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踏受“關店潮”困擾
2013-3-1
中國體育品牌告別黃金(專賣店)10年,庫存壓力和關店潮將安踏(專賣店)公司推到了風口浪尖上。
1月25日,安踏公司公布了2012年度年報。年報顯示,2012年,安踏公司凈利潤和營業收入分別為13.59億元和76.23億元,與2011年相比分別下降21.5%和14.4%,這是安踏自2007年在中國香港上市以來,凈利潤首次下滑。
對此,安踏集團董事會主席兼首席執行官丁世忠表示,今年,行業仍面臨挑戰。他強調要注重行業的健康發展,而非開店規模。可見,丁世忠已經意識到規模擴張并不是提升利潤的有效手段。
然而,庫存壓力在2012年集中爆發,關店潮正困擾著安踏,被迫尋找下一根救命稻草,戶外用品市場成為新藍海。
遭遇高庫存
或許是與運動有緣,江鳳琴在北京郊區的一座大型商場租賃柜臺,賣了兩年運動鞋。作為二級經銷商,安踏牌旅游運動鞋是她經銷的品牌之一。她說:“安踏的口碑很好,但也不是人們說的那么理想。產品賣不動,鞋壓在庫房里,資金周轉不暢,心里壓力很大,已經連續三次降價了,很苦惱。”
江鳳琴從去年年底開始打折銷售,在今年春節前夕關閉柜臺,退出商場。
近年來,安踏的庫存積壓、大規模折扣等問題一直很棘手。其他國內傳統體育品牌也同樣遭遇發展瓶頸。
據《中國體育用品行業2012年度報告》的數據顯示,2012年,李寧、安踏、361°、特步、匹克和中國動向等六大國內運動品牌的總庫存金額高達37.21億元,與2011年36.99億元的總庫存相比,增長了0.22億元。
在中投顧問輕工業研究員朱慶驊看來,國內六大運動品牌的低迷業績從去年一直延續至今,庫存依舊居高不下,今年庫存壓力依然不可小覷。
大規模關店
為消化庫存,關店潮開始上演。從去年下半年開始,安踏關店消息就不絕于耳。
安踏公告顯示,至2012年12月31日,安踏專業體育用品系列店鋪及運動生活系列店共8075家,2011年年底為8665家;兒童體育用品系列店達833家,2011年年底為632家;中國大陸、香港及澳門的旗艦店和專賣店超過300家,2011年年底超過220家。這意味著安踏2012年全年累計共減少了300多家門店。安踏還在年報中稱,今年將繼續減少475家至575家門店。
據了解,2012年,李寧、安踏、匹克等國內六大品牌也紛紛斷臂求生,關店數已超3000家。
朱慶驊表示,六大品牌廠商大規模關店顯然是為了降低運營成本。
眾所周知,在過去幾年里,尤其是在2008北京奧運年中,中國各大運動品牌的年銷售額普遍大幅度提高,本土體育用品行業經歷了一個“跑馬圈地”式的擴張過程,許多本土體育品牌在二、三線城市大量開設門店,并通過低價優勢迅速擴張市場。
安踏也從中受益。2008年,安踏的零售店面達到了5600家,鞋生產線從15條增至23條。靠粗放擴張,安踏2010年盈利甚至超過李寧。
但粗放式的擴張過程中,產品同質化現象嚴重,廠家利潤率越來越薄,安踏不得不關閉虧損的門店。
分析人士斷言,為提高利潤,關店潮將在2013年繼續發酵,并繼續蔓延至體育用品行業,演變成該行業的普遍現象。
戶外用品受青睞
雖然體育用品市場萎縮,但中國的戶外運動市場卻方興未艾。
公開數據顯示,過去10年,中國戶外用品市場年增速超過40%,已形成超百億元的市場規模。
目前,攀巖、越野、登山、滑雪等戶外運動在中國很流行,戶外運動的興起,令安踏看到了一片待開發的藍海。更重要的是,戶外用品的主要產品服裝和鞋類的單價明顯高于體育用品的平均水平。國都證券研究報告顯示,在運動服市場上,平均單價位居前六的品牌中,有4個是專業戶外時尚用品,平均價格比運動服整體高出70%。
江鳳琴很樂觀地告訴記者:“聽說戶外用品很暢銷,利潤是普通體育用品的兩倍,正在考慮轉型。”
目前,安踏急于拓展戶外市場。事實上,安踏對此已謀劃三年之久,2013年其戶外運動系列有望面世,安踏希望借此扭轉體育用品低迷的態勢。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國家體育總局的官員說,戶外用品市場一直高速發展,但外資品牌占主導地位。國內廠商要從中分一杯羹恐怕不容易。他提醒說,戶外運動愛好者目前都具備專業知識,在裝備選擇上頗為理性。國內大部分體育品牌廠家對未來的運營規劃尚不明朗,而且國內的體育品牌只有戶外系列,并無戶外品牌,戶外用品還處于嘗試階段,能否激發消費者的購買欲還是未知數。就目前而言,無論從市場的認知度,還是產品本身來看,安踏要走的路還很長。
1月25日,安踏公司公布了2012年度年報。年報顯示,2012年,安踏公司凈利潤和營業收入分別為13.59億元和76.23億元,與2011年相比分別下降21.5%和14.4%,這是安踏自2007年在中國香港上市以來,凈利潤首次下滑。
對此,安踏集團董事會主席兼首席執行官丁世忠表示,今年,行業仍面臨挑戰。他強調要注重行業的健康發展,而非開店規模。可見,丁世忠已經意識到規模擴張并不是提升利潤的有效手段。
然而,庫存壓力在2012年集中爆發,關店潮正困擾著安踏,被迫尋找下一根救命稻草,戶外用品市場成為新藍海。
遭遇高庫存
或許是與運動有緣,江鳳琴在北京郊區的一座大型商場租賃柜臺,賣了兩年運動鞋。作為二級經銷商,安踏牌旅游運動鞋是她經銷的品牌之一。她說:“安踏的口碑很好,但也不是人們說的那么理想。產品賣不動,鞋壓在庫房里,資金周轉不暢,心里壓力很大,已經連續三次降價了,很苦惱。”
江鳳琴從去年年底開始打折銷售,在今年春節前夕關閉柜臺,退出商場。
近年來,安踏的庫存積壓、大規模折扣等問題一直很棘手。其他國內傳統體育品牌也同樣遭遇發展瓶頸。
據《中國體育用品行業2012年度報告》的數據顯示,2012年,李寧、安踏、361°、特步、匹克和中國動向等六大國內運動品牌的總庫存金額高達37.21億元,與2011年36.99億元的總庫存相比,增長了0.22億元。
在中投顧問輕工業研究員朱慶驊看來,國內六大運動品牌的低迷業績從去年一直延續至今,庫存依舊居高不下,今年庫存壓力依然不可小覷。
大規模關店
為消化庫存,關店潮開始上演。從去年下半年開始,安踏關店消息就不絕于耳。
安踏公告顯示,至2012年12月31日,安踏專業體育用品系列店鋪及運動生活系列店共8075家,2011年年底為8665家;兒童體育用品系列店達833家,2011年年底為632家;中國大陸、香港及澳門的旗艦店和專賣店超過300家,2011年年底超過220家。這意味著安踏2012年全年累計共減少了300多家門店。安踏還在年報中稱,今年將繼續減少475家至575家門店。
據了解,2012年,李寧、安踏、匹克等國內六大品牌也紛紛斷臂求生,關店數已超3000家。
朱慶驊表示,六大品牌廠商大規模關店顯然是為了降低運營成本。
眾所周知,在過去幾年里,尤其是在2008北京奧運年中,中國各大運動品牌的年銷售額普遍大幅度提高,本土體育用品行業經歷了一個“跑馬圈地”式的擴張過程,許多本土體育品牌在二、三線城市大量開設門店,并通過低價優勢迅速擴張市場。
安踏也從中受益。2008年,安踏的零售店面達到了5600家,鞋生產線從15條增至23條。靠粗放擴張,安踏2010年盈利甚至超過李寧。
但粗放式的擴張過程中,產品同質化現象嚴重,廠家利潤率越來越薄,安踏不得不關閉虧損的門店。
分析人士斷言,為提高利潤,關店潮將在2013年繼續發酵,并繼續蔓延至體育用品行業,演變成該行業的普遍現象。
戶外用品受青睞
雖然體育用品市場萎縮,但中國的戶外運動市場卻方興未艾。
公開數據顯示,過去10年,中國戶外用品市場年增速超過40%,已形成超百億元的市場規模。
目前,攀巖、越野、登山、滑雪等戶外運動在中國很流行,戶外運動的興起,令安踏看到了一片待開發的藍海。更重要的是,戶外用品的主要產品服裝和鞋類的單價明顯高于體育用品的平均水平。國都證券研究報告顯示,在運動服市場上,平均單價位居前六的品牌中,有4個是專業戶外時尚用品,平均價格比運動服整體高出70%。
江鳳琴很樂觀地告訴記者:“聽說戶外用品很暢銷,利潤是普通體育用品的兩倍,正在考慮轉型。”
目前,安踏急于拓展戶外市場。事實上,安踏對此已謀劃三年之久,2013年其戶外運動系列有望面世,安踏希望借此扭轉體育用品低迷的態勢。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國家體育總局的官員說,戶外用品市場一直高速發展,但外資品牌占主導地位。國內廠商要從中分一杯羹恐怕不容易。他提醒說,戶外運動愛好者目前都具備專業知識,在裝備選擇上頗為理性。國內大部分體育品牌廠家對未來的運營規劃尚不明朗,而且國內的體育品牌只有戶外系列,并無戶外品牌,戶外用品還處于嘗試階段,能否激發消費者的購買欲還是未知數。就目前而言,無論從市場的認知度,還是產品本身來看,安踏要走的路還很長。
回復 243453 到 家紡網 微信
隨時隨地看,還可以轉發到朋友圈哦。
隨時隨地看,還可以轉發到朋友圈哦。
熱點資訊
熱點圖文
蘭精攜新品亮相2023intertextile家紡展!聯手8家供應鏈伙伴開啟一場零碳之旅
...
F98滅殺防護口罩面世,科技創新助力健康行
春節即至,春運期間人群流動性增加,親友團聚和外出旅行增多。一只有效阻隔、滅殺病毒細菌的防護口罩便成為人們的出行必需品。元...
天絲™莫代爾纖維在蘭精南京工廠成功投產
2023年1月初,隨著第一包天絲™莫代爾纖維在蘭精南京工廠成功投產,標志著蘭精公司在中國市場擁有了天絲...
2022中國紡織服裝行業年度精銳榜揭曉本意紡織獲十大科技驅動榜樣
近日,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會刊《紡織服裝周刊》連續第13年發布中國紡織服裝行業年度精銳榜,推出“十大新聞事件...
東升地毯“踢進”2022卡塔爾世界杯,“足”夠精彩
眼下2022卡特爾世界杯正火熱進行,“中國制造”、”中國力量”從未缺席這場世界盛宴,特別是中國紡織企業,從球衣、球鞋到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