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商黃漢良:中國市場危機即商機
2013-3-8
馬來西亞華商黃漢良的幾次發展都是把握了在別人看來是危機的時機。危機即是契機,此話在他的經商生涯中得到極好的驗證。
黃漢良給人的感覺極為穩重厚道,多年的經商生涯及社團生涯,讓他人情練達,世事洞明,而又依然保留著赤子的熱情,無論是經商還是社團工作,他都帶著十二分的熱情去經營。
黃漢良出生在馬來西亞古晉,是第五代華人。“小時家境一般,長輩總是鼓勵我要好好念書。”在良好家教的熏陶下,他從小學業頗佳,從馬來西亞讀到新加坡,在新加坡學院攻讀經濟專業。
1973年大學畢業時,他看到當時馬來西亞沙撈越地區局勢有些動蕩,便留在新加坡,在一家紡織面料公司工作。后被外派去印尼雅加達,從事紡織及百貨的貿易。“從此我開始對貿易感興趣,可以說這段經歷讓我積累了很多經驗。”
5年后,他回到馬來西亞。這個時候他已不再滿足于打工,開始自己創業,投資數萬馬幣,在吉隆坡成立華豐行紡織品公司。他請了一幫朋友來幫自己打理公司,還是從事老本行——紡織品貿易。
生意漸漸走上正軌,而他又生一個念頭:與中國做生意。談及初衷時,他感慨地說:“我學生時代受中國影響很大,一直很向往中國,亦想來中國看看。”但當時的中國各方面不很開放,很多人對中國抱有猶豫,都不敢輕易來中國。他卻義無反顧。
1983年,他經過重重難關,來到中國廣州。那時的中國雖然經濟尚不發達,但蘊含著巨大的潛力。他蹦出一種強烈的想法:中國商機多多,一定很有發展前景。
“我覺得我們和中國做生意有很多優勢,語言完全沒有問題,也有很好的人脈。”他說。
他開始尋找通往中國的渠道。通過廣交會,他找到貨源,開始和中國紡織品進出口公司做起紡織方面的貿易。這成了他事業發展的一個很好的契機。“中國之路的打通,讓我事業有了更大的起色。”這之后,他的生意蒸蒸日上。
1984年,港幣貶值40%,很多商人損失慘重,而對他來說,卻是一個難得的發展機會。因為他是用港幣交易,貨價很便宜,利潤好,而且他跟各個口岸關系好,能持續有原料供應。那一年,他賺到不少錢。
“幾乎我每次遇到金融風暴,都獲利不少。”他笑著說。
1987年金融危機,很多人收手,他卻放手去做,那時他公司實力壯大了,敢于投入,也因此得到更大的發展。
這一年,當同行停滯不前時,他大膽進貨,反而比平時賺得更多。對此,他的經驗是:“人家不做的時候,市道不景氣的時候,其實亦是做生意的好時機,簡單地說危機就是契機。”
1983年,他經過香港,那時香港房地產不景氣,拋房很厲害,當時他沒有多少錢,就用信用卡定了幾套房,90萬港幣一套。他相信市道會好轉。果然,1993年,房價大漲,他買的那幾套房子漲到500萬一套,賣出去,大大賺了一筆。“當時本來不想賺錢,只是想考驗一下自己的眼光而已。”或許因為這種想法,他很喜歡買股票,借此來驗證自己的投資眼光。“對于錢財的追求不是太苛求,生活亦沒有過高要求,穩定即好。”
隨著馬來西亞經濟的不斷發展,制成品取代很多面料,單純面料生意開始式微,他亦開始轉行開設服裝集團,生產服裝。“馬來西亞市場小,我們盡量發展成品,出口到南美洲。”
服裝集團下設多個小公司,公司采取合作雙贏的政策,通過個別組織,現在已有多家,由多名經理負責,采取問責制,他很少干預。如今,集團發展很好。
多年的經營,讓他感受很多,不能做大公司,必須分散經營,這樣才能最大限度地降低風險。“一般人以為公司越大越強大,其實未必,有時小公司抗風險的能力更強,船小好調頭嘛。”
1993年,黃漢良敏感地感覺到中國西部市場潛力,便和五個朋友在香港成立公司,以此來中國西部地區投資。
當時西部尚鮮為外商重視,談及在西部投資的初衷,黃漢良說:“外商到東南部沿海投資的多,競爭激烈,西部投資相對較少,其實西部市場同樣很大。”
他們投資數億元在中國西部昆明成立五杰國際學校。“學校從2001年開始投入使用,現有學生500多名,有些已畢業去國外求學。當看到孩子們學有所成時,那種感覺真的很好。”
他另一個得意之作是在貴州興建商業大廈。商業大廈投資2億,如今市值3億元,住宅95%賣出去了,商場年租達到1100多萬元。
其實,這個項目亦經過許多周折,前后歷時10年。最令他頭疼的是,以前的一個中方合作者不誠實,挪用5000萬,一年后才發現他的問題,雖然最終這名合作者因此而坐牢,但帶給他們的損失非常大。另外,在開發房地產項目過程中,拆遷亦費盡周折。所幸經多方努力,最后亦順利完成。
他們又在成都投資地產,開發芙蓉花園,亦算成功,第一期1000多個單元,全部賣完,受此佳績鼓勵,現在在開發第二期。
談及自己的成功經驗,黃漢良說:“我的事業小成的原因就是不怕輸,我總這么想,我在馬來西亞生活不成問題,想來中國做一些事情,能賺錢最好,賺不到也不要緊,最壞的結果就是虧到完。”因為這種心態,他們在貴州、昆明、綿陽等地捐建希望小學。
多年在華投資,黃漢良亦有自己的切身體會。“在中國投資,要做好長期準備,不要想著賺快錢,不要怕輸,要穩打穩扎。同時,做事要冷靜、客觀,一件事一件事地面對,一個問題一個問題地解決。”
在華投資10多年的經驗,讓黃漢良對在中國投資充滿信心。“基本上還是很愉快的,尤其是在此過程中看到中國的成長,感覺很好。”
如今,黃漢良的精力一半花在經商上,另一半花在社團工作上。1983年,他被選為吉隆坡中華百貨商會會長,從此進入華社。該會發展很快,現在全國有14間分會,會員達數十萬。1987年,他又當選為馬來西亞隆雪中華總商會董事,后擔任文教主任至今。
1993年,他又當選為馬來西亞布匹百貨制衣商會總會長。1998年進入馬來西亞吉隆坡暨雪蘭莪中華大會堂,擔任社會經濟組主席,后又任副會長,2004年當選為會長。現在是馬來西亞中華大會堂副總會長。他積極為在馬的華人爭取權益,如維護華人的華文教育權利,為失地的農民爭取耕地,等等。因為他在社會工作中表現突出,2003年,他被授予拿督的勛職。
黃漢良給人的感覺極為穩重厚道,多年的經商生涯及社團生涯,讓他人情練達,世事洞明,而又依然保留著赤子的熱情,無論是經商還是社團工作,他都帶著十二分的熱情去經營。
黃漢良出生在馬來西亞古晉,是第五代華人。“小時家境一般,長輩總是鼓勵我要好好念書。”在良好家教的熏陶下,他從小學業頗佳,從馬來西亞讀到新加坡,在新加坡學院攻讀經濟專業。
1973年大學畢業時,他看到當時馬來西亞沙撈越地區局勢有些動蕩,便留在新加坡,在一家紡織面料公司工作。后被外派去印尼雅加達,從事紡織及百貨的貿易。“從此我開始對貿易感興趣,可以說這段經歷讓我積累了很多經驗。”
5年后,他回到馬來西亞。這個時候他已不再滿足于打工,開始自己創業,投資數萬馬幣,在吉隆坡成立華豐行紡織品公司。他請了一幫朋友來幫自己打理公司,還是從事老本行——紡織品貿易。
生意漸漸走上正軌,而他又生一個念頭:與中國做生意。談及初衷時,他感慨地說:“我學生時代受中國影響很大,一直很向往中國,亦想來中國看看。”但當時的中國各方面不很開放,很多人對中國抱有猶豫,都不敢輕易來中國。他卻義無反顧。
1983年,他經過重重難關,來到中國廣州。那時的中國雖然經濟尚不發達,但蘊含著巨大的潛力。他蹦出一種強烈的想法:中國商機多多,一定很有發展前景。
“我覺得我們和中國做生意有很多優勢,語言完全沒有問題,也有很好的人脈。”他說。
他開始尋找通往中國的渠道。通過廣交會,他找到貨源,開始和中國紡織品進出口公司做起紡織方面的貿易。這成了他事業發展的一個很好的契機。“中國之路的打通,讓我事業有了更大的起色。”這之后,他的生意蒸蒸日上。
1984年,港幣貶值40%,很多商人損失慘重,而對他來說,卻是一個難得的發展機會。因為他是用港幣交易,貨價很便宜,利潤好,而且他跟各個口岸關系好,能持續有原料供應。那一年,他賺到不少錢。
“幾乎我每次遇到金融風暴,都獲利不少。”他笑著說。
1987年金融危機,很多人收手,他卻放手去做,那時他公司實力壯大了,敢于投入,也因此得到更大的發展。
這一年,當同行停滯不前時,他大膽進貨,反而比平時賺得更多。對此,他的經驗是:“人家不做的時候,市道不景氣的時候,其實亦是做生意的好時機,簡單地說危機就是契機。”
1983年,他經過香港,那時香港房地產不景氣,拋房很厲害,當時他沒有多少錢,就用信用卡定了幾套房,90萬港幣一套。他相信市道會好轉。果然,1993年,房價大漲,他買的那幾套房子漲到500萬一套,賣出去,大大賺了一筆。“當時本來不想賺錢,只是想考驗一下自己的眼光而已。”或許因為這種想法,他很喜歡買股票,借此來驗證自己的投資眼光。“對于錢財的追求不是太苛求,生活亦沒有過高要求,穩定即好。”
隨著馬來西亞經濟的不斷發展,制成品取代很多面料,單純面料生意開始式微,他亦開始轉行開設服裝集團,生產服裝。“馬來西亞市場小,我們盡量發展成品,出口到南美洲。”
服裝集團下設多個小公司,公司采取合作雙贏的政策,通過個別組織,現在已有多家,由多名經理負責,采取問責制,他很少干預。如今,集團發展很好。
多年的經營,讓他感受很多,不能做大公司,必須分散經營,這樣才能最大限度地降低風險。“一般人以為公司越大越強大,其實未必,有時小公司抗風險的能力更強,船小好調頭嘛。”
1993年,黃漢良敏感地感覺到中國西部市場潛力,便和五個朋友在香港成立公司,以此來中國西部地區投資。
當時西部尚鮮為外商重視,談及在西部投資的初衷,黃漢良說:“外商到東南部沿海投資的多,競爭激烈,西部投資相對較少,其實西部市場同樣很大。”
他們投資數億元在中國西部昆明成立五杰國際學校。“學校從2001年開始投入使用,現有學生500多名,有些已畢業去國外求學。當看到孩子們學有所成時,那種感覺真的很好。”
他另一個得意之作是在貴州興建商業大廈。商業大廈投資2億,如今市值3億元,住宅95%賣出去了,商場年租達到1100多萬元。
其實,這個項目亦經過許多周折,前后歷時10年。最令他頭疼的是,以前的一個中方合作者不誠實,挪用5000萬,一年后才發現他的問題,雖然最終這名合作者因此而坐牢,但帶給他們的損失非常大。另外,在開發房地產項目過程中,拆遷亦費盡周折。所幸經多方努力,最后亦順利完成。
他們又在成都投資地產,開發芙蓉花園,亦算成功,第一期1000多個單元,全部賣完,受此佳績鼓勵,現在在開發第二期。
談及自己的成功經驗,黃漢良說:“我的事業小成的原因就是不怕輸,我總這么想,我在馬來西亞生活不成問題,想來中國做一些事情,能賺錢最好,賺不到也不要緊,最壞的結果就是虧到完。”因為這種心態,他們在貴州、昆明、綿陽等地捐建希望小學。
多年在華投資,黃漢良亦有自己的切身體會。“在中國投資,要做好長期準備,不要想著賺快錢,不要怕輸,要穩打穩扎。同時,做事要冷靜、客觀,一件事一件事地面對,一個問題一個問題地解決。”
在華投資10多年的經驗,讓黃漢良對在中國投資充滿信心。“基本上還是很愉快的,尤其是在此過程中看到中國的成長,感覺很好。”
如今,黃漢良的精力一半花在經商上,另一半花在社團工作上。1983年,他被選為吉隆坡中華百貨商會會長,從此進入華社。該會發展很快,現在全國有14間分會,會員達數十萬。1987年,他又當選為馬來西亞隆雪中華總商會董事,后擔任文教主任至今。
1993年,他又當選為馬來西亞布匹百貨制衣商會總會長。1998年進入馬來西亞吉隆坡暨雪蘭莪中華大會堂,擔任社會經濟組主席,后又任副會長,2004年當選為會長。現在是馬來西亞中華大會堂副總會長。他積極為在馬的華人爭取權益,如維護華人的華文教育權利,為失地的農民爭取耕地,等等。因為他在社會工作中表現突出,2003年,他被授予拿督的勛職。
您可能還關注
- 行業新聞
- 加盟指導
- 經商寶典
- 消費資訊
回復 244203 到 家紡網 微信
隨時隨地看,還可以轉發到朋友圈哦。
隨時隨地看,還可以轉發到朋友圈哦。
相關新聞

掃一掃關注微信
更多精彩等著你……
品牌投資關注榜
- 10萬以下
- 10-20萬
- 20-40萬
- 40萬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