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劍平:2012現三轉折 紡織業迎挑戰
2013-1-21
中紡圓桌論壇第八屆年會1月20日在京舉辦,國家信息中心首席經濟師、研究員范劍平在會上表示,在2012年中國可能出現了三個歷史性的轉折,給紡織行業帶來一系列挑戰。
以下是發言全文:
2013年大家看到困難的一面比較多。但是,其實全世界的企業家其實都是非常羨慕我們中國的企業,我們除了外需的市場以外,你還有一個巨大的內需市場,而內需市場的增長速度在全球應該說是名列前茅的。所以,全世界都非常羨慕我們中國的企業。但是,在2012年,我概括中國可能出現了三個歷史性的轉折:第一個2012年中國的勞動力第一次出現凈減少345萬人。過去我們一直講人口紅利可能到頭了,但是,前幾年都只是勞動力的增長速度放緩而已,2012年已經開始凈減少,從2012年開始這個趨勢應該說至少會持續到2034年都是凈減少的狀態。那么,在這個階段,可以說和我們紡織行業來講,解決我們所需求的勞動力應該說從總量和質量來講兩方面可能都對我們未來的經營會有一定的挑戰。
第二個歷史性轉折,當然我們說勞動力的減少它未必完全是壞事兒,它就帶來我們國家第二個重大的轉折。就是城鄉居民收入的增長速度30多年來第一次雙雙超過GDP的增長速度,從1978-2011年我們國家GDP年均增長9.9,城鄉居民收入年均增長分別都是7.4%。也就是過去30多年,GDP9.9%,收入才7.4%,差2.5個百分點,經過30多年的積累,居民收入占GDP的比重不斷的下滑,甚至我可以說,因為我給中央寫內參也講到,我們的比例比蘇聯垮臺之前還要低。那時候講蘇聯搞軍備競賽,把老百姓的生活挖的很苦,也沒有挖到像我們國家把老百姓的收入擠到這么低的比例。但是,真的不是靠政策,而是靠市場,勞動力現在慢慢減少了,勞動力市場供求推動了,我們城鄉居民收入在2012年工資型收入增長速度去年都在12%以上,它整個帶動了我們城鄉居民人均收入和人均可支配收入最主要的力量。另外,靠轉移支付,今年等于多給農民發一點比重這也不可能。所以我們說這一次的轉折不是靠政府的力量,現在主要是靠市場的力量,已經實現了這個轉折。
第三個由此帶動的就是我們國家長期以來一直都是投資主導型的經濟增長模式,2012年倒過來了,我們消費已經成為經濟增長中的第一拉動因素。雖然比投資略微高了一點點,但是這個轉折有可能,如果在正常情況下不可逆。所以說,我國人均GDP水平現在到了中等偏上收入國家的水平,我們正在邁向高收入國家,中國現在正在從投資主導型向消費主導型轉型的過程中,2012年很可能是元年,因為正常情況下,一個國家的消費應該是經濟增長的第一拉動因素。
所以,這三個轉折不光是歷史的回歸,是對我們過去增長模式的一個告別。對紡織行業來講,當老百姓收入增長推動的消費增長成為經濟拉動的第一模式,貢獻力量的時代到來以后,我們紡織行業面臨的前景只會越來越好。但是,我又要說到,同樣是消費,老百姓有錢了,從我們現在的觀察來講,這兩年發現用于醫療消費的比重并不是城鄉居民收入支配過程中間增長最快的部分,反而比重是下降的。這兩年有兩個東西是增長最快的,第一反而是食品支出,本來一個國家收入提高以后,應該是恩格爾系數下降,但是我們國家年年都是農產品價格漲幅超支CPI,造成我們國家恩格爾系數不降反升。未來,這個局面應該不會太長久,正常情況下還是應該隨著消費水平提高,恩格爾系數應該下降才對。
另外一個不正常的現象就是我們居住的比重在消費支出中間的比重還是上升的太快。老是居住類價格的上漲超過CPI,像去年就達到6%,我們CPI才2.6。除此之外,其他的反而都是比重下降的。所以,這個消費結構的變化,我從我長期研究消費來講,我覺得是不正常的一個結構變化,不會是常態。那么,未來從正常的,從中等偏上收入國家向高收入變化的這個過程中間,應該說特別是城鎮化加速階段,衣著類消費的比重是一個先上升后下降。如果拿我們對日本、韓國、臺灣、新加坡原來跟我們相同GDP水平階段看,他們曾經衣著類的消費在整個消費中間的比重先上升了7個百分點,然后再慢慢降下來,主要是因為什么?原來農村穿的破破爛爛無所謂,進城了要打扮打扮了。所以,他的收入提高以后,先買一點衣服還是承擔得起,所以為什么城鎮化加速初期衣著比重是上升的。我們國家正好處于這么一個歷史階段,大量的農民工,新生代農民工跟過去不一樣了,他們衣著打扮根本看不出跟城市小姑娘,小伙子有什么區別,他們也在追求城市的發展方式。
所以,我們如果對農產品價格調控的好,有可能2013年也是我個人的希望,回歸正常的升級的狀態,應該是老百姓有錢以后,第一步應該是衣著類消費應該是先上升的階段,這個階段應該可以持續將近十年時間,然后才會下降,這是亞洲國家以前留下來歷史的經驗,大概是這樣的。
在這個情況下,我們衣著類消費跟我們紡織服裝行業聯系非常緊密,就是我們如何把這個消費的蛋糕中間,我們能夠盡量多切一點,而且能夠變成可持續發展,仍然需要我們紡織行業把我們為國際服務的高標準要求轉過來對我們內需品同樣的來要求。我幾乎不在國內買服裝,我買襯衣都是利用在香港、歐洲出差的時候買,非常可氣的時候就是在中國買口子回來都要重新釘一遍,為什么出口的時候驗貨能夠達到人家最苛刻的標準,我們內銷為什么不能達到這樣的標準呢?今后,我們說食品已經有前車之鑒了,國內好糊弄,糊弄到最后把自己玩進去了。我們紡織服裝行業,我們家紡行業任何一個行業一定要善對國內消費者,把他們當成比歐美人更苛刻的消費者來尊敬,我們才可能形成良性的循環。社會責任先從內銷標準跟國際標準接軌做起。謝謝!
以下是發言全文:
2013年大家看到困難的一面比較多。但是,其實全世界的企業家其實都是非常羨慕我們中國的企業,我們除了外需的市場以外,你還有一個巨大的內需市場,而內需市場的增長速度在全球應該說是名列前茅的。所以,全世界都非常羨慕我們中國的企業。但是,在2012年,我概括中國可能出現了三個歷史性的轉折:第一個2012年中國的勞動力第一次出現凈減少345萬人。過去我們一直講人口紅利可能到頭了,但是,前幾年都只是勞動力的增長速度放緩而已,2012年已經開始凈減少,從2012年開始這個趨勢應該說至少會持續到2034年都是凈減少的狀態。那么,在這個階段,可以說和我們紡織行業來講,解決我們所需求的勞動力應該說從總量和質量來講兩方面可能都對我們未來的經營會有一定的挑戰。
第二個歷史性轉折,當然我們說勞動力的減少它未必完全是壞事兒,它就帶來我們國家第二個重大的轉折。就是城鄉居民收入的增長速度30多年來第一次雙雙超過GDP的增長速度,從1978-2011年我們國家GDP年均增長9.9,城鄉居民收入年均增長分別都是7.4%。也就是過去30多年,GDP9.9%,收入才7.4%,差2.5個百分點,經過30多年的積累,居民收入占GDP的比重不斷的下滑,甚至我可以說,因為我給中央寫內參也講到,我們的比例比蘇聯垮臺之前還要低。那時候講蘇聯搞軍備競賽,把老百姓的生活挖的很苦,也沒有挖到像我們國家把老百姓的收入擠到這么低的比例。但是,真的不是靠政策,而是靠市場,勞動力現在慢慢減少了,勞動力市場供求推動了,我們城鄉居民收入在2012年工資型收入增長速度去年都在12%以上,它整個帶動了我們城鄉居民人均收入和人均可支配收入最主要的力量。另外,靠轉移支付,今年等于多給農民發一點比重這也不可能。所以我們說這一次的轉折不是靠政府的力量,現在主要是靠市場的力量,已經實現了這個轉折。
第三個由此帶動的就是我們國家長期以來一直都是投資主導型的經濟增長模式,2012年倒過來了,我們消費已經成為經濟增長中的第一拉動因素。雖然比投資略微高了一點點,但是這個轉折有可能,如果在正常情況下不可逆。所以說,我國人均GDP水平現在到了中等偏上收入國家的水平,我們正在邁向高收入國家,中國現在正在從投資主導型向消費主導型轉型的過程中,2012年很可能是元年,因為正常情況下,一個國家的消費應該是經濟增長的第一拉動因素。
所以,這三個轉折不光是歷史的回歸,是對我們過去增長模式的一個告別。對紡織行業來講,當老百姓收入增長推動的消費增長成為經濟拉動的第一模式,貢獻力量的時代到來以后,我們紡織行業面臨的前景只會越來越好。但是,我又要說到,同樣是消費,老百姓有錢了,從我們現在的觀察來講,這兩年發現用于醫療消費的比重并不是城鄉居民收入支配過程中間增長最快的部分,反而比重是下降的。這兩年有兩個東西是增長最快的,第一反而是食品支出,本來一個國家收入提高以后,應該是恩格爾系數下降,但是我們國家年年都是農產品價格漲幅超支CPI,造成我們國家恩格爾系數不降反升。未來,這個局面應該不會太長久,正常情況下還是應該隨著消費水平提高,恩格爾系數應該下降才對。
另外一個不正常的現象就是我們居住的比重在消費支出中間的比重還是上升的太快。老是居住類價格的上漲超過CPI,像去年就達到6%,我們CPI才2.6。除此之外,其他的反而都是比重下降的。所以,這個消費結構的變化,我從我長期研究消費來講,我覺得是不正常的一個結構變化,不會是常態。那么,未來從正常的,從中等偏上收入國家向高收入變化的這個過程中間,應該說特別是城鎮化加速階段,衣著類消費的比重是一個先上升后下降。如果拿我們對日本、韓國、臺灣、新加坡原來跟我們相同GDP水平階段看,他們曾經衣著類的消費在整個消費中間的比重先上升了7個百分點,然后再慢慢降下來,主要是因為什么?原來農村穿的破破爛爛無所謂,進城了要打扮打扮了。所以,他的收入提高以后,先買一點衣服還是承擔得起,所以為什么城鎮化加速初期衣著比重是上升的。我們國家正好處于這么一個歷史階段,大量的農民工,新生代農民工跟過去不一樣了,他們衣著打扮根本看不出跟城市小姑娘,小伙子有什么區別,他們也在追求城市的發展方式。
所以,我們如果對農產品價格調控的好,有可能2013年也是我個人的希望,回歸正常的升級的狀態,應該是老百姓有錢以后,第一步應該是衣著類消費應該是先上升的階段,這個階段應該可以持續將近十年時間,然后才會下降,這是亞洲國家以前留下來歷史的經驗,大概是這樣的。
在這個情況下,我們衣著類消費跟我們紡織服裝行業聯系非常緊密,就是我們如何把這個消費的蛋糕中間,我們能夠盡量多切一點,而且能夠變成可持續發展,仍然需要我們紡織行業把我們為國際服務的高標準要求轉過來對我們內需品同樣的來要求。我幾乎不在國內買服裝,我買襯衣都是利用在香港、歐洲出差的時候買,非常可氣的時候就是在中國買口子回來都要重新釘一遍,為什么出口的時候驗貨能夠達到人家最苛刻的標準,我們內銷為什么不能達到這樣的標準呢?今后,我們說食品已經有前車之鑒了,國內好糊弄,糊弄到最后把自己玩進去了。我們紡織服裝行業,我們家紡行業任何一個行業一定要善對國內消費者,把他們當成比歐美人更苛刻的消費者來尊敬,我們才可能形成良性的循環。社會責任先從內銷標準跟國際標準接軌做起。謝謝!
您可能還關注
- 行業新聞
- 加盟指導
- 經商寶典
- 消費資訊
回復 239884 到 家紡網 微信
隨時隨地看,還可以轉發到朋友圈哦。
隨時隨地看,還可以轉發到朋友圈哦。
相關新聞

掃一掃關注微信
更多精彩等著你……
品牌投資關注榜
- 10萬以下
- 10-20萬
- 20-40萬
- 40萬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