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華大學校長:以"海派"成就時尚第六都
2013-4-19
記者:作為歷屆上海國際服裝文化節的品牌項目,“環東華時尚周”昨晚啟幕。東華大學是國內首批創立時尚設計類學科的“211”高校之一,紡織與服裝學科排名始終保持國內第一,最近“設計學”又在全國高校一級學科評估中名列滬上第一,身為校長如何看待本土服裝“走出去”?
徐明稚:國家領導人偕夫人出訪,通過著裝將民族品牌帶出去,引出本土服裝設計一系列話題,這對本土時尚而言是一種很好的借力。時尚總是建立在文化基礎上,文化發展又與經濟發展息息相關。國力強盛,則文化昌盛,才有自主時尚、自主設計、自主品牌的規模化。
記者:上海是中國經濟、文化重鎮,成為聯合國全球創意城市網絡的“設計之都”之一,正在力爭躋身紐約、倫敦、巴黎、米蘭、東京五大時尚之都以外的“第六都”。在這方面,上海有何特色?
徐明稚:可以這樣說,幾大時尚中心各具特色,比如倫敦的前衛先鋒、巴黎的奢華浪漫、紐約的自然休閑、米蘭的新奇實用等,那么上海的特色何在?我想,上海不能沒有特色,這特色應該就是“海派時尚”。對于海派,簡單理解,可謂“海納百川、中西合璧”。
記者:人們談起海派時尚,想到的往往是過去的年代。今天的“海派時尚”有什么新意?
徐明稚:建設“設計之都”,應該有根、有源、有魂。這屆“環東華時尚周”,將發布《流行上海——2014/2015年秋冬海派流行趨勢》一書,這是東華服裝·藝術設計學院、業界設計名家以及產學研合作企業的集體智慧結晶。他們將國際時尚潮流與上海本土特色結合,以“融合”作為“海派時尚”流行趨勢的關鍵詞。
記者:大學可得風氣之先,這本大部頭的“海派時尚手冊”,對時尚產業界有何意義?聽說眼下不少服裝企業不得不購買海外研發的流行趨勢,指導自己的設計。
徐明稚:這部《流行趨勢》本身即是上海“設計之都”公共服務平臺建設成果之一,與之配套的“流行上海”網站也同步開通。包含本土設計師及品牌企業人士在內,公眾均能免費查閱網站的最新潮流趨勢分析報告。東華大學正致力于創立“海派時尚”學派,有義務為海派時尚振興發出吶喊,打造滬上時尚的“頭腦”和時尚產業的策源地。
記者:“設計之都”的根本還是人才,大學如何培養海派時尚人才,形成一個設計圈?
徐明稚:培養人才的確是第一位的。既然“海派時尚”在于融合,我們也在探索國際合作培養人才的新模式。目前國內大學開展中外合作辦學通常為一對一、點對點模式,即本土一所高校對應國外一所高校,而東華大學正在報批建設的“國際時尚創意學院”,嘗試采用一對多、點對面的辦學模式,這些合作國、合作校均走在時尚教育和產業發展的前沿尖端,如紐約時裝學院、愛丁堡大學、倫敦時尚學院、日本文化服裝學院等。而在師資結構上,海外教師、本土教師、業界人士各占1/3。
在這樣多元文化交融的試驗田上,師生博采眾長、左右逢源,在碰撞中產生火花,形成獨特的設計思想,這恐怕才是塑造海派時尚風格最理想的方式吧。
記者:海派時尚是個生態體系,不僅是時尚教育單方面的事,還需要許多支撐,是不是?
徐明稚:大學參與建設以海派時尚為根基的設計之都,非常需要氛圍與環境配套。目前,我們正與所在區共建“環東華時尚創意產業集聚區”。僅長寧區范圍內,與時尚創意相關的企業就達5300多家,我們有足夠發展空間、潛力和信心。
記者:加快形成特色鮮明的設計之都,如何體現本地先導性、引領性?
徐明稚:我們覺得,形成海派時尚的設計圈、產業圈,也是上海創新驅動、轉型發展的路徑之一。對海派時尚的公共投入實際上屬于“輕投入”,也是“綠色投入”,對業界投入能起到“四兩撥千斤”的作用,其產生的經濟和文化效應也將成倍放大。可以預見,重整海派時尚,重建文化自信力與軟實力,必能釋放出巨大的國際影響力。
徐明稚:國家領導人偕夫人出訪,通過著裝將民族品牌帶出去,引出本土服裝設計一系列話題,這對本土時尚而言是一種很好的借力。時尚總是建立在文化基礎上,文化發展又與經濟發展息息相關。國力強盛,則文化昌盛,才有自主時尚、自主設計、自主品牌的規模化。
記者:上海是中國經濟、文化重鎮,成為聯合國全球創意城市網絡的“設計之都”之一,正在力爭躋身紐約、倫敦、巴黎、米蘭、東京五大時尚之都以外的“第六都”。在這方面,上海有何特色?
徐明稚:可以這樣說,幾大時尚中心各具特色,比如倫敦的前衛先鋒、巴黎的奢華浪漫、紐約的自然休閑、米蘭的新奇實用等,那么上海的特色何在?我想,上海不能沒有特色,這特色應該就是“海派時尚”。對于海派,簡單理解,可謂“海納百川、中西合璧”。
記者:人們談起海派時尚,想到的往往是過去的年代。今天的“海派時尚”有什么新意?
徐明稚:建設“設計之都”,應該有根、有源、有魂。這屆“環東華時尚周”,將發布《流行上海——2014/2015年秋冬海派流行趨勢》一書,這是東華服裝·藝術設計學院、業界設計名家以及產學研合作企業的集體智慧結晶。他們將國際時尚潮流與上海本土特色結合,以“融合”作為“海派時尚”流行趨勢的關鍵詞。
記者:大學可得風氣之先,這本大部頭的“海派時尚手冊”,對時尚產業界有何意義?聽說眼下不少服裝企業不得不購買海外研發的流行趨勢,指導自己的設計。
徐明稚:這部《流行趨勢》本身即是上海“設計之都”公共服務平臺建設成果之一,與之配套的“流行上海”網站也同步開通。包含本土設計師及品牌企業人士在內,公眾均能免費查閱網站的最新潮流趨勢分析報告。東華大學正致力于創立“海派時尚”學派,有義務為海派時尚振興發出吶喊,打造滬上時尚的“頭腦”和時尚產業的策源地。
記者:“設計之都”的根本還是人才,大學如何培養海派時尚人才,形成一個設計圈?
徐明稚:培養人才的確是第一位的。既然“海派時尚”在于融合,我們也在探索國際合作培養人才的新模式。目前國內大學開展中外合作辦學通常為一對一、點對點模式,即本土一所高校對應國外一所高校,而東華大學正在報批建設的“國際時尚創意學院”,嘗試采用一對多、點對面的辦學模式,這些合作國、合作校均走在時尚教育和產業發展的前沿尖端,如紐約時裝學院、愛丁堡大學、倫敦時尚學院、日本文化服裝學院等。而在師資結構上,海外教師、本土教師、業界人士各占1/3。
在這樣多元文化交融的試驗田上,師生博采眾長、左右逢源,在碰撞中產生火花,形成獨特的設計思想,這恐怕才是塑造海派時尚風格最理想的方式吧。
記者:海派時尚是個生態體系,不僅是時尚教育單方面的事,還需要許多支撐,是不是?
徐明稚:大學參與建設以海派時尚為根基的設計之都,非常需要氛圍與環境配套。目前,我們正與所在區共建“環東華時尚創意產業集聚區”。僅長寧區范圍內,與時尚創意相關的企業就達5300多家,我們有足夠發展空間、潛力和信心。
記者:加快形成特色鮮明的設計之都,如何體現本地先導性、引領性?
徐明稚:我們覺得,形成海派時尚的設計圈、產業圈,也是上海創新驅動、轉型發展的路徑之一。對海派時尚的公共投入實際上屬于“輕投入”,也是“綠色投入”,對業界投入能起到“四兩撥千斤”的作用,其產生的經濟和文化效應也將成倍放大。可以預見,重整海派時尚,重建文化自信力與軟實力,必能釋放出巨大的國際影響力。
您可能還關注
- 行業新聞
- 加盟指導
- 經商寶典
- 消費資訊
回復 248515 到 家紡網 微信
隨時隨地看,還可以轉發到朋友圈哦。
隨時隨地看,還可以轉發到朋友圈哦。
相關新聞

掃一掃關注微信
更多精彩等著你……
品牌投資關注榜
- 10萬以下
- 10-20萬
- 20-40萬
- 40萬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