樸炫柱:韓國“巴菲特”
早年畢業于高麗大學經濟系的他創立未來資產集團(Mirae Asset)時,恰逢1997年亞洲金融風暴。誰料到這個當年不滿40歲的漢子,日后竟成為了“改變韓國基金文化”的核心人物。次年年末,樸炫柱推出了韓國最早的共同基金。
今年55歲的樸炫柱,是韓國未來資產金融集團(MiraeAsset Financial Group)的董事長。作為全球最大的新興市場股票資產管理公司之一,集團旗下的未來資產環球投資公司(Mirae Asset Global Investments),其業務已經遍布中國內地及香港、巴西、越南、韓國、印度、英國及美國。
早在1999年,樸炫柱就被韓國《中央日報》評選為韓國十佳CEO;2009年5月,樸炫柱入選《亞洲投資者》評出的亞洲資產管理行業的“25位最具影響力人物”榜單。
業界公認,樸炫柱的決策和領導能力是Mirae Asset迅速崛起的關鍵。當發現某個有潛力的項目時,樸炫柱會即刻趕赴項目現場做出決策。KTB資產運營公司總經理張仁煥曾對韓國媒體說,“當其他公司還在辦公室分析資料的時候,Mirae Asset已經在當地成立辦公室和法人組織,招募職工了。”
出身平民
1959年,樸炫柱生于韓國南部城市光州。作為未來資產金融集團的創立者,樸炫柱并非出身財閥的世家子弟,而是作為光州一個農民之子白手起家的,在升入高中時他父親就已經去世了。
高中時候的樸炫柱一度對學習失去興趣,而把大部分時間花在閱讀數百部課外書籍上。其中有約翰?肯尼迪的《當仁不讓》(Profiles in Courage)和馬基亞維利的《君主論》(The Prince)。曾有媒體提到過這兩本書對于樸炫柱的重要性。
當樸炫柱的母親流著淚對他說,他的差勁成績意味著他將來不得不像父親那樣成為一個農民時,他開始重新發奮努力學習,并以優異成績考入頗具盛名的高麗大學,就讀于經濟系。
樸炫柱曾經在他的書中描述過,母親教會了他懂得金錢的價值——母親對供他學業的資金收取17%的利息。樸炫柱進入大學時,母親一次發給他全年的學費和生活費,樸炫柱就此學會了如何理財。還在大二時,主修商業管理的他便開始涉足股票市場賺取生活補貼。
1985年,樸炫柱進入韓國當地一家證券公司工作。樸炫柱說,從那一刻起,他知道最終會擁有自己的公司。
與眾不同的是,樸炫柱將創業定在了1997年,這一年金融危機席卷全球,韓國也難以獨善其身。
但是這樣的外部環境絲毫沒有動搖樸炫柱的信念,他要創業,而且一定要在他即將步入不惑之年的時候。1997年7月18日,未來資產投資咨詢公司(Mirae Asset Investment Advisory)誕生了,隨后1998年,樸炫柱成立了韓國注冊的第一家資產管理公司——未來資產環球投資公司,并于該年稍晚時候,發起了樸炫柱一號基金,這也是韓國第一只共同基金。
迅速崛起
1999年,未來資產證券公司又以未來資產系基金銷售者的身份出現在世人面前,而樸炫柱一號基金更是一炮而紅,超過100%的年回報頓時讓韓國掀起一股基金熱潮,未來資產旗下的基金首先成為眾多投資者爭相搶購的對象,那個時候,尚未成熟的投資者也是隨著資產管理公司或者說是基金公司的成長一并成熟。
一時間,樸炫柱成為了“韓國巴菲特”的代名詞。而在投資決策上,他和巴菲特也確實有著異曲同工之處,“長期投資者沒必要天天看股市行情”正是他投資理念的詮釋,正因為此,他甚至將分公司股票行情電子顯示屏一并撤下,彪悍之余他更相信自己的眼光,也善于發現那些具有成長潛力的公司。
那個時候,Daum communications作為韓國一個普通網站正面臨增資的壓力,因為他們1995年開始提供網絡搜索服務之后,又于1997年開始提供免費hanmail.net電子郵件服務。然而,它的前景卻很難打動投資人的心,并紛紛以“前景不明朗”拒絕投資。最后,他們找到了樸炫柱,聽罷介紹以及兩天高密度的實地調研,樸炫柱決定砸下24億韓元。
而事實證明,他閃電般的決策是對的。Daum communications在6個月之后的互聯網狂潮中股價暴漲,樸炫柱倒手就是1000億韓元的凈利,而這筆巨資后來也成了未來資產的種子基金。至于現在的Daum communications,已經成長為擁有3700萬名會員的韓國最大門戶網站。
可以說,在那個投資意識尚未成熟,投資尚未形成規模的時候,這種閃電般的決策往往成為了最具藝術性的戰術。
“金融出口”
在樸炫柱看來,“這是一個靠金融和資本出口掙錢的時代,過去只是將金融產業看作基礎產業,現在應看作為提高競爭力而增長的產業。(金融)一邊倒很危險,走出去反而有好處,就像全球的制造業企業一樣。”
甚至在接受眾多媒體的采訪中,他曾反問,“金融為何不能成為出口產業?”
帶著這樣的理念,2003年樸炫柱率先開發了中國基金、印度基金等一系列海外基金,韓國頓時涌起了一股購買海外基金的熱潮。
就在他重視新興市場投資的時候,中國和印度的股票市場先后迎來了牛市噴發期,Independence基金和Discovery基金5年投資收益率超過了300%至500%,而中國基金1年收益率為60%至100%。
也許其中有運氣的成分,但是樸炫柱對于新興市場的了解遠遠勝過歐美投資人,那個時候,一年中幾乎有一半的時間他都在海外調研,然后對新興市場進行投資,而當歐美資金隨之前來拉升股價之時,也就是韓國獲利之機。此番如意算盤,樸炫柱心中大概已經醞釀好久了。
而這就是所謂的“金融出口”,看似亂仗,卻起到了“農村包圍城市”的功效,也許在某些進程中,迷茫、躁動、反復甚至混亂均在所難免,而走出這一轉型期的唯一出路就是一往無前的發展,在前進中摸索,在前進中重構格局,而絕不是在旁人言論的干擾中踟躕不前。
未來資產之勝,也許在樸炫柱決定“金融出口”的那一刻起便埋下了深深的伏筆。
您可能還關注
- 行業新聞
- 加盟指導
- 經商寶典
- 消費資訊
隨時隨地看,還可以轉發到朋友圈哦。
相關新聞

掃一掃關注微信
品牌投資關注榜
- 10萬以下
- 10-20萬
- 20-40萬
- 40萬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