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很多學校與企業的深入合作都是以某位教師與企業的合作而逐漸開啟的,可以說高校教師是指引校企合作的“紅娘”。從課堂走進車間的過程中,教師需要具備什么樣的素質才能實現角色完美的轉換?
企業要什么
今年初,石獅市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招收天津工業大學紡織學部博士傅宏俊為博士后研究人員,服務企業為宏太(中國)有限公司。傅宏俊是石獅博士后工作站引進的第9位博士后,他的首個入站后主攻課題就是“基于超臨界流體的變性淀粉綠色制備工藝及漿用性能研究”。他說,這個課題的選題就來自于企業,在紡織工程領域,淀粉漿料是占紡織工廠耗用量第二位的原材料,歷來為紡織界所重視,新的研究在圍繞以淀粉為基礎,采用相應技術手段對其進行變性處理,在降低漿液黏度、提高漿膜性能的基礎上通過結構改性使其適合于對化纖紗上漿,達到生產中少用乃至不用pva的目的,即開發滿足環保要求的新型綠色漿料。在節能、環保等方面均具有重要意義,具有極大的推廣價值和良好的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
教師缺什么
武漢紡織大學校長韋一良認為,培養應用型人才必須要有貼近產業、了解行業的教師資源,現在好多教師都埋頭科研,對實際生產所知甚少,這樣的教師是很難培養出合格的人才。
當前,紡織院校的專業青年教師一部分是高等院校畢業的本科、研究生,在學校主要接受的是學科體系教育,基本具備專業知識理論,但也存在一些問題:所學知識理論學科體系強,技術應用了解少等問題;缺乏行業職業技術崗位實踐經歷和經驗,以及熟練的紡織專業技能;缺乏教育教學知識理論的系統學習和實踐;缺乏教學經驗。而另一部分則是高校畢業后多年來一直從事職業教育的畢業生,通過多年的教學,專業教師具有一定教學經驗,但存在專業知識理論老化、教學工作量大、生產實踐參與少、實際動手能力弱、教育教學理論相對缺乏等問題。“以其昏昏使人昭昭”,落后知識體系培養出的學生也必定不受企業的青睞。
一線有什么
教師應當深入企業一線實踐,了解最新的技術變化,從而對教學方法進行調整,不斷完善教學內容和教學模式。同時,教師作為領域的專業人士,可以為企業帶去技術的支持。教師到企業鍛煉,推進了校企合作的發展,促進了教學的創新改革。專業教師下企業的目的并不單單是提高實踐技能水平,還可以和企業進行技術交流,通過高校教師對企業提供的技術支持,加速紡織科技的研發速度,借力企業的市場競爭優勢可以讓新技術市場化效率大大提升,培植出產學研用的肥沃土壤,達到以產促學,科研反哺行業的良性循環。
“教師下企業鍛煉不僅可以促進自身知識的更新,拓寬教學思路,他們更將成為校企合作的橋梁。通過在企業中鍛煉,更加密切了學校與企業之間的合作,把企業里的相關信息帶回到學校,以促進學校與企業的融合和深度合作。只有通過與企業合作,教師的能力才能得到極大提升。因此武漢紡大新入職的教師不論學歷高低都會到一線車間進行學習教育半年以上。同時,教師的應用研究選題也來自于企業,產業發展碰到哪些難題,行業在轉型升級中遇到什么問題只有企業最清楚。通過在實際問題上進行研究,得到成果,再應用到行業中去,才能實現良性循環,也可以有效解決科技成果轉化率低的問題。”韋一良說。
應該補什么
“我們是專業教師,如果能用自己的專業知識為企業帶去幫助,那將是對我們專業技術的肯定,到企業鍛煉是一項教學相長、一舉兩得的措施,不僅僅學到了更多更新的專業知識,提高了教學水平;同時也加強了學校與企業的聯系,深化了校企合作,能夠有效地促進學校專業的建設,只有扎根企業才能完善自己。”傅宏俊說。
其實,進入企業鍛煉的教師還應加大提升自身素質的力度。企業是講求實效性的,企業所需要的是能給員工提供一定的心理輔導與激勵、在個人管理與時間管理等方面能夠提高生產效率的教師。這就需要教師不僅要有扎實的專業領域知識,也要具備一定的心理學、管理學方面的經驗和知識。企業不需要夸夸其談、紙上談兵,他們需要的是實際的指導,包括應用技術支持與一線管理培訓,不是純粹的書本知識。另外,對企業員工進行培訓和給學生上課是有很大差異的,教師一定要掌握好理論性、實踐性與行業知識之間的過渡,這種分寸的把握也并非易事。企業對與之合作的研究人員的期望對參與合作研發的教師更是一個很大的挑戰。這就需要學校針對企業所需,在調查研究的基礎上,對教師進行一系列超前培訓,以顯示出學校教師本身特有的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