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邦集團朱愛武:終身學習譜華麗樂章
2013-3-13
朱愛武,同濟大學高級工商管理碩士研究生(EMBA)、廈門大學政治經濟學研究生、澳門科技大學工商管理碩士研究生(MBA),擔任中國服裝協會休閑裝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中國服裝協會常務理事、中國連鎖經營協會理事;浙江省服裝協會副會長、省女企業家協會常務理事;溫州市女企業家協會副會長、市服裝商會副會長、市人大代表、市工商聯常委等眾多社會職務,并多次榮獲溫州市經貿企業優秀經理、創建溫州中國服裝品牌功勛企業家、市經貿企業突出貢獻明星經理、市優秀女企業家等稱號。
朱愛武領導的高邦服飾集團,從20年前300元起家的家庭作坊發展到年銷售收入超6億元的全國休閑服知名企業。企業先后被評為全國民營企業500強、全國服裝行業“雙百強”、中國連鎖百強、浙江省知名商號、浙江省重合同守信用單位等;高邦產品先后榮獲中國名牌、國家免檢、中國休閑裝最具時尚品牌、上海名牌、浙江名牌、浙江省著名商標等榮譽稱號。朱愛武將企業的成功之道歸結為在穩健務實的基礎上事事超前的經營理念和實踐。
從服裝店到歐美公司
木杓巷,溫州市區一條狹長的古巷。20世紀80年代中期,溫州的服裝業悄然興起,木杓巷演變成一條服裝專業街,外地人也跑到這里進貨。朱愛武靈機一動,在自己家里開出了前店后坊的服裝店,1989年,朱愛武成立了歐美制衣公司,開始規模經營。
當時溫州產品名聲不好,雖然歐美制衣公司的產品質檢過硬,但在如此的市場環境下,難有用武之地。對此,朱愛武選擇了走聯營發展之路,和上海某西服公司達成聯營協議,又在上海各毛紡廠定制優質的生產西服的面料。到1991年,歐美制衣公司已經發展成為西服產、供、銷一條龍服務的規模經營企業,實現了企業發展的第一次轉軌和跨越。
成功轉軌與企業騰飛
其實,高邦的真正騰飛緣于企業的第二次和第三次轉軌。即20世紀90年代初期,由紳士西服轉向休閑西服和90年代中期由休閑西服轉向休閑服飾經營。
20世紀90年代初,國內西服品牌林立、款式雷同、市場競爭異常激烈。路在何方?朱愛武帶著問題于1993年10月自費出國考察。一次,在迪斯尼公園門口排隊時,朱愛武發現,長長的隊伍中只有兩個人穿著筆挺的西服,而這兩個人恰恰是自己的同胞。出于職業的敏感,朱愛武迅速捕捉到了西服休閑化趨勢的信息。
回國后,她果斷決策:轉產休閑服。到1995年,歐美制衣公司的生產能力達到20萬件(套)。實踐證明,這次把握先機的轉軌,給企業打開了更大的市場空間,成功地實現了第二次飛躍。
虛擬經營與資源整合
1995年,洋品牌休閑服連鎖專賣店以全新的經營方式進入國內市場,令人耳目一新。朱愛武以她敏銳的眼光發現:虛擬經營和連鎖專賣是今后市場發展的一種趨勢。為了證明自己的判斷,她再次走出國門,遠赴美國進行市場考察。當得知世界著名的連鎖大王沃爾瑪一年的銷售額相當于我國零售額的三分之一時,她感到震憾。從此,她對連鎖專賣、特許經營如癡如醉,查閱相關資料,分析運作特點和管理方式。由沃爾瑪巨人到耐克的無工廠營銷,她獲得頓悟。回國后她馬上召集經理們開會,宣布了使大家瞠目結舌的決定:引進虛擬經營和連鎖專賣,賣掉廠房、機器,抓產品設計、品牌運作,把生產環節交給可以信任的合作廠家。
1996年,高邦迅速以統一的形象在全國積極拓展連鎖專賣店,幾乎每8天就開一家,高邦集團在全國擁有東部、南部、西部、北部四大區域公司,兩大生產公司和一個設計中心,連鎖專賣店已達到500多家,且大多在上海南京路、淮海路這樣的商業黃金地段。
獨特的用人之道
人是企業的第一資本。朱愛武在人才使用上有何獨特和過人之處?實踐證明,“合理——和諧——共同成長”的人才觀正是概括了朱愛武的用人之道。合理,即合理的人才對應于合理的崗位。和諧,首先是個人的和諧。在合理的人、合理的崗位基礎上,公司領導層將給予員工合理的評價(包括升職、加薪),這樣便避免了付出與獲得的失衡,進而使個人的心理得到平衡,產生個人的和諧。共同成長,高邦的終極追求是“共同成長”,也就是實現社會、企業、個人“三贏”。實現個人、企業共同成長,正可謂“歷經風雨、終見彩虹”。一大批優秀人才脫穎而出,為企業的下一步發展輸入了新鮮的血液。
終身學習,譜寫高邦華麗樂章
“終身學習,終身成長,誓志打造知識型百年高邦”是朱愛武的愿景,她在廈門大學研究生院研究政治經濟學、在澳門科技大學攻讀了工商管理碩士學位之后,去年又報考了同濟大學EMBA秋季班。對朱愛武而言,知識的渴求一點也不亞于對事業的追求。
她說,“讀了EMBA之后,我感覺自己學會了如何用一套科學、合理的系統方法管理我的公司,而不是像原先單純憑借自身的智慧和經驗。”
朱愛武對學習的身體力行有力地促進了高邦集團創建“學習型”企業活動的展開。
事實證明,高邦集團如此驚人的發展速度,離不開堅持走建設“學習型”企業之路,離不開朱愛武對學習的表率作用。朱愛武愿做這樣的追夢人,終身學習、求實創新,用她畢生的精力和智慧譜寫高邦華麗樂章。
朱愛武領導的高邦服飾集團,從20年前300元起家的家庭作坊發展到年銷售收入超6億元的全國休閑服知名企業。企業先后被評為全國民營企業500強、全國服裝行業“雙百強”、中國連鎖百強、浙江省知名商號、浙江省重合同守信用單位等;高邦產品先后榮獲中國名牌、國家免檢、中國休閑裝最具時尚品牌、上海名牌、浙江名牌、浙江省著名商標等榮譽稱號。朱愛武將企業的成功之道歸結為在穩健務實的基礎上事事超前的經營理念和實踐。
從服裝店到歐美公司
木杓巷,溫州市區一條狹長的古巷。20世紀80年代中期,溫州的服裝業悄然興起,木杓巷演變成一條服裝專業街,外地人也跑到這里進貨。朱愛武靈機一動,在自己家里開出了前店后坊的服裝店,1989年,朱愛武成立了歐美制衣公司,開始規模經營。
當時溫州產品名聲不好,雖然歐美制衣公司的產品質檢過硬,但在如此的市場環境下,難有用武之地。對此,朱愛武選擇了走聯營發展之路,和上海某西服公司達成聯營協議,又在上海各毛紡廠定制優質的生產西服的面料。到1991年,歐美制衣公司已經發展成為西服產、供、銷一條龍服務的規模經營企業,實現了企業發展的第一次轉軌和跨越。
成功轉軌與企業騰飛
其實,高邦的真正騰飛緣于企業的第二次和第三次轉軌。即20世紀90年代初期,由紳士西服轉向休閑西服和90年代中期由休閑西服轉向休閑服飾經營。
20世紀90年代初,國內西服品牌林立、款式雷同、市場競爭異常激烈。路在何方?朱愛武帶著問題于1993年10月自費出國考察。一次,在迪斯尼公園門口排隊時,朱愛武發現,長長的隊伍中只有兩個人穿著筆挺的西服,而這兩個人恰恰是自己的同胞。出于職業的敏感,朱愛武迅速捕捉到了西服休閑化趨勢的信息。
回國后,她果斷決策:轉產休閑服。到1995年,歐美制衣公司的生產能力達到20萬件(套)。實踐證明,這次把握先機的轉軌,給企業打開了更大的市場空間,成功地實現了第二次飛躍。
虛擬經營與資源整合
1995年,洋品牌休閑服連鎖專賣店以全新的經營方式進入國內市場,令人耳目一新。朱愛武以她敏銳的眼光發現:虛擬經營和連鎖專賣是今后市場發展的一種趨勢。為了證明自己的判斷,她再次走出國門,遠赴美國進行市場考察。當得知世界著名的連鎖大王沃爾瑪一年的銷售額相當于我國零售額的三分之一時,她感到震憾。從此,她對連鎖專賣、特許經營如癡如醉,查閱相關資料,分析運作特點和管理方式。由沃爾瑪巨人到耐克的無工廠營銷,她獲得頓悟。回國后她馬上召集經理們開會,宣布了使大家瞠目結舌的決定:引進虛擬經營和連鎖專賣,賣掉廠房、機器,抓產品設計、品牌運作,把生產環節交給可以信任的合作廠家。
1996年,高邦迅速以統一的形象在全國積極拓展連鎖專賣店,幾乎每8天就開一家,高邦集團在全國擁有東部、南部、西部、北部四大區域公司,兩大生產公司和一個設計中心,連鎖專賣店已達到500多家,且大多在上海南京路、淮海路這樣的商業黃金地段。
獨特的用人之道
人是企業的第一資本。朱愛武在人才使用上有何獨特和過人之處?實踐證明,“合理——和諧——共同成長”的人才觀正是概括了朱愛武的用人之道。合理,即合理的人才對應于合理的崗位。和諧,首先是個人的和諧。在合理的人、合理的崗位基礎上,公司領導層將給予員工合理的評價(包括升職、加薪),這樣便避免了付出與獲得的失衡,進而使個人的心理得到平衡,產生個人的和諧。共同成長,高邦的終極追求是“共同成長”,也就是實現社會、企業、個人“三贏”。實現個人、企業共同成長,正可謂“歷經風雨、終見彩虹”。一大批優秀人才脫穎而出,為企業的下一步發展輸入了新鮮的血液。
終身學習,譜寫高邦華麗樂章
“終身學習,終身成長,誓志打造知識型百年高邦”是朱愛武的愿景,她在廈門大學研究生院研究政治經濟學、在澳門科技大學攻讀了工商管理碩士學位之后,去年又報考了同濟大學EMBA秋季班。對朱愛武而言,知識的渴求一點也不亞于對事業的追求。
她說,“讀了EMBA之后,我感覺自己學會了如何用一套科學、合理的系統方法管理我的公司,而不是像原先單純憑借自身的智慧和經驗。”
朱愛武對學習的身體力行有力地促進了高邦集團創建“學習型”企業活動的展開。
事實證明,高邦集團如此驚人的發展速度,離不開堅持走建設“學習型”企業之路,離不開朱愛武對學習的表率作用。朱愛武愿做這樣的追夢人,終身學習、求實創新,用她畢生的精力和智慧譜寫高邦華麗樂章。
您可能還關注
- 行業新聞
- 加盟指導
- 經商寶典
- 消費資訊
回復 244628 到 家紡網 微信
隨時隨地看,還可以轉發到朋友圈哦。
隨時隨地看,還可以轉發到朋友圈哦。
相關新聞

掃一掃關注微信
更多精彩等著你……
品牌投資關注榜
- 10萬以下
- 10-20萬
- 20-40萬
- 40萬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