弱視教授馮澤民30年補漢繡空白
馮澤民(右)訪談漢繡傳人任本榮大師
30年前,他患上眼疾,視力逐漸衰退,至今只能靠余光觀察。30年來,他一門心思撲在漢繡文化研究上,取得豐碩成果。近日,由武漢紡織大學服裝學院馮澤民副教授主編的《荊楚漢繡》一書正式出版,這是我國第一部系統研究漢繡技藝的專門著作,填補了漢繡研究領域的空白,是武漢紡織大學紡織非遺團隊研究漢繡的標志性成果。
老天與他開玩笑,30年前被迫改行
今年61歲的馮澤民是武漢紡織大學服裝學院副教授,高級工藝美術師。30年前,馮澤民被診斷為患有視網膜色素變性癥,該病會導致視力下降,最終可致失明,至今尚無根治方法。也是從那時候,馮澤民的視力開始逐漸減弱,直到現在中心視覺完全模糊,只能靠余光來觀察。
“也許是老天和我開了個玩笑吧,我本來是研究視覺藝術創作的,由于眼疾被迫改行,與漢繡史論結緣。”馮澤民說,“在湖北省內,從事漢繡的藝人不在少數,但得到市場高度認可的并不多,我雖然眼睛看不清,但我覺得我可以用我的專業知識為漢繡藝人們做些什么,為漢繡的發展做些什么。”
在漢繡藝術研究領域,馮澤民憑借過人的聽力與記憶力,克服了重重困難,完成了《漢繡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文集》等多部專業著作。
帶團隊深入民間,一心為漢繡寫史
近5年來,馮澤民及其團隊潛心研究漢繡文化,最終完成了38萬字的《荊楚漢繡》。他帶領著學校漢繡研究團隊,深入民間尋找漢繡傳人、訪問大師,搜集整理漢繡資料,甚至尋訪到了52年前為人民大會堂湖北廳繡織的漢繡掛壁的作者,同時還收集到了許多漢繡老繡品的珍貴資料。
在這一過程中,馮澤民感覺到:一些老藝人在逐漸離開,一些民間工藝大師卻在堅守著。去年,團隊找到了建國后唯一生產漢繡產品的工廠武漢戲劇用品廠老廠長劉培榮。兩次訪談,91歲的老先生為團隊提供了非常珍貴的漢繡原始資料。馮澤民還提到了漢繡工藝大師姜成國:盡管年過七旬,但依然租了一個場地,請了幾個工人,做漢繡戲劇服裝,以一己之力,堅守著漢繡這門古老的民間傳統工藝。
《荊楚漢秀》一書對漢繡的歷史脈絡、藝術特色、針法技藝等進行了系統的梳理和深入的考察與研究。不過,馮澤民和他的團隊并沒有止步于此,他們還在著力于開展對荊楚地區紡織服裝非遺的研究,領域涉及西蘭卡普、黃梅挑花、紅安繡活、陽新布貼等部分瀕臨滅絕的荊楚地區紡織服裝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
您可能還關注
- 行業新聞
- 加盟指導
- 經商寶典
- 消費資訊
隨時隨地看,還可以轉發到朋友圈哦。
相關新聞

掃一掃關注微信
品牌投資關注榜
- 10萬以下
- 10-20萬
- 20-40萬
- 40萬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