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豐:人口老化如何影響中國?
王豐指出人口紅利并不是指人口數量的多少,而是人口年齡結構變化對經濟造成的影響,且人口紅利是一次性、不可重復的。王豐依據統計數據得出,2000年以前,人口紅利對中國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到15%,甚至更高;2013年,中國的人口紅利開始為零,自此之后就是負值。
王豐指出隨著人口紅利的消失,中國將面臨兩個不可避免的趨勢:一是經濟增長放緩下行;二是養老、醫療等剛性開支會增加。
隨著中國人口年齡結構的變化,王豐認為進行經濟模式轉型的需求會變得更迫切“高速經濟增長對于人類來講是短期現象,現在的問題是要適應不是高速增長的常態,而不是去追求恢復到過去高速增長的非常態”。
王豐,清華-布魯金斯公共政策研究中心主任,美國布魯金斯學會外交政策項目和全球經濟與發展項目資深研究員、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曾任加州大學爾灣校區社會學系主任。主要研究領域包括人口變化與社會經濟變化的相互關系、社會不平等、歷史社會人口的國際比較等。
以下為演講全文
增長放慢與人口老化
今天下午跟大家討論的中國人口紅利問題,在座各位應該都很熟悉,也是對中國經濟和社會未來走向至關重要的問題。
中國正處于一個很關鍵的十字路口。經濟處于一個轉折點,過去兩年的經濟增長速度盡管在全球還處于最快之一,保持在7%以上,但相對于中國之前的經濟增長,已經開始出現大幅度下降。如果說從平均10%以上的增長率到7%的增長率,有3%的下降,而現在的問題是,這一下降是正常的或者是短時間的向下浮動,還是長期經濟增長速度下降的一個開端?
對中國來講,能夠保持比較高的經濟增長率,不僅是經濟問題,也是一個政治問題。其中不僅涉及到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也牽扯到就業,怎么解決一系列成長痛苦問題,包括建立新的社會保障、退休金制度、養老制度和一些扶貧措施。經濟增長保持在10%以上,中國財政收入的增長速度差不多在17%到18%;當經濟增長速度下降到7%、8%,政府財政收入的增長速度會大幅度下降。當政府手中沒有那么多錢的時候,也就沒有辦法像以前那樣在整個經濟增長過程中同時解決很多其他問題。社會問題、經濟問題不能解決,就有可能出現政府危機。如何判斷未來經濟的走向,會牽扯到整個中國,不僅是經濟問題,也是社會和政治問題。這就牽涉到一個更基本的因素,即中國人口的變化。
現在大家對中國經濟的未來走向有不同的看法。一些比較樂觀的人認為,中國還可以維持20年8%的增長速度。中國新一屆政府提出,到2020年居民收入翻番的目標也是建立在8%的增長基礎上。十年內一個數字要翻番,需要有平均7%的年增長速度。因為中國居民的收入增長速度一直是低于人均GDP的增長速度,所以,如果要達到7%的人均收入增長速度,整個經濟增長的年速度應該在8%或者更高。
現在談的比較多的是中國還有所謂改革紅利,大家認為現在整個經濟制度中還有很多缺陷,如果能克服,中國的增長潛力還是很大的,大家對11月份要召開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抱有厚望,對上海自貿區也抱有重望。與此同時,也會有很多人想到中國的鄰居日本,經過30年的高速經濟增長后,日本就出現至今為止已經持續20年以上的經濟低迷。哪些因素造成日本的這種情況?最早的解釋是1980年代房地產金融泡沫破裂造成長期經濟低迷,但是,現在越來越多的人認為,日本的低速經濟和一個基本變化聯系在一起,即人口老化。
中國現在只是一個中等收入國家,而且人口年齡結構比日本年輕許多,但是中國不僅在經濟上以很快速度超趕,在人口老化方面也是以更快的速度要超過日本。如果說長期的人口老化對日本是一個挑戰,那么,對中國又會有什么樣的影響?今天我們就中國的人口變化和經濟、社會關系進行討論。
不可重復的人口紅利
什么是人口紅利?對于人口紅利有很多誤解,有人認為人越多或者年輕人越多,就越有人口紅利,大家會說非洲年輕人很多,印度年輕人很多,為什么他們的人口紅利沒有像中國這么大?有人接著會提到,雖然有這么多的年輕人,但解決不了他們的就業,帶來的就會是負擔,而不是紅利。這種說法是對人口紅利片面的、非科學的解釋。
在人口經濟學中,人口紅利指的是在人口轉變的過程中,人口年齡結構的變化所帶來的經濟后果。更廣泛講,也包括人們的健康指數提高所帶來的一系列積極后果。所謂人口轉變過程,指的是死亡率的大幅度下降,隨之是生育率下降。其中最根本的動因是人均期望壽命延長,當人們期望能夠活到80歲時,才會花30年在學校中,才能有健康的體魄,思維也完全不一樣。當人類的期望壽命延長之后,他們也會有更多的積蓄,當人類為了長壽能夠有更多積蓄,也就會有更多的資本,愿意花更多的時間,投入到人力資本的投資,比如在學校學習等。所以,人口紅利不是簡單的人口數量多少的問題,其中有一個很具體的人口年齡結構變化。
在死亡率下降之后,生育也會出現一個大幅度的下降,這就創造了一個人口的歷史窗口,其中會有一大批生存下來的人,當他們正好是在青壯年時,就造成勞動力供給的上升。這種人口紅利,人口年齡結構的變化帶來的經濟后果是不可重復的,是一次性的,因為在死亡率下降以后,出生率也會下降,出生率下降也是一次性的。比如日本,二次世界大戰之后,1950年代有比較多的人出生,這一批人在1970年代開始變成勞動力,在1980年代成為壯年勞動力,但是現在二戰后嬰兒潮這批人,已經開始進入退休年齡,而在他們之后,沒有另外這么一群勞動力,因為出生率已經開始下降,而且越來越低。人口紅利的產生是不可重復的,同時也是有條件的。
上面的示意圖講的是人類歷史的人口轉變過程,藍色曲線代表出生率,紅色曲線是死亡率。在工業化社會之前,是高死亡率和高出生率,由于死亡率非常高,當時的期望壽命只有30歲左右,所以即便出生率很高,人口增長率依然很低。黑色曲線是人口增長,在很長時間內,人口增長是非常非常緩慢的。
在全世界的工業化和城市化過程中,首先是死亡率大幅度下降,也就是紅色曲線大幅度下降,同時,歷史上與高死亡率相對應的高出生率,并沒有同時快速下降,其中存在一個時間的滯后。也就是說過去一對夫婦可能生5、6個孩子,由于只能有一半孩子活到成年,實際的子女只有2個或者3個,但當死亡率下降后,5個、6個孩子就都活下來,高出生率和下降的死亡率之間的差別,就是人口增長。從歐洲的英國以及較早開始工業革命的國家開始,都出現快速的人口增長。
大家認為中國是一個人口增長快的國家,但是在工業革命之后一直到20世紀初,中國的人口增長率只有英國的五分之一,這也就是為什么18、19世紀比較空曠的土地上,比如美洲、非洲、大洋洲,現在都是歐洲人后裔為主。隨著人們意識到死亡率的大幅度下降,也開始對生育行為進行調整,這就是示意圖中的第三個階段,出生率也大幅度下降。
像日本,包括中國,也都已經進入第四個階段,死亡率和出生率又重新恢復到很相近的程度,但都是在很低水平,人口增長也到了非常緩慢的階段,比如日本已經開始出現人口的減少,中國在15年之內,也會開始人口減少,有時死亡率甚至會高于出生率。
從1750年一直到20世紀初,全球的人口增長率大概是在0.5%。到上世紀60年代,世界的人口增長率上升到2.06%,按照2%的增長速度,人口總數每30多年就翻一番,全球人口從上個世紀初的15億,到了上世紀末的60億,增加了4倍,這也就是當時所謂的人口爆炸。正是這種人口爆炸式的增長,造成中國出臺獨生子女政策,對人口爆炸的恐懼,造成中國至今還沒有放棄已經實施30多年的獨生子女政策。今天是9月25日,一個特殊的日子,中國獨生子女政策33周年紀念日。1980年9月25日,政府號召大家只生一個孩子,稱這是全中國的家庭為了中國強盛做出的犧牲,是不得已的政策。
人口爆炸不是說要繼續爆炸。2000年全世界的人口增長率已經下降一半,世界的人口爆炸是歷史長河中的一個片段。所以,我們所謂的人口紅利,人口年齡結構變化是一次性的,是不可以重復的。
聯合國對中國人口有過預測,2008年時預測中國人口一直要增長到2032年,峰值會將近15億。而按照2010年的預測,中國人口在13年內,也就是2026年就會達到峰值,而且峰值不會超過14億。
決定人口增長率的一個主要原因是生育率。在東亞的幾個國家和地區中,日本出生率的下降在上世紀的上半葉就已經開始,因為日本的健康水平提高,死亡率下降,而其他幾個亞洲國家和地區,比如中國大陸、韓國、臺灣、新加坡,到1980年代以后,出生率的水平和生育率水平跟日本越來越接近,出生率的最大幅度下降都是在1980年代以前。中國大陸的獨生子女政策是1980年才提出來,所以,它對生育率下降是沒有起作用的。最終,這些國家和地區都會進入長時間的低生育率和人口老化過程。
從2013年中國人口紅利變成負值
如何計算人口紅利?人口年齡結構的變化,不是簡單指人的多少,而是要考慮到他的收入和消費。按照2007年的統計,在21歲時,平均勞動收入水平超過平均消費水平;59歲時勞動收入的平均水平要降到消費以下;而在21到59歲之間的38年,收入是大于消費的。也就是說,在21歲以前的20多歲和59歲以后的20多歲,加在一起有40多年以上,要用38年的結余來填補40年以上的赤字。這點與日本的差別可能不會太大。中間38年的結余能不能填補兩邊的虧空,不僅取決于兩邊有多少人,還取決于中間的人口有多少。
把人口年齡結構和各個年齡的消費和收入相乘,也就是用他們的消費水平和收入水平對人口進行加權,計算得出的就是每一個年齡的有效生產者和有效消費者。如果一個1歲的兒童和一個20歲的年輕人相比,前者的消費只有后者的一半,那么他就只算半個消費者;如果把35歲的收入水平當成完全生產者,而在30歲時收入只有35歲時的一半,那么30歲的人就只算半個有效生產者。加權就會把就業、收入水平等問題都考慮進去。
人口紅利指的就是有效的勞動者和有效的消費者兩個增長率之差,把每一年的人口年齡結構曲線和不同年齡的收入和消費進行加權,就能計算出有效勞動者和有效消費者兩條曲線的變化率。
按照上述方法,我們對中國人口紅利進行了計算,可以看到三個階段。從1982年到2000年,生產人口的有效增長率遠遠高于消費者的增長率。從2000年到2013年,生產者的增長率還是高于消費者的增長率,但是兩條曲線逐步逼近,到2013年,兩個曲線增長率開始相等。也就是說有效生產者和有效消費者增長率之差變為零,對于人口紅利來講,也就為零。2013年之后,有效消費者的增長率會高于有效生產者的增長率,也就是說人口紅利從2013年以后會變成負的。這一計算不是今年做的,不是因為中國經濟增長開始放緩,才算出來這樣的結果,而是在2006年就進行計算,在2010年進行修改。
在第一個階段,2000年以前,中國人口年齡結構的變化對中國經濟的影響尤其重要。在2000年之前,中國經濟增長人均生活水平的提高有15%是由人口紅利帶來的,其他學者用不同的方法也對中國人口紅利進行過計算,他們計算的結果一般認為人口紅利對中國經濟的增長貢獻在20%-25%。
在第二個階段,人口紅利還是正的,但是逐步消失,對中國經濟增長還是有積極的貢獻,但貢獻量越來越小。
2013年之后中國的人口紅利變成負值。中國實際上是在步日本的后塵。
您可能還關注
- 行業新聞
- 加盟指導
- 經商寶典
- 消費資訊
隨時隨地看,還可以轉發到朋友圈哦。
相關新聞

掃一掃關注微信
品牌投資關注榜
- 10萬以下
- 10-20萬
- 20-40萬
- 40萬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