營銷者的新挑戰:消費者專業化
2012-12-12
在消費者行為學中,為了轉變消費者態度,增加品牌認知度和忠誠度,營銷者有教育消費者的需要。然而,教育消費者這一概念的產生有一個假設前提,那就是消費者的產品知識和消費技能均不如營銷者,處于被教育的地位。這意味著營銷者自身必須不斷學習,充分掌握產品知識和使用方法,才能有效地教育消費者,讓消費者對產品和品牌產生積極態度,做出購買決策。否則,就有可能出現被消費者教育的尷尬局面,在這種情況下要達成銷售目標可就難了。遺憾的是,如今我們在零售終端時常見到這樣的場景:只顧推銷的導購圍著消費者喋喋不休,而消費者神情矜持而倨傲,手拿商品不置一詞,良久,拋出一句專業論斷,把導購噎得啞口無言。
消費者怎么就專業化了?
一般來說,中國消費者沒有那么多的悠閑資本,雖然大家的收入在慢慢增加,但伴隨的代價是壓力倍增,哪還有多余精力用于學習無數的產品知識、培養自己的購物技能呢?那么,是什么促成了中國消費者日益專業化?
消費者成熟了。首先,普通消費者受教育程度普遍提升,自我學習能力提高。可以說,放在5年前,消費者都很少有了解產品說明書和標簽信息的習慣。如今,大量受過高等教育的消費者通常會在購物前就通過網絡等信息渠道詳細了解產品信息,之后才進行購買;在購買現場也會認真閱讀產品標簽信息,并依此判斷產品成分和功能等信息,銷售人員的推薦反而顯得多余了。從這個意義上說,消費者專業化是必然趨勢。其次,消費者維權意識和健康意識不斷提高,產品質量或者說產品性能能否超過預期,消費者更加相信自己的判斷。在自身權益和健康方面,那種依靠別人提供信息和建議的情形更多是發生在受教育程度不高的消費者身上,消費者專業化也是主動選擇的結果。再次,消費者購物經驗愈加豐富,見多識廣。由于國內購物場所和產品各類豐富多樣,加之日益增加的國際旅游購物經歷,消費者逐漸積累下大量產品使用和購物經驗,通過觀察和比較,對產品知識和消費過程更加自信,消費者越來越專業也是學習的結果。
商家不可信。根據消費者行為學理論,只有在特定情形下,消費者才會花心思收集大量信息,用心比較產品和服務,小心挑選產品和品牌,而在通常情況下,消費者只是花費少量心思用于產品購買過程。然而,在商家和銷售人員不可信的情況下,消費者哪怕對普通商品的購買都會認真對待。比如,在食品安全問題突出的背景下,一些消費者去超市或菜市場買普通的西紅柿都會絞盡腦汁辨別其是自然生長的還是用激素催熟的。消費者如果沒有點專業知識就有可能產生嚴重的后果,哪還敢不專業呀?造成這種讓人神經緊張的局面與許多商家和銷售人員的誠信缺失有關。多年來,眾多銷售人員已習慣于推銷回扣多的產品,而非是對消費者更有利的產品,對此,消費者早已了然,只是商家和銷售人員還在掩耳盜鈴罷了。消費者自知,只有自己專業一點,購買好產品的可能性才更大,承擔的風險才更小。更為嚴重的是,時下消費者自己體驗到的或者是通過媒體了解到的消費惡性事件不斷出現,導致其對銷售人員不信任感加強,戒心與日聚增。這樣的情況不能不促使消費者自己提高對產品的“專業化”水平。
媒體推波助瀾。隨著競爭的日益加劇,大眾媒體也在不斷尋找受眾的偏好轉移方向。近年,養生健康欄目接連火熱就是一個明顯的需求轉向。加之消費者主動從網絡上的專業網絡平臺、專業網站、網絡視頻、微博等渠道獲取大量產品知識和信息,如今想讓消費者“無知”都難。
營銷者怎么辦?
面對越來越“專業”的消費者,商家不可視而不見,而要選擇直面和利用這一新出現的營銷機會。
首先,要建立消費者信任,讓消費者對商家的產品和品牌放心,愿意接受銷售人員的推薦,這是最根本的策略。許多普通消費者變得更加“專業”是無奈之舉,如果有可能在不專業的情況下就能買到心儀的產品,消費者一定會把心思放在其他更有價值的活動上,而不是專門研究產品知識上。因此,還是回到營銷的本質,減少消費者選購產品過程中的不確定和風險,消費者就會逐漸形成對商家和產品的信任感。
其次,消費者變得專業化這一現象也表明,消費者已養成主動學習產品知識的習慣,這對于那些希望培養和教育消費者的商家而言就是難得的機會。可以通過微博等社會化網絡平臺,主動介紹產品信息,但是,為了培養消費者信任,真實、客觀、公平、透明是非常重要的。朋友告訴我說,她經常通過卓越亞馬遜網上書店買書,與她自己興趣相近的讀者做出的跟帖評論對她的決策影響很大,原因是這些讀者的評價更顯客觀。即便評論中偶有負面評價,但未在其購書經歷中出現,她仍然會很高興,并增加對商家的信任。可見,商家保留全部的讀者評論,無論是好評還是差評,是非常重要的策略。
再次,比較“專業化”的消費者通常是對環境控制欲望和控制能力比較強的一類消費者。他們通常不希望自己的一切受制于人,因此,在向這些消費者提供產品知識和信息過程中,少用強制性的推銷手段,而是多采用一些從消費者的消費習慣出發的、能讓其自覺獲取產品知識和信息的策略會更有效。例如,一些專業介紹美容時尚信息的電視節目就很容易得到消費者的追隨。
最后,對待“專業化”的消費者,更要提高銷售人員的專業水平。商家在對銷售人員進行培訓時,要把消費者設想為產品專家,放棄過去那種把消費者當傻瓜看的培訓理念。我們最好先讓自己的銷售人員成為有意識的產品體驗者,根據自己的體驗來消解消費者的質疑,會更加自信和有力。
總之,消費者日益“專業化”既是自然的趨勢,也有無奈的選擇。面對“專業化”的消費者,并不需要創新一種全新的營銷理念和方法,商家要理解這一趨勢和現象背后的原因,真心為消費者消除購物風險,消費者自然也會拿出消費誠意。
消費者怎么就專業化了?
一般來說,中國消費者沒有那么多的悠閑資本,雖然大家的收入在慢慢增加,但伴隨的代價是壓力倍增,哪還有多余精力用于學習無數的產品知識、培養自己的購物技能呢?那么,是什么促成了中國消費者日益專業化?
消費者成熟了。首先,普通消費者受教育程度普遍提升,自我學習能力提高。可以說,放在5年前,消費者都很少有了解產品說明書和標簽信息的習慣。如今,大量受過高等教育的消費者通常會在購物前就通過網絡等信息渠道詳細了解產品信息,之后才進行購買;在購買現場也會認真閱讀產品標簽信息,并依此判斷產品成分和功能等信息,銷售人員的推薦反而顯得多余了。從這個意義上說,消費者專業化是必然趨勢。其次,消費者維權意識和健康意識不斷提高,產品質量或者說產品性能能否超過預期,消費者更加相信自己的判斷。在自身權益和健康方面,那種依靠別人提供信息和建議的情形更多是發生在受教育程度不高的消費者身上,消費者專業化也是主動選擇的結果。再次,消費者購物經驗愈加豐富,見多識廣。由于國內購物場所和產品各類豐富多樣,加之日益增加的國際旅游購物經歷,消費者逐漸積累下大量產品使用和購物經驗,通過觀察和比較,對產品知識和消費過程更加自信,消費者越來越專業也是學習的結果。
商家不可信。根據消費者行為學理論,只有在特定情形下,消費者才會花心思收集大量信息,用心比較產品和服務,小心挑選產品和品牌,而在通常情況下,消費者只是花費少量心思用于產品購買過程。然而,在商家和銷售人員不可信的情況下,消費者哪怕對普通商品的購買都會認真對待。比如,在食品安全問題突出的背景下,一些消費者去超市或菜市場買普通的西紅柿都會絞盡腦汁辨別其是自然生長的還是用激素催熟的。消費者如果沒有點專業知識就有可能產生嚴重的后果,哪還敢不專業呀?造成這種讓人神經緊張的局面與許多商家和銷售人員的誠信缺失有關。多年來,眾多銷售人員已習慣于推銷回扣多的產品,而非是對消費者更有利的產品,對此,消費者早已了然,只是商家和銷售人員還在掩耳盜鈴罷了。消費者自知,只有自己專業一點,購買好產品的可能性才更大,承擔的風險才更小。更為嚴重的是,時下消費者自己體驗到的或者是通過媒體了解到的消費惡性事件不斷出現,導致其對銷售人員不信任感加強,戒心與日聚增。這樣的情況不能不促使消費者自己提高對產品的“專業化”水平。
媒體推波助瀾。隨著競爭的日益加劇,大眾媒體也在不斷尋找受眾的偏好轉移方向。近年,養生健康欄目接連火熱就是一個明顯的需求轉向。加之消費者主動從網絡上的專業網絡平臺、專業網站、網絡視頻、微博等渠道獲取大量產品知識和信息,如今想讓消費者“無知”都難。
營銷者怎么辦?
面對越來越“專業”的消費者,商家不可視而不見,而要選擇直面和利用這一新出現的營銷機會。
首先,要建立消費者信任,讓消費者對商家的產品和品牌放心,愿意接受銷售人員的推薦,這是最根本的策略。許多普通消費者變得更加“專業”是無奈之舉,如果有可能在不專業的情況下就能買到心儀的產品,消費者一定會把心思放在其他更有價值的活動上,而不是專門研究產品知識上。因此,還是回到營銷的本質,減少消費者選購產品過程中的不確定和風險,消費者就會逐漸形成對商家和產品的信任感。
其次,消費者變得專業化這一現象也表明,消費者已養成主動學習產品知識的習慣,這對于那些希望培養和教育消費者的商家而言就是難得的機會。可以通過微博等社會化網絡平臺,主動介紹產品信息,但是,為了培養消費者信任,真實、客觀、公平、透明是非常重要的。朋友告訴我說,她經常通過卓越亞馬遜網上書店買書,與她自己興趣相近的讀者做出的跟帖評論對她的決策影響很大,原因是這些讀者的評價更顯客觀。即便評論中偶有負面評價,但未在其購書經歷中出現,她仍然會很高興,并增加對商家的信任。可見,商家保留全部的讀者評論,無論是好評還是差評,是非常重要的策略。
再次,比較“專業化”的消費者通常是對環境控制欲望和控制能力比較強的一類消費者。他們通常不希望自己的一切受制于人,因此,在向這些消費者提供產品知識和信息過程中,少用強制性的推銷手段,而是多采用一些從消費者的消費習慣出發的、能讓其自覺獲取產品知識和信息的策略會更有效。例如,一些專業介紹美容時尚信息的電視節目就很容易得到消費者的追隨。
最后,對待“專業化”的消費者,更要提高銷售人員的專業水平。商家在對銷售人員進行培訓時,要把消費者設想為產品專家,放棄過去那種把消費者當傻瓜看的培訓理念。我們最好先讓自己的銷售人員成為有意識的產品體驗者,根據自己的體驗來消解消費者的質疑,會更加自信和有力。
總之,消費者日益“專業化”既是自然的趨勢,也有無奈的選擇。面對“專業化”的消費者,并不需要創新一種全新的營銷理念和方法,商家要理解這一趨勢和現象背后的原因,真心為消費者消除購物風險,消費者自然也會拿出消費誠意。
回復 235901 到 家紡網 微信
隨時隨地看,還可以轉發到朋友圈哦。
隨時隨地看,還可以轉發到朋友圈哦。
熱點資訊
熱點圖文
抗“疫”,悅達家紡率先研制抗病毒床品,多渠道開展營銷活動
疫情當下,眾多家紡企業積極響應政府號召,紛紛投入到抗“疫”的激戰中來,悅達家紡作為國內知名品牌,走在了行業的前沿,悅達家...
打破淡季營銷困局
一家中小型家紡公司,銷售淡旺季明顯,年復一年的波動性營銷軌跡給企業發展帶來不小的羈絆,如何才能改變這種“半年夠吃半年餓肚...
品牌,你過節了嗎?
網絡上轟轟烈烈的造節運動還在繼續。京東“6·18”大促首輪數據公布,6月18日全天下單量同比去年增長超過100%。去年6...
如何讓展會營銷達到預期效果
對于一個計劃開拓地區市場或者全國市場的行業企業來說,參展可以較快的提升知名度、獲得新客戶,起到迅速推廣市場的作用。然而,...
營銷的價值在于激發用戶的購買欲
購買力是偽命題,購買欲才是王道在市場營銷中,關于購買力與購買欲的談論研究已經深入人心了,人人都希望找到那些既有購買欲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