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西周至刺繡 沉寂之中再啟程
周至刺繡如今逐步走向成熟,“公司+農戶+科研”的發展模式逐步被業界采納。圖為刺繡戶們正在接受專家檢查。
新興的周至刺繡大部分已經使用現代機器。
周至素有“刺繡之鄉”之稱,刺繡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商周時期,周至出土的商周文物中,據說就有紡輪和骨針等,從中可以窺見先民采桑養蠶、抽絲織帛、縫織刺繡的景況。作為“秦繡”的代表產地,唐代時候周至刺繡就很是興盛,并開始商業化生產,通過“絲綢之路”銷往西域。數千年、數百年曾經的刺繡的興盛,給周至老百姓的生活究竟帶來了什么變化,已經無從考證,但是留下的善于女工刺繡的風俗,卻為周至縣上世紀80年代以來,刺繡業的異軍突起積累了豐富的人力資源。改革開放后,由于其圖案純樸,色彩鮮艷,鄉土氣息濃厚,民族風格鮮明,加上價格便宜,周至啞柏刺繡曾經成為一個著名品牌銷往西北甚至全國,啞柏繡市,當時成為西部地區最大的繡品集散地。
可是僅僅十幾年的時間,輝煌就褪去了光環,一個著名品牌變的默默無聞。如今,在思考十幾年發展得失的同時,刺繡之鄉周至又在刺繡業開始了新的探索和發展。
輝煌西北最大的繡品集散地
上個世紀80年代,以啞柏為中心的刺繡生產,已迅速推廣到周至全縣,刺繡業已成為周至的支柱產業之一,并被列為陜西省22個拳頭產品之一。刺繡生產已由手工刺繡,發展到普遍推行機繡,運用繡花機、鎖邊機、拷邊機進行大量生產。新建的啞柏繡市,當時成為西部地區最大的繡品集散地。直到今天,啞柏人回想當年的輝煌還是津津樂道:“那時的啞柏刺繡中心市場,人山人海,有時一天市場就要走幾十車貨,啞柏周圍的10個印染廠24小時都開工,簡直供不應求。”
依托刺繡中心這個集散地,啞柏姑娘有的用家用縫紉機制作繡品自產自銷,有的為銷售商加工繡品收取加工費,有的把加工業務批發給其他鄉鎮的農戶,自己賺取中介費,不出家門,每天就有70-100多元的收入。在啞柏鎮這個“橋頭堡”的帶動下,周至縣大小村落隨處可見繡花女忙碌的身影。
周至縣刺繡公司經理董建軍介紹說,1988年,周至刺繡公司有繡花機60多臺,工人100多人,年出口創匯200多萬元。
為什么上世紀80年代周至刺繡業能快速崛起,這和周至人的刺繡傳統關系密切,刺繡在民間有著深厚歷史傳統。《周至縣志》將刺繡列為女紅第一件手藝。鄉里稱姑娘為繡女,稱閨閣為繡房。農諺還有:“蠶老麥黃,繡女下床”之句。各村都有“敢把十指夸針巧”的繡工。該縣民間還流傳著有趣的《學繡花》歌謠:“你家娃兒會寫字,我家女子會扎花。大姐扎的牡丹花,二姐扎的石榴花,剩下三姐不會扎,打到炕底紡棉花,誰家將來要你呀!”所以,所有姑娘都習繡、賽繡,每年乞巧節,乞求織女神傳授繡藝等,是民間古老的傳統和習俗。等到上世紀80年代,商品經濟興起以后,傳統手工藝的高超技術突然顯現出原有的商品價值,也激發了周至刺繡產業的快速形成和發展。
衰落
“小農經濟”的悲劇
好像是應了“花無百日紅”這句俗語,到2000年,周至縣的刺繡也逐漸衰落了。最明顯的數據是,啞柏鎮周圍的10個印染廠只剩下4個,而且開工不足,還經常停工。刺繡中心市場逢節日還有點人氣,平時幾乎家家戶戶關門大吉。一些繡花姑娘零星也可攬到活,但一天只能掙10-20元錢,一月也就三五百元。
為什么整個社會的經濟不斷地向前發展,而昔日的興盛非常的周至刺繡卻衰落了?業內人士都知道:質量縮水是罪魁禍首。最興盛的時候,貨供不應求,一些加工戶就開始“蘿卜快了不洗泥”,粗制濫造,甚至欺詐顧客,結果自己砸鍋了。
市場是把雙刃劍,質量縮水了,客戶的訂單也開始縮水,于是,一場價格戰也悄悄打開:甲做一件貨2.5元,乙馬上說,我2.45元給你做,丁說2.4元……惡性競爭,訂單搶到不少,利潤卻沒了!咋辦?只好在布匹的等級、長短上做文章,偷工減料,尺寸不足,花樣掉色,生意一次成交,第二次客人不敢再來了!
惡意競爭導致的惡性循環終于導致了刺繡市場的衰落。
很多業內人士還怪罪于政府:啞柏刺繡最紅火的時候,政府沒有很好的引導農民和企業,不注意改造啞柏的鎮區環境,街道上晴天土飛揚,雨天難以下腳,客人來了還得準備兩雙鞋,進市場穿布鞋,出市場穿膠鞋。這樣的環境和產業的發展格格不入。
作為周至刺繡業的“龍頭老大”,周至縣刺繡公司當時面臨的困境還不止這些。董建軍經理說,刺繡公司面對的是市場,可是職工的思想還停留在“大鍋飯”時代,職工還想端“鐵飯碗”,不思進取,質量滑坡,企業和刺繡市場一樣倒了。業內人士還認為,啞柏刺繡市場的衰落,除當地政府沒有很好引導、支持,農民小農意識作祟、沒有市場經濟觀念、價格上自相殘殺等原因外,還與啞柏刺繡產品幾十年沒有創新、產品落伍于時代、經營思路單一保守有很大關系。
真是應了那句老話“成也蕭何,敗也蕭何!”,可以說經濟體制的改革給周至刺繡業發展提供了機會和動力,但隨著全國市場經濟的不斷發展和完善,周至刺繡業卻沒有完成“小農經濟”向市場經濟的成功轉變,于是市場經濟用自己的規律讓不會競爭、缺乏市場意識的周至刺繡業走向了衰落。
出路
聯手繡出新天地
周至刺繡的衰落讓知情者、經營者和當地政府無不感到痛心。痛定思痛,大家一致認為:周至刺繡不樹立誠信守約的觀念,沒有積極向外開拓市場的決心,不抱團闖天下就沒有出路。
在尋找新出路方面,周至縣人大代表劉彩霞先走一步。劉彩霞是一位從啞柏田野中走出的女強人,在周至刺繡業從輝煌走向衰落后,她還在一如既往地經營開發刺繡并且成立了自己的公司。從2004年開始,她做了大量的市場調研。她認為,現在人們的服裝越來越多元化,對刺繡的需求越來越多,標準越來越高,刺繡業發展前景樂觀。
她向記者介紹,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周至刺繡也逐步走向成熟,“公司+農戶+科研”的發展模式逐步被業界采納。而且原來輝煌的刺繡產業也為周至留下了豐富的資源,在昆明、成都、貴陽及西安康復路批發市場等地,還有不少銷售周至刺繡的銷售人員;啞柏本地也有一批懂刺繡、有銷售網絡、會經營的能人;而在啞柏周圍,除了供應修理縫紉設備的商家,還有大量熟練的擅長刺繡的農村婦女,產、供、銷形成產業鏈,這些都為周至刺繡的重新振興創造了條件。而且,經過市場經濟的洗禮,如今,周至刺繡經營者更注重產品的質量,更注重消費者的需求,從純手工產品的出臺到高等級花線、布料的選用,從顏色“大紅大綠”到細膩協調,經營者們開始逐步適應了“為市場生產”的發展新思路。
具體到劉彩霞自己的產業,她從公司成立之初就開始有意識地打造自己的品牌“小棉人”。除了組織安排員工到山東等地學習刺繡新工藝,她還和西安一些大學的家紡設計專家合作,共同開發新產品。純手工的絲帶繡、有保健效果的中藥枕、家庭裝飾的喜慶用品,都逐步贏得市場的認可。為了擴大業務量,以高質量的產品占領市場,她開始重新建設“沒有圍墻的工廠”:把有刺繡技術的婦女吸收到自己的公司上班,對沒有基礎的婦女進行免費培訓,考核合格后,家庭沒有拖累的立即上班,不方便上班的就把原料帶回家,在家里加工后交回公司統一進行后期制作。如今,她的公司車間有60多人上班,按勞取酬,待遇在600-1000多元,馬召、集賢、廣濟的300多名農村婦女在自己家里為公司加工產品,在不影響家務農活的同時增加了收入。
如今周至刺繡業中,采取這種經營模式的經營者,不僅僅是劉彩霞。一家一戶自成系統、自我封閉的“小農工業”被淘汰了,互相砸價、不講信用的現象逐步絕跡。周至刺繡的經營者越來越明白了“眾人拾柴火焰高”對于產業的重要性。“書畫繡”作者劉三民在制作傳統書畫繡的同時,結合北京奧運會,創作了巨幅書畫繡作品,在展示周至刺繡魅力的同時,為周至刺繡的發展開辟了更為廣闊的空間。目前,周至刺繡經營者在繼續挖掘機繡、電腦繡技術潛力的同時,開始更多地關注手工繡,逐步提高刺繡的技術含量和藝術規格。
而且隨著時間的推移,啞柏鎮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當地政府投巨資修路、通水、整治環境,如今的啞柏鎮鎮上道路寬闊平整,道路兩旁小樓林立,已經成為一個“貨真價實”的小城鎮,而且大多數鄉村的出村道路都完成了硬化,二十年前晴天土飛揚,雨天難以下腳的景象一去不返。對于刺繡業的發展,鎮政府還積極引導經營者們成立家紡協會,發揮過去的產銷、技術網絡優勢,逐步做大做強周至刺繡,再繡錦繡前程。
有過曾經的輝煌,又遭受了挫折打擊的“周至刺繡”,將來能否重現往日的紅火,還需要時間的驗證,但可以肯定的是從迅速的興起到后來的衰落,留給周至人的不僅僅是遺憾,更多的是對于市場經濟的經驗和思索。
隨時隨地看,還可以轉發到朋友圈哦。
熱點資訊
熱點圖文
蘭精攜新品亮相2023intertextile家紡展!聯手8家供應鏈伙伴開啟一場零碳之旅
...
F98滅殺防護口罩面世,科技創新助力健康行
春節即至,春運期間人群流動性增加,親友團聚和外出旅行增多。一只有效阻隔、滅殺病毒細菌的防護口罩便成為人們的出行必需品。元...
天絲™莫代爾纖維在蘭精南京工廠成功投產
2023年1月初,隨著第一包天絲™莫代爾纖維在蘭精南京工廠成功投產,標志著蘭精公司在中國市場擁有了天絲...
2022中國紡織服裝行業年度精銳榜揭曉本意紡織獲十大科技驅動榜樣
近日,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會刊《紡織服裝周刊》連續第13年發布中國紡織服裝行業年度精銳榜,推出“十大新聞事件...
東升地毯“踢進”2022卡塔爾世界杯,“足”夠精彩
眼下2022卡特爾世界杯正火熱進行,“中國制造”、”中國力量”從未缺席這場世界盛宴,特別是中國紡織企業,從球衣、球鞋到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