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河南省工人運動史上,除了京漢鐵路工人舉行的二七大罷工外,豫豐紗廠大罷工也很有名。而曾經很紅火的鄭州國棉二廠,就是在豫豐紗廠的廢墟上建立起來的。
作為河南省的省會,鄭州最為標志性的建筑莫過于二七紀念塔。矗立在市中心的二七紀念塔,是為了紀念著名的京漢鐵路大罷工——“二七大罷工”的。“二七大罷工”是當時震驚河南乃至全國的工人運動,彪炳史冊。每一個鄭州人乃至河南人,都為這次偉大的工人運動而感到驕傲和自豪。但恐怕很少有人知道,鄭州還有一次著名的工人運動,那就是豫豐紗廠大罷工。
1925年的豫豐紗廠大罷工,是河南省工人運動史上濃墨重彩的一筆。
近代河南,并不是一個工業大省,但確有一支較為穩定的工人隊伍——1898年,英國福公司獲準在焦作一帶開采煤礦,河南的工人隊伍開始走向穩定性和規模化。隨著京廣鐵路和隴海鐵路相繼通車,位于這兩條中國大動脈交會點的鄭州,出現了一支龐大的以鐵路工人為核心的工人隊伍。鐵路的通車,帶來交通的便利,從而推動了河南各種實業開始興辦,紡織、礦業等行業的工人隊伍開始形成規模。
“五四”前后,河南工人階級以獨立的力量登上政治舞臺,開始了工人階級由“自在”到“自為”的轉變過程。
1919年,“五四”運動在北京爆發,河南工人群眾積極參加了這一偉大斗爭。
1923年,二七大罷工爆發,雖然鄭州的紗廠工人并不是運動的主角,但工友們為自己生活和生存權益而積極斗爭的熱情感染了他們,紗廠工人當時也積極參加到支援京漢鐵路工人大罷工的運動中來。
經過二七大罷工的洗禮,河南的工人階級已經成熟起來。
上海“紗王”相中鄭州
上世紀初期,京漢鐵路、隴海鐵路的修建,不僅使鄭州由小縣城一躍而成為重要交通樞紐,同時也使鄭州成為商家的青睞之地。上海灘有名的“紗王”穆藕初,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來到鄭州,創辦了著名的豫豐紗廠……
“一五計劃”期間,國家投入巨資在河南興建了國棉基地。在六家棉紡廠中,有五家是新建的,只有國棉二廠是由豫豐紗廠改制而來。
說起豫豐紗廠,那可是很有歷史的,可謂近代河南較早的紡織企業。在六家國棉企業中,不僅建廠時間最長,而且有著悠久的革命傳統,1925年轟轟烈烈的豫豐紗廠工人“抬紗運動”就是河南工人階級繼“二七大罷工”之后又一次大規模的工人運動。
在鄭州市管城區東南部,有一條街道名叫豫豐街,它南起原國棉二廠,北到惠工街,全長不過200米左右。據說這條街是因為豫豐紗廠而得名。
1918年的一天,幾個上海人坐火車到鄭州考察。雖然當時豫豐街一帶還是一片農田,但其中一位看到這里臨近鐵路線,地理環境優越,就對同行的人說:“在這里建一個紗廠,肯定大有作為。”
此人名叫穆藕初,是當時上海灘有名的“四大紗王”之一,也是近代中國開明民族資本家。毛澤東曾在《外力軍閥與革命》一文中把穆藕初歸為“新興商人派”。1940年10月,毛澤東致函劉少奇﹑陳毅﹑葉挺﹑項英等,指示注意吸收民族資本家及其代表參加根據地建設,再次提到穆藕初。
穆藕初,1876年出生于上海浦東一個世代經營棉業的家庭。1909年夏,穆藕初在朋友資助下到美國學習植棉、紡織和企業管理,以美國科學管理之父泰羅為師,在系統學習理論的同時,注重實地考察,并于1914年夏獲得農學碩士學位。
穆藕初是近代民族資本家中將科學管理法運用得較為成功的人。穆藕初回國后,看到棉紡業有利可圖,就和其兄籌劃在上海開辦紗廠。1914年10月,他收買一家未建成的紗廠,改名為德大紗廠。穆藕初把美國的科學管理法運用到德大紗廠的管理中。他把科學管理法歸納為三大綱要,即“節省時間、精神、物質”,以此作為經營德大紗廠的基本方針。他注重加強生產管理,減少生產成本。他制定了嚴格的廠規,對工人嚴加管束,同時設法提高產品質量,注重技術改造,產品在1916年北京博覽會上獲得第一名。
在穆藕初的科學管理下,德大紗廠連年獲利。因為創辦紗廠和改進經營管理而嶄露頭角,上海的一些資本家競相邀他創辦新廠。1916年夏,穆藕初與顏料商薛寶潤等人,合伙創辦上海厚生紗廠。該廠1918年6月建成后,穆藕初任總經理,仍以經營德大之方法經營厚生紗廠,到1922年,工廠規模已經擴大到紗錠4萬余枚。
1918年,在教育學者蔣夢麟的影響下,穆藕初聯合上海資本家貝潤生、薛寶潤、劉星躍、吳美卿等人,奔赴鄭州考察市場,看到這里“地當中樞,陜西、山西兩省所產棉花之由彼東下者,為數甚巨;且其地介于京漢、隴海兩路線之間,東西南北四路暢運,交通便利,銷場甚廣……”他當即對朋友說,阿拉上海人一定要在鄭州辦紗廠,辦大紗廠!
豫豐紗廠生不逢時
穆藕初獨到的眼光,使豫豐紗廠一投產就快速發展,獲利甚豐,但遺憾的是,豫豐紗廠生不逢時,開工不到一年,直皖戰爭、直奉戰爭先后爆發,豫豐金融陷入困境,生產時起時落,長期虧損,無奈,于1936年由中國銀行天津分行接辦。
可以說,穆藕初的眼光是獨到的。
河南盛產棉花,鄭州又是京漢、隴海鐵路的交會處,交通便利,還有大批閑散廉價勞動力,實為紡織業大有作為之地。1918年上半年,穆藕初出面集資200多萬兩銀子,在鄭州成立了鄭州豫豐紗廠股份有限公司,因穆藕初占股金最多,又是發起人,故被眾股東推為總經理。
豫豐紗廠的廠址選在今天的管城區隴海鐵路北、布廠街南一帶,占地大約96畝,設計和施工均由上海南洋建筑公司承擔,1919年著手籌建,1920年建成投產,有美國制造的電機4座、紗錠56448枚、布機230多臺。由于穆藕初籌集來的資金不足,就向美國慎昌洋行賒購紡機2萬紗錠,還有國產并線機5600錠。
據檔案記載,豫豐紗廠按裝機先后順序分為一、二、三、四、五個紡紗工廠和一個織布工廠。另設一所發電廠和一所造紙廠。鼎盛時期,豫豐紗廠的員工約有4170人,其中男工1270人、女工2900人,其規模和設備在當時的中國首屈一指。豫豐紗廠使用的原材料種類有美棉、陜西棉、彰德棉,日生產棉紗120包,規格從10支到32支。還生產粗斜平面布,使用“寶塔”、“飛艇”注冊商標,產品主要銷往河北、陜西、江蘇、東北和河南各地。該廠1920年9月建成投產后,獲利甚豐。
豫豐紗廠建成后,帶動了周邊小型商業圈的興起,本來是鄉村的紗廠一帶,很快呈現出城鎮化氣象,電燈、自來水、洋車、黃包車等一應俱全,飲食小吃也適應紗廠工人的三班倒,晝夜營業。
遺憾的是,豫豐紗廠生不逢時。開工不到一年,直皖戰爭、直奉戰爭先后爆發,鄭州成為兩軍必爭之地。紗廠雖未毀于戰火,但銀行、錢莊大有戒心,紛紛催款,致使豫豐金融陷入困境。穆藕初辭去兩個上海紗廠的總經理職務,常駐鄭州苦心經營,但紗廠生產時起時落,長期虧損,最終因無力償還債務,于1936年由中國銀行天津分行接辦。第二年,抗日戰爭的烽火逼近鄭州,豫豐紗廠被迫拆遷到重慶,改名為“豫豐公司重慶分廠”。這個廠后來再也沒有回鄭州,新中國成立后成為重慶國棉一廠。
1953年,在被日軍炸剩下的舊廠房里,國家投入資金,重開紗廠,改名鄭州國棉二廠。(大河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