“為他人做嫁衣”,這種簡單的加工生產沒有科技含量,當然也就沒有持久競爭力,因此,只有研發高科技產品才能在市場上稱雄。然而,對于一個剛脫離小作坊加工的民營企業來說,放棄自己熟悉的紡織機配件市場去挑戰國際老牌企業都難以完成的研發難題,無異于“癡心妄想”。蘇善珍的決定遭到了家人和朋友的反對,很多專家也對這個投入大、風險高的項目表示擔憂。但,自信的蘇善珍堅持了自己的決定。
向著夢中的地方去
如今,凱宮公司保留著幾間破舊的小平房,采訪中,蘇善珍指著它們說:“誰能想到,當初,我們就是在這幾間房子里研究著世界上技術一流的精梳機?”
蘇善珍說,研發精梳機是艱辛的,是痛苦的,在缺少條件的情況下研發,可謂一種煎熬。現實是嚴酷的,在研發的過程中,因為條件艱苦、壓力巨大,他身邊的人一大半離開了他,同時,公司的研發資金也出現了匱乏。一股股強大的壓力向蘇善珍襲來,在這樣的情況下,何去何從?他陷入了深思。
就在蘇善珍再次感到困惑無助時,玉山鎮領導為他提供了支持和幫助。鎮領導親自帶著他跑銀行申請貸款,一個星期后,中國銀行的3000萬元貸款發到了企業,這筆雪中送炭的貸款給蘇善珍增添了無窮動力。2001年末,蘇善珍帶領他的研發團隊,成功地研發出了中國人自己的精梳機。國內的專家為之贊嘆,家人朋友為之欣喜。成功,讓蘇善珍這位蘇北硬漢流下了淚水。
創新路上成就動人夢想
精梳機的研發成功,讓蘇善珍和他的凱宮公司吸引了全國乃至世界的目光。凱宮公司在業界逐步打響了自己的品牌,擁有了一大批國內外客戶。同時,公司也穩穩地坐上了國內高效能精梳機生產的第一把交椅。
雖然有了屬于自己的精梳機產品,但蘇善珍仍不滿足,他希望在科技創新的道路上不斷向前超越。
2006年初,凱宮公司向國家知識產權局提出“一種精梳機分離羅拉的驅動方法”的專利申請。這項發明使機器梳理速度達到令人驚奇的500次/分鐘,達到了高速、高產、高質量、低能耗的世界領先水平,受到業界盛贊。
山高我為峰。在不斷超越的意識帶動下,凱宮公司取得了38項發明專利,其中自動絡筒機的發明讓凱宮公司登上了紡織機械領域的頂峰,為企業搶占更大的市場打下了堅實基礎。這種被業界譽為“紡織業機器人”的產品,是紡織設備中科技含量最高的產品,它一改以前人工打結為機器打結,大大提高了后道工序的生產效率和產品質量。蘇善珍說,目前,這種產品剛過開發期,正處于產業化階段,今年可生產30~50臺,明年量產后可達200臺以上,產值可達5億多元。3~5年后,企業的產值將占到全國紡機行業產值的1/3,達到10億元。
在中國的紡織機械行業,蘇善珍以“有志者事竟成”的人生信條鼓勵自己,在不服輸的性格的激勵下,蘇善珍抹去了一個又一個“不可能”的疑問,創造了一個又一個成功的神話。如今,公司生產的高效能精梳機、條并卷機、自動絡筒機、粗紗機技術性能已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公司的產品被國家科技部、商務部、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國家環?偩终J定為國家重點新產品。
站在寬闊的企業里,蘇善珍指著一箱箱準備外運的產品表示,與去年相比,今年企業的產值將翻兩番,達到3億元。眼下,公司正準備上市,爭取做得更大……
您可能還關注
- 行業新聞
- 加盟指導
- 經商寶典
- 消費資訊
隨時隨地看,還可以轉發到朋友圈哦。
相關新聞

掃一掃關注微信
品牌投資關注榜
- 10萬以下
- 10-20萬
- 20-40萬
- 40萬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