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種類纖維綜述
2013-3-22
“超仿棉”綜述
“逸綿”:仿棉更超棉
我國紡織化纖工業正處于轉型升級創新發展的新階段,而棉花缺口問題已成為制約行業發展的難題。為緩解棉花等天然纖維的不足,進一步研發新一代高仿真差別化功能化纖維,推進紡織新型高附加值、超仿真織物面料系列產品創新發展,是“十二五”期間紡織化纖共同推進的一項重要戰略任務。
2012年,我國化纖產量3792萬噸,其中滌綸產量3057萬噸,約占化纖總量的80%,占世界滌綸總量的70%以上,其發展速度無論是技術水平還是生產品種,遠遠大于其他合成材料和合成纖維,我國成為世界上最具活力的化纖聚酯生產大國,滌綸也成為緩解棉毛絲麻等天然纖維不足的主體品種。
2011年,化纖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承擔國家“十二五”科技支撐計劃“超仿棉合成纖維及其紡織品產業技術開發”項目,旨在提升我國聚酯行業技術水品,實現多功能、高品質、低能耗、低排放的新一代聚酯(仿棉)纖維大規模市場應用,項目涵蓋聚酯產業鏈上下游企業27家共同攻關。經過兩年多的共同努力,項目進展順利,已完成了新一代聚酯(仿棉)產品體系圖,初步建立了評價體系,標準工作正在進行中,各項目承擔單位也陸續向市場推出了“超仿棉”合成纖維,如東華大學和蘇州金輝纖維新材料有限公司共同開發的高親水聚酯長絲、中國紡織科學研究院和儀征化纖股份有限公司共同開發的親水易染短纖、中國紡織科學研究院和江陰華宏化纖有限公司共同開發的親水抗紫外短纖、桐昆集團開發的微細旦親水聚酯長絲等,形成了“逸綿”總品牌下的“蕊棉”、“百酷棉”、“冰虹絲”等商品子品牌。新一代聚酯纖維的改性效果主要體現在織物制品上,不是生態仿,而是功能仿,纖維產品兼具棉與滌綸的優良特性,改進各自缺點,既有棉花吸濕親膚、柔軟保暖等性能,還具備滌綸良好的力學性能、耐熱性和色牢度,還可實現透汗速干、抗靜電、抗毛起球等或阻燃、抗菌、抗紫外等功能。
逸綿是運用結構可控的共聚酯連續聚合、形態性能可控的紡絲和新型纖維紡紗、織造、印染等關鍵技術集成開發的具有高品質、高功能、低能耗和低排放特征的新一代聚酯纖維系列化產品,可應用于家居內衣、運動休閑、職業工裝和牛仔領域,這些高技術含量的纖維將在未來讓人們見證奇跡:仿棉進入創新時代,打造后時代美好生活。未來,聯盟將以宣傳推廣“逸綿”纖維產品,推動“逸綿”纖維及其紡織品的市場規模應用、打造可信賴的市場品牌、提升產品的附加值為目標,一方面強化新一代仿棉纖維技術創新和產品開發的方向,提升紡織品的舒適性、安全性、外觀風格,滿足各族人民過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另一方面,加強標準制定、質量監督認證、舒適性評價等工作,保障新產品市場推廣的科學規范化、品牌化,消除消費者的心理障礙,引導消費者理念的轉變。
“超仿棉”訪談
“超仿棉”助產品附加值成倍增長
記者:2011年8月,由化纖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組織的國家科技支撐技術項目——“超仿棉合成纖維及其紡織品產業化技術開發”啟動,東華大學也是項目承擔單位之一,請您介紹一下項目的最新進展。
王華平:本項目正式啟動后,東華大學利用纖維材料改性國家重點實驗室的優勢,結合多年來在功能性差別化纖維的研究成果與經驗,推動“超仿棉”聚酯纖維的開發,從共聚、共混、混纖以及表面處理四個方面對纖維的光澤、手感、以及熱濕舒適性進行研究。研究了影響纖維光澤、手感、以及熱濕舒適性的原理及因素。通過聚合實驗優化了三單、四單、五單以及無機粒子的添加量及添加工藝,最終確定了三組親水聚酯纖維改性配方。并在天津石化、金輝纖維新材料有限公司進行了短纖、長絲的產業化實驗,成功開發出了聚酯短纖和長絲,回潮率達到了1.2%,各項性能指標均滿足后道應用要求。同時還與母粒制備等企業建立合作平臺,開發了高親水母粒以及纖維親水表面整理劑。
其次,東華大學還通過對所加親水官能團與聚酯親水性能及表面接觸角的關系、聚酯表面接觸角與纖維回潮率的關系、以及棉纖維和仿棉纖維及制品親水、保暖機理、動態熱濕舒適性能機理等研究提出親水聚酯切片、親水聚酯纖維的標準。普通聚酯切片的表面接觸角范圍為75°~90°,纖維回潮率為0.4%~0.8%;親水聚酯切片的表面接觸角范圍為60°~75°,纖維回潮率為0.8%~1.2%;高親水聚酯切片的表面接觸角范圍為45°~60°,纖維回潮率為1.2%~1.6%。
記者:“超仿棉”項目在技術上需要攻克哪些難點,目前取得了哪些成果?
王華平:“超仿棉”不僅在纖維表面形態和面料風格上追求接近棉織物,重點是面料制品性能功能上超棉仿棉,尤其是與內衣與休閑運動服裝密切相關的動態熱濕舒適性能。超仿棉項目是從化學結構、纖維結構、面料結構上進行設計與調控,包含了共聚、共混、異形化、混纖化以及表面處理等多重技術手段。重點需要攻克共聚過程中改性基團分布的均勻性,調控大分子序列結構及非晶區結構,達到聚合過程可控;設計扁形、十字、中空等新型纖維截面形狀,調控纖維制品的芯吸效應,提高透氣與導濕能力;設計有機與無機親水劑復配,結合堿減量處理,調控纖維表面凹槽結構與親水性能,提升吸濕能力與潤濕速度。東華大學正致力于親水機理、保暖機理和動態熱濕舒適性能機理的基礎研究,以期建立纖維多重結構與制品性能構效關系數據庫。
記者:據了解,與以前單一差別化技術或單一功能性產品的開發相比,“超仿棉”產品的研發更加重視多種差別化、功能性技術的整合發揮,強調聚合、紡絲、織造、染整技術的相互融合,請您具體分析一下其中的不同。
王華平:目前提出的“超仿棉”與以前單一差別化技術與或單一功能產品的開發明顯不同,“超仿棉”技術與產品的研發,融合了從聚合、共混、紡絲、表面處理、紡紗/織造、染整等多個差別化功能化技術的整合發揮。例如,東華大學與金輝新材料有限公司聯合開發的超仿棉產品“蕊棉”,首先利用共聚改性技術,添加三單、四單、五單及無機粒子,對纖維的染色性能、柔軟性、親水性進行調控,接著利用異形噴絲板進行紡絲,并進行混纖,利用FDY與POY不同的收縮特性,調控纖維的蓬松感,使織物的風格更加接近棉纖維。在后道加工過程中經紗上漿、組織結構設計與織造工藝都要根據“蕊棉”的性能特點進行設計,在不同紡織機型上通過不同的織造工藝和染整條件,成品面料會呈現出迥然不同的風格和手感。
“逸綿”:仿棉更超棉
我國紡織化纖工業正處于轉型升級創新發展的新階段,而棉花缺口問題已成為制約行業發展的難題。為緩解棉花等天然纖維的不足,進一步研發新一代高仿真差別化功能化纖維,推進紡織新型高附加值、超仿真織物面料系列產品創新發展,是“十二五”期間紡織化纖共同推進的一項重要戰略任務。
2012年,我國化纖產量3792萬噸,其中滌綸產量3057萬噸,約占化纖總量的80%,占世界滌綸總量的70%以上,其發展速度無論是技術水平還是生產品種,遠遠大于其他合成材料和合成纖維,我國成為世界上最具活力的化纖聚酯生產大國,滌綸也成為緩解棉毛絲麻等天然纖維不足的主體品種。
2011年,化纖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承擔國家“十二五”科技支撐計劃“超仿棉合成纖維及其紡織品產業技術開發”項目,旨在提升我國聚酯行業技術水品,實現多功能、高品質、低能耗、低排放的新一代聚酯(仿棉)纖維大規模市場應用,項目涵蓋聚酯產業鏈上下游企業27家共同攻關。經過兩年多的共同努力,項目進展順利,已完成了新一代聚酯(仿棉)產品體系圖,初步建立了評價體系,標準工作正在進行中,各項目承擔單位也陸續向市場推出了“超仿棉”合成纖維,如東華大學和蘇州金輝纖維新材料有限公司共同開發的高親水聚酯長絲、中國紡織科學研究院和儀征化纖股份有限公司共同開發的親水易染短纖、中國紡織科學研究院和江陰華宏化纖有限公司共同開發的親水抗紫外短纖、桐昆集團開發的微細旦親水聚酯長絲等,形成了“逸綿”總品牌下的“蕊棉”、“百酷棉”、“冰虹絲”等商品子品牌。新一代聚酯纖維的改性效果主要體現在織物制品上,不是生態仿,而是功能仿,纖維產品兼具棉與滌綸的優良特性,改進各自缺點,既有棉花吸濕親膚、柔軟保暖等性能,還具備滌綸良好的力學性能、耐熱性和色牢度,還可實現透汗速干、抗靜電、抗毛起球等或阻燃、抗菌、抗紫外等功能。
逸綿是運用結構可控的共聚酯連續聚合、形態性能可控的紡絲和新型纖維紡紗、織造、印染等關鍵技術集成開發的具有高品質、高功能、低能耗和低排放特征的新一代聚酯纖維系列化產品,可應用于家居內衣、運動休閑、職業工裝和牛仔領域,這些高技術含量的纖維將在未來讓人們見證奇跡:仿棉進入創新時代,打造后時代美好生活。未來,聯盟將以宣傳推廣“逸綿”纖維產品,推動“逸綿”纖維及其紡織品的市場規模應用、打造可信賴的市場品牌、提升產品的附加值為目標,一方面強化新一代仿棉纖維技術創新和產品開發的方向,提升紡織品的舒適性、安全性、外觀風格,滿足各族人民過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另一方面,加強標準制定、質量監督認證、舒適性評價等工作,保障新產品市場推廣的科學規范化、品牌化,消除消費者的心理障礙,引導消費者理念的轉變。
“超仿棉”訪談
“超仿棉”助產品附加值成倍增長
記者:2011年8月,由化纖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組織的國家科技支撐技術項目——“超仿棉合成纖維及其紡織品產業化技術開發”啟動,東華大學也是項目承擔單位之一,請您介紹一下項目的最新進展。
王華平:本項目正式啟動后,東華大學利用纖維材料改性國家重點實驗室的優勢,結合多年來在功能性差別化纖維的研究成果與經驗,推動“超仿棉”聚酯纖維的開發,從共聚、共混、混纖以及表面處理四個方面對纖維的光澤、手感、以及熱濕舒適性進行研究。研究了影響纖維光澤、手感、以及熱濕舒適性的原理及因素。通過聚合實驗優化了三單、四單、五單以及無機粒子的添加量及添加工藝,最終確定了三組親水聚酯纖維改性配方。并在天津石化、金輝纖維新材料有限公司進行了短纖、長絲的產業化實驗,成功開發出了聚酯短纖和長絲,回潮率達到了1.2%,各項性能指標均滿足后道應用要求。同時還與母粒制備等企業建立合作平臺,開發了高親水母粒以及纖維親水表面整理劑。
其次,東華大學還通過對所加親水官能團與聚酯親水性能及表面接觸角的關系、聚酯表面接觸角與纖維回潮率的關系、以及棉纖維和仿棉纖維及制品親水、保暖機理、動態熱濕舒適性能機理等研究提出親水聚酯切片、親水聚酯纖維的標準。普通聚酯切片的表面接觸角范圍為75°~90°,纖維回潮率為0.4%~0.8%;親水聚酯切片的表面接觸角范圍為60°~75°,纖維回潮率為0.8%~1.2%;高親水聚酯切片的表面接觸角范圍為45°~60°,纖維回潮率為1.2%~1.6%。
記者:“超仿棉”項目在技術上需要攻克哪些難點,目前取得了哪些成果?
王華平:“超仿棉”不僅在纖維表面形態和面料風格上追求接近棉織物,重點是面料制品性能功能上超棉仿棉,尤其是與內衣與休閑運動服裝密切相關的動態熱濕舒適性能。超仿棉項目是從化學結構、纖維結構、面料結構上進行設計與調控,包含了共聚、共混、異形化、混纖化以及表面處理等多重技術手段。重點需要攻克共聚過程中改性基團分布的均勻性,調控大分子序列結構及非晶區結構,達到聚合過程可控;設計扁形、十字、中空等新型纖維截面形狀,調控纖維制品的芯吸效應,提高透氣與導濕能力;設計有機與無機親水劑復配,結合堿減量處理,調控纖維表面凹槽結構與親水性能,提升吸濕能力與潤濕速度。東華大學正致力于親水機理、保暖機理和動態熱濕舒適性能機理的基礎研究,以期建立纖維多重結構與制品性能構效關系數據庫。
記者:據了解,與以前單一差別化技術或單一功能性產品的開發相比,“超仿棉”產品的研發更加重視多種差別化、功能性技術的整合發揮,強調聚合、紡絲、織造、染整技術的相互融合,請您具體分析一下其中的不同。
王華平:目前提出的“超仿棉”與以前單一差別化技術與或單一功能產品的開發明顯不同,“超仿棉”技術與產品的研發,融合了從聚合、共混、紡絲、表面處理、紡紗/織造、染整等多個差別化功能化技術的整合發揮。例如,東華大學與金輝新材料有限公司聯合開發的超仿棉產品“蕊棉”,首先利用共聚改性技術,添加三單、四單、五單及無機粒子,對纖維的染色性能、柔軟性、親水性進行調控,接著利用異形噴絲板進行紡絲,并進行混纖,利用FDY與POY不同的收縮特性,調控纖維的蓬松感,使織物的風格更加接近棉纖維。在后道加工過程中經紗上漿、組織結構設計與織造工藝都要根據“蕊棉”的性能特點進行設計,在不同紡織機型上通過不同的織造工藝和染整條件,成品面料會呈現出迥然不同的風格和手感。
您可能還關注
- 行業新聞
- 加盟指導
- 經商寶典
- 消費資訊
回復 245731 到 家紡網 微信
隨時隨地看,還可以轉發到朋友圈哦。
隨時隨地看,還可以轉發到朋友圈哦。
熱點資訊
熱點圖文
小竅門:如何玩轉朋友圈?五點要求不可少!—王如平
信息時代,隨著智能手機的普及,微信成為人們生活的一部分,每個人都成為自媒體,朋友圈里的美食、美景、美圖……比比皆是,朋友...
家紡設計:柔美熱烈 重現經典
我們在關注各大品牌逐步推出2014年的秋冬新品,卻忘了關注時間流逝的速度。轉眼間,2014春夏絢麗的新品在上半年漸漸褪去...
選購床上用品掌握五大消費細節
現代人對于生活質量的要求越來越高,為了更有精力的學習和工作,睡眠質量必須要得到保障。使用優質的床上用品,是保障優質睡眠的...
冬被收藏技巧分享
隨著溫度日漸上升,又到了我們冬被收藏的時候了。冬被厚重龐大,因此應選擇一個放晴日將冬被晾曬后再進行收藏。不過為了更好的保...
寶寶適合用哪些涼席
夏天到了,打算要給寶寶買涼席,所以查閱了這方面的知識,與大家一起分享寶寶適合哪些涼席。亞草席:是經過加工處理的.相對來說...

掃一掃關注微信
更多精彩等著你……
品牌投資關注榜
- 10萬以下
- 10-20萬
- 20-40萬
- 40萬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