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大興:用布老虎傳承中國情
偶然結識布藝
走進“凈土藝坊”,立刻就被色彩斑斕的民俗布制工藝品所包圍。各式的布藝老虎、泥塑兔爺、縮微風箏,使濃濃的中國氣息在不足20平方米的小店中蕩漾開來。店主梁大興雖是個中年漢子,但一說起這些凝結自己心血的民俗工藝品,仍顯示出母親對待孩子一般的柔情。
“這些都是我的心血啊,從2002年一點點地做,到現在都有一屋子了。”梁大興摩挲著自己心愛的布老虎說。原來,梁大興是搞服裝設計的,1998年下崗后總想再做點事情,他開影樓、做鐵藝,然而做什么賠什么,甚至開店半年都沒有生意可做。就在他茫然無助的時候,一個偶然的機會使他轉而投入到了民俗藝術的海洋中,并從此一發不可收拾。
“一次,在朋友處看到張布藝小老虎的照片,覺得很有意思,便回家去仿照做。做了四五個后,就拿到這個小門臉擺放作為裝飾。有一天,一個外國人走進來,非要買我做的小老虎。四塊八毛錢一個,我的生意開張了。”梁大興說著爽朗地笑了起來。
這讓梁大興看到了希望,便轉行做起了民俗布藝,而布老虎成為他選擇的主打產品。梁大興做的老虎光造型就有許多種,蛇鼻虎、螃蟹虎、三色虎等等,個個惟妙惟肖。除了老虎,各種動物生肖也在梁大興的不斷“研究”中以各種造型出現在小店的各個角落。
以“布”會友
說起顧客,梁大興的話語間透著一股興奮。“我這個小店,五湖四海的人都接待過,遠點的從法國、美國來,近點的有哈爾濱、大連的顧客。”梁大興說著就拿起自己做的一只布老虎,“還有一位駐美領事特地來我這里看呢,這個小老虎他特別喜歡,說是拿到國外送給外國人,是絕好的‘中國名片’。”
對于梁大興來說,小店給他帶來的不僅僅是收入,更重要的是結交了來自各地的朋友。來自法國的一位名叫阿拉也特的女士是梁大興的得意門生之一。“我也不收什么錢,還給她提供布頭。別說,后來做得可真是不錯!這不,前不久又給我從法國帶學生來了。”
梁大興的朋友不僅僅是那些對中國民俗文化感興趣的顧客,還有不少和他一樣做民俗工藝品的“老哥們”,都是通過自己的小店認識的。梁大興曾經接待過一位山東老大娘,大娘是通過兒孫們的介紹才特意趕來和梁大興切磋技藝的,梁大興和她在交流技藝的同時也成了至交。
現在,梁大興最大的愿望就是北京能有一條民俗文化街,專賣民俗工藝品。“我都跟我那些老哥們說了,誰再開店我絕對跟著他開,慢慢地大家集合在一起,不就成了一條街了!以后要看民俗工藝品的,走這一條街就都看全了。”
傳承民俗布藝
“我不敢稱自己弘揚了民俗傳統文化,我能傳承就不錯了。”梁大興喜歡探索新的式樣,他做的各式布老虎都是結合山東、山西、陜西、甘肅等地的地方特色制作出來的,“每個地方做出來的東西都不一樣,你再結合一下還能做出新東西來,民俗這東西無止境啊。”
正說著,小店里涌進一幫大學生。學生們對這些民俗藝術品愛不釋手,梁大興也主動和他們講起了民俗文化:“這是蝙蝠和蓮花,再加一個壽字,組成圖案就是福壽連年,多吉祥啊。”梁大興講得起勁,學生們圍在他身邊聽了許久。
送走這些學生們,梁大興又打開了自己的話匣子。“孩子們還是喜歡這些東西的,雖然剛才沒賣出去什么,但能給他們講講民俗我就挺高興的。”在梁大興看來,所謂傳承民俗文化,還是要從孩子的教育入手。“每次介紹這些民俗藝術品我都帶著自豪感,多有中國味啊,我想讓孩子們和外國人都知道,中國還有這么好的民俗藝術。”
您可能還關注
- 行業新聞
- 加盟指導
- 經商寶典
- 消費資訊
隨時隨地看,還可以轉發到朋友圈哦。
相關新聞

掃一掃關注微信
品牌投資關注榜
- 10萬以下
- 10-20萬
- 20-40萬
- 40萬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