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超越鑄輝煌——訪華芳集團董事長秦大乾
華芳集團,2004~2005年度中國紡織全行業銷售收入百強企業前十名。一度位居全國工業企業500強第174位,全國民營企業500強第10位。2005年完成營業收入200多億元,主營業務收入103億元,自營出口額2.5億美元,上交稅金近5億元,商標與產品獲得“中國馳名商標、國家免檢產品”榮譽稱號。
本網訊華芳集團亮出“十一·五”開局大手筆,欲在西部藍天白云下揮寫資本運作的新藍圖。2006年陽春三月,在新疆石河子,華芳集團正式破土建設50萬紗綻的棉紡公司,實現了“華芳”總在超越的又一驚人之舉。從一個鎮辦色織廠廠長,到一個揮舞資本運營大旗的現代國際化集團,作為華芳集團集董事長、總經理、黨委書記于一身的當家“掌柜”秦大乾,又是如何成就“華芳”創業神話的呢?
大風起兮云飛揚
談吐儒雅、為人隨和的秦大乾,其余心底卻包藏著“大風起兮云飛揚”的大氣豪情。
秦大乾如今已進入知天命之年。剛畢業時正值文革時期,那時,由于沒有背景只能回家務農,然而,勤奮、好強的他做過生產隊長、大隊民兵營長,擔任過鄉里的經聯會文書,后被借調到蘇州地區紡織工業公司工作,三年后回到塘橋鎮,被任命鎮辦色織廠廠長,由于他管理有方、工作出色,一年后的1985年后又調到化纖紡織廠(華芳集團前身)擔任書記、廠長,同時被提任塘橋經委副主任。
秦大乾從一名農家子弟躍上今天集團公司董事長總經理的位置,提升的速度,可謂呈階梯級上升。熟悉秦大乾的人都說:這不是上蒼的恩賜,而是秦大乾天性好強、要求上進的回報。不滿足現狀,喜歡挑戰,想干一番事業,這是秦大乾的個性。秦大乾很坦率,對于自己的成功,他說:“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拚”,也許成就一番事業的人往往離不開機遇,人生也需要機遇,但機遇往往只垂青于那些有所準備、立志成就事業的有識志士。
“機遇需要拚搶,需要膽識”,秦大乾對機遇,有自己的見解。還在1992年,當人們還在圍繞姓“資”、姓“社“爭論不休時,秦大乾在組建華芳集團的基礎上,開始放眼勾畫華芳的藍圖,并在企業內部率先推行了“內部股份制”的改革,采取“定向募集,內部參股,按投分紅,滾動發展”的辦法,吸引股金占到企業資產總量的20%,在當初信貸資金乏力的艱苦環境中,華芳搶抓到了低成本擴張的資金、機制,更重要的是凝聚了民心。秦大乾帶領華芳人,走出了自我超越,自我挑戰的一步。秦大乾把每年自己的工資、獎金全部充入到企業發展基金中,他把個人的命運同華芳的事業捆在了一起。
吞并“諸候”立群雄
還在十幾年前,中國的棉紡工業以國營企業占主要地位,鄉鎮企業想要搶口市場份額的飯都很難。誰能想到,華芳集團的曾是一家由幾位農民創辦的作坊式的企業。1985年秦大乾任職的沙洲化纖廠書記、廠長,即華芳前身,只是蘇南大地同行中的一個小老弟,在強手林立的國內棉老大中,華芳只是滄海一粟。
許多人認為:紡織是“夕陽產業”,能夠有口安穩飯已經不容易。秦大乾卻用逆反的思維,感悟到:劣汰優勝是競爭的法則。人家退,我偏進,這就是機遇。在逆反思維的是引導下,秦大乾洞察到華芳做大做強的氣候已經成熟。競爭就要超越,超越才能搶占競爭制高點,為此,秦大乾倡導了:“我們總在超越”的發展理念。到上個世紀90年代末,秦大乾帶著華芳人,憑著逆反思維和超越的理念,先后兼并了20多家企業,這些企業大都是日子不好過的紡織同行,也有鋼材廠、銅材廠;兼并的地域也由塘橋向周邊鎮延伸,1998年收購了妙橋麻紡廠和妙橋毛線廠,第二年,華芳收購了鳳凰德順毛紡廠和江南絲織廠。秦大乾低成本擴張的步伐沒有停止,他說:只要有合適的虧損企業,條件許可就要收購。一個廠發展不算發展,一個地區發展不算發展。秦大乾不僅激躍華芳的發展機制,也讓紡織企業陷于絕境的鄉鎮,解除了包袱,帶上了華芳的發展理念。華芳一活,整個塘橋地區的紡織產業一盤大棋活了起來;華芳龍頭一舞,培育了一個紡織強鎮。華芳只用了十幾年的時間,從一個單一的小紡紗廠躋身國內棉紡織行業第二位,位居全國民營企業500強前10位。經過20多年的艱苦創業,現在已成為以紡織為主業,棉紡為核心,集棉紡織染、針紡織染、毛紡織染、服裝于一體,兼有三產服務、房地產業的綜合型企業,下屬30家企業,其中一家上市公司,一家五星級酒店,目前擁有總資產80多億元,占地面積300多萬平方米,產業分布張家港以及山東夏津、新疆石河子三市六鎮。
曾幾何時,傾聽紡織業潮起潮涌的濤聲,傾聽國內紡織業壓綻的聲浪,秦大乾也為自己的企業捏過汗。紡織業的利潤透明度很高,競爭更是無情。同行也問過秦大乾:如此心野,吞并“諸候”,真的有什么法寶?秦大乾沒有什么法寶。他把轉嫁危機的功夫下在正確決策上,下在技術進步上、下在科學管理上。秦大乾每年都要引進世界領先的紡織設備,使產品品質、花樣一直在同行中勝人一籌。
發展的強音如潮澎湃。新世紀剛開局,秦大乾用短短的三年時間,在產業升級中,實現了驚人的跳躍,共投入30億元巨資,大規模建設、大規模引進。在塘橋建設了占地650畝、8只大型車間共計60萬棉紡紗錠的華芳金田棉紡公司,成為了塘橋一道亮麗的風景。與此同時,華芳還在市區、塘橋新建辦了占地700畝的色織布、織染布、毛紡織染分公司。這2個新區,引進了成套成批意大利、西德等發達國家國際頂尖噴氣織機、劍桿織機2000多臺,年產各類色織布、織染布達1億多米。秦大乾還實施了跨地區跨行業的資本擴張的戰略,2003年上半年開始,華芳分三期在山東夏津建辦華芳夏津工業園,利用當地棉花資源,擴大華芳棉紡生產規模,總投資達26.6億元,2004年剛來到,秦大乾跳出紡織行業資本擴張,在塘橋、市區、安徽銅陵,實施房產開發的大動作、大跨越。2005年春天,秦大乾在資本經營中“亮劍”一揮,總投資5投億元的毛紡織擴能項目,又在塘橋這片紡強強鎮的土地上卷起春潮,到去年10月一期擴能項目即投產,目前呈現產銷兩旺的好勢頭,第二期工程也進展順利,今年5月份可望進入設備安裝階段,到10月份二期工程全部投產后,將形成精毛紡錠16錠,進口劍桿織機628臺,染色整理裝備全部配套,年產毛精紡呢絨3000萬米,華芳集團毛紡織、規模實力將在國內同行中名列榜首。跨入2006年,華芳又拉開了大發展的帷幕,棉紡產業在擁有200萬錠能力的基礎上,在新疆石河子開工建設50萬錠棉紡企業,同時努力實施產業延伸,擴大終端產品生產規模,今年將引進800臺噴氣織機擴大色織布、織染布產能,并且目標向服裝發展,在目前形成的年產針織服裝450件,機織服裝150萬件基礎上,加快擴大服裝產業發展,準備與國際知名品牌,學習國外先進管理、技術,培育自己原創技術,打造華芳國際知名品牌,從而力爭到2010年,形成服裝2000萬件的年產能力。
智強開創新輝煌
面對先進設備對人力資源的新挑戰,面對知識經濟浪潮的撲面而來,秦大乾把以人為本、提高全員素質作為現代化管理的根本。早在集團公司組建時,他就提出了:“時刻超越自我,智強開創輝煌”的管理理念。
引入“智強”二字,目的是提高全員素質。只有高中文化的秦大乾還提出,創建學習型企業。秦大乾不僅本人在45歲上讀完了南京大學的企業管理函授教職,還先后獲得了中國人民大學的MBA碩士學歷。多年來,華芳集團與南通紡院、江南大學、常州紡院、鹽城紡院、沙洲工學院建立起了良好的人才合作關系。去年以來,集團在進行毛紡大規模技改擴能中,“未雨稠秣”,人才先行,共招引170多名紡織、機電、國際貿易、英語等專業的大專、本科畢業生。人才市場,是華芳集團招攬人才的主陣地,近年來,市里組織的各地人才交易會幾乎場場參加,每星期六的市人才“集市”,總是次次看好。
年輕化、知識化、專業化,是華芳集團管理層的特點,立足崗位成才,則是構筑人才高地的重要舉措。集團每年都要對管理層進行先培訓后考試,對不合格的實行“轉崗”、“下崗”制度,合格后方持證上崗。多年來,集團每年都要選送經考試合格優秀的管理人員,送到有關大專院校進行脫產學習,今年集團與沙工合辦了棉紡班,報名參加學習的員工有120名,經過文化與專業四門課程筆試與面試,篩選出30名員工進入沙工進行為期一年的織染專業帶薪脫產學習,目前,共有51名員工脫產就讀于沙工。連續幾年,集團選送200多名優秀員工進入沙工脫產培訓。惟才是舉,不分地屬關系,是集團用人的根本。今年37歲的陳明,畢業于鹽城紡校,11年前,從建湖來到華芳集團,憑著對紡織事業的孜孜以求,陳明從普通的機工、車間主任、生產辦主任,提升為楊舍棉紡分公司副總經理、總經理。華芳,面向四海敞開“招才引鳳”胸懷,引得西部“孔雀”東飛、四方“鳳凰”來棲的喜人景象。春節前,家在甘肅的本科畢業生徐曉紅,帶著8級英語證書,千里迢迢專程來到華芳集團求職,當天就被集團一家分公司錄取,徐曉紅是從張家港人才網上了解到華芳集團求賢信息的。象徐曉紅這樣遠在千里來投奔“華芳”的人才不下上百名。
締造共同的家園
在蘇南工業企業普遍為技術人才匱乏和員工跳槽所困擾時,擁有35000余名員工的華芳集團春節剛過,就有2000多名外來員工前來投奔,這歸功于秦大乾長期推行的“情感管理”的結果。
華芳有一句口號:“華芳——我們共同締造的家園”,彌漫出濃濃的情味。面對35000余員工,如何凝聚人心,成為秦大乾時常考慮和放在股東會上的話題。集團改變傳統的“領導式人力資源”管理模式,重新定位,打造"留心留人"的親情化激勵機制,并開展了“忠誠華芳事業,立足崗位爭先”的主人翁教育。秦大乾常說:我心中有兩個“上帝”,一是客戶,二是職工。在華芳有近2萬名外來員工,為了讓他們有一個良好的生活環境,秦大乾投入巨資蓋起了宿舍樓,3000多個職工房間都統一配置了空調、電話等生活設施。在宿舍區專門設立外來職工食堂,讓外地員工吃上家鄉特色菜。企業還辦起了職工俱樂部、圖書館,添置卡拉OK、各種樂器和體育設施。秦大乾培養關心下屬,下屬也把華芳年看作是自己的家。華芳在對一家企業收購改造期間,派駐該企業的干部每天工作時間16個小時以上,吃在工廠、住在工廠。有一位副廠長半個月沒有回家,愛人只好“追”到廠里為他洗衣被。這種強烈的主人翁責任感創造了驚人的效率,原定三個月的收購改造計劃只用了一個月就完成。
近年來華芳由于加快發展,華芳流動資金十分緊張。每到春節,外地員工總有思鄉歸屬感,秦大乾不惜巨額運輸費,將員工送到家、接回廠。有一年春節前,整個江蘇范圍內下起了大雪,為了讓外工員工及時回家與家人團聚,秦大乾調集了企業中層以上干部分頭隨車送員工回家。秦大乾則站在雪地里深情地一一送行、叮囑。有一個車隊在到蘇北某地上一個坡時因為路滑而無法通過,隨車的干部下車步行幾公里到農民家中抱來稻草鋪在地上,把員工們安全送到家。然而,回程時由于雪大,他本人卻無法在除夕夜返回與家人團聚。這一年僅春節,僅接送職工一項,華芳就花費了800多萬元、動用了5個運輸公司近650輛大客車。
踏平坎坷成大道
創業的路,總是坎坷不平的。秦大乾帶領華芳人創業的路同樣充滿了艱辛。
華芳集團每年光需要的棉花原料就得數十萬噸以上,近幾年來,由于國內紡織業的快速發展,原棉供應緊張、價格極不穩定,給華芳經營無疑帶來了巨大的壓力。尤其是非典前后,棉花不僅難以運進,而且價格上升,從原來的11000元左右上漲到最高18000元,而棉紗成品價格基本維持現狀。好在秦大乾決策在先,對新疆、河南、山東棉花重點產地實行基地化運作,減輕了原棉市場飄搖不定的“心理落差”。秦大乾和華芳人,知難而進,面對壓力,義不容辭地擔當起振興民族工業的重任。類似這樣的風浪,華芳經歷了不知多少次,對秦大乾和華芳人來說,已宛如平常一段歌。
走進華芳集團總部,原《人民日報》社社長、現為中國記者協主席邵華澤的題詞:“我們總在超越”,格外引人注目。是超越的人生觀,是超越的理念,是超越的管理,是超越的技術,是超越的機制和心理準備,為秦大乾和華芳集團創造了奇跡。秦大乾下一步的超越目標是:2006年全年營業收入220億元,主營業務收入110億元,技改投入8億元,自營出口3.5億美元。到“十一五”期末,力爭實現營業收入400億元,主營業務收入超210億元,自營出口超10億美元,確保比“十五”期末翻一番。努力把華芳建設成為現代國際化大集團,躋身世界紡織強企名企行列。
紡織乾坤中,秦大乾將攜3.5萬華芳人瞄準世界強企業,再作完美的超越。
您可能還關注
- 行業新聞
- 加盟指導
- 經商寶典
- 消費資訊
隨時隨地看,還可以轉發到朋友圈哦。
相關新聞

掃一掃關注微信
品牌投資關注榜
- 10萬以下
- 10-20萬
- 20-40萬
- 40萬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