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仿棉”來襲
2013-4-9
2012年,我國化纖產量3792萬噸,其中滌綸產量3057萬噸,約占化纖總量的80%,占世界滌綸總量的70%以上。因此,實現聚酯行業技術水品提升,進行多功能、高品質、低能耗、低排放的新一代聚酯(仿棉)纖維的進一步研發尤為必要。這也是順應行業發展趨勢,鞏固擴大應用市場的解決途徑。
2011年,化纖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承擔國家“十二五”科技支撐計劃“超仿棉合成纖維及其紡織品產業技術開發”項目。聚酯產業鏈上下游27家企業共同攻關,經過兩年多的努力,各項目承擔單位陸續向市場推出了“超仿棉”纖維。記者就該項目的開展進程與前景采訪了中國紡織科學研究院研究開發中心深加工研究室主任潘菊芳。
內部打通工藝通力合作開發
記者:2011年8月,由化纖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組織的國家科技支撐技術項目——“超仿棉合成纖維及其紡織品產業化技術開發”啟動,中國紡織科學研究院(以下簡稱“紡科院”)也是項目承擔單位之一,請問紡科院承擔的項目是如何開展的?。
潘菊芳:紡科院接到“超仿棉合成纖維及其紡織品產業化技術開發”之前,已經積累了3~4年的新一代聚酯纖維(仿棉)的研發經驗。當時研發的初衷就是想針對我國聚酯產能巨大,做出差異化的產品,提高聚酯行業的競爭力。
中紡院承擔了“超仿棉”項目中的部分項目,之后加快了新一代聚酯纖維(仿棉)的研發工作。在該項目中主要擔任了組織者與技術開發兩個角色。組織者的角色體現在聯系上下游相關企業參與項目、共同制定研發計劃、推動項目進程;技術開發的角色則體現在以項目組的模式組建開發團隊。紡科院內部首先打通了產業鏈上的各個工藝,然后在與企業合作中有針對性地進行指導。
記者:紡科院要掌握整個產業鏈上的工藝技術?
潘菊芳:我們從聚酯的聚合改性做起,進行了聚合、紡絲、織造、染整等一系列的技術開發。往往是一個企業不能完成所有的工藝,需要在不同企業進行不同的生產工藝。我們在內部把工藝打通后,在企業的機器上試生產后就方便多了。紡研院在一些工藝上也有生產的機器,可以在自己單位進行試生產。
纖維的開發工作,從小量起步,由幾噸到幾十噸再到幾百噸,一步步擴大產能,在產品成熟穩定后,才在行業內大面積推廣。紡科院和儀征化纖股份有限公司共同開發的親水易染短纖、和江陰華宏化纖有限公司共同開發的親水抗紫外短纖都是這樣誕生的。
注冊商標共享制定標準認證
記者:項目研發取得了一些成果,并注冊了“逸綿”商標。您能說一下商標的歸屬問題嗎?
潘菊芳:項目的研發,如果是單個單位研發的,屬于研發單位所有;如果是聯盟內多個單位共同聯發的,成果屬于聯盟成員共同所有。“逸綿”是整個項目成果的共有商標。聯盟內部企業生產符合“超仿棉”產品定位、標準的產品才能使用“逸綿”商標。目前中紡院正在制定這方面的標準,前期已經收集整理了大量的試驗數據。標準制定也是個龐大的工程。
未來,聯盟將以宣傳推廣“逸綿”纖維產品,推動“逸綿”纖維及其紡織品的市場規模應用、打造可信賴的市場品牌、提升產品的附加值為目標。同時也會加強標準制定、質量監督認證、舒適性評價等工作,保障新產品市場推廣的科學規范化、品牌化。
聚合改性更先進符合潮流前景好
記者:之前的“仿棉”產品與現在的“超仿棉”產品有哪些不同?
潘菊芳:如果追根溯源的話,普通的滌綸本身是從“仿棉”的角度出世的。它是第一代的仿棉產品。但是它與棉相比,有一些性能上的先天不足。比如,回潮率要比棉低很多,吸水排汗性能較棉要差。
之后很多企業研發的改性滌綸大多是物理改性,只是改變了滌綸的橫截面形狀,而聚酯性能本身沒有發生任何改變。要說“超仿棉”項目與之前相比有哪些不同,應該說技術更為先進是主要的方面。與物理改性的本質區別是,該項目中進行的是聚酯分子結構設計,是聚合改性,是在纖維本身的性能上進行突破。
“超仿棉”系列纖維產品兼具了棉與滌綸的優良特性,改進各自缺點,既有棉花吸濕親膚、柔軟保暖等性能,還具備滌綸良好的力學性能、耐熱性和色牢度,還可實現透汗速干、抗靜電、抗毛起球等或阻燃、抗菌、抗紫外等功能。
記者:您如何看待“超仿棉”系列產品的市場前景?
潘菊芳:項目在推進過程中,我們非常注重生產工藝的低碳環保。這與行業的發展大趨勢是吻合的,因此產品在綠色工藝方面有競爭優勢。另外,“超仿棉”產品性能突出,符合當下消費者追求健康舒適生活的潮流,在市場競爭中也有優勢。目前“超仿棉”項目進展順利,新一代聚酯(仿棉)產品體系圖也已經建立,我們還會繼續加強產品的后續研發工作,為升級產品品質提供技術支持。
2011年,化纖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承擔國家“十二五”科技支撐計劃“超仿棉合成纖維及其紡織品產業技術開發”項目。聚酯產業鏈上下游27家企業共同攻關,經過兩年多的努力,各項目承擔單位陸續向市場推出了“超仿棉”纖維。記者就該項目的開展進程與前景采訪了中國紡織科學研究院研究開發中心深加工研究室主任潘菊芳。
內部打通工藝通力合作開發
記者:2011年8月,由化纖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組織的國家科技支撐技術項目——“超仿棉合成纖維及其紡織品產業化技術開發”啟動,中國紡織科學研究院(以下簡稱“紡科院”)也是項目承擔單位之一,請問紡科院承擔的項目是如何開展的?。
潘菊芳:紡科院接到“超仿棉合成纖維及其紡織品產業化技術開發”之前,已經積累了3~4年的新一代聚酯纖維(仿棉)的研發經驗。當時研發的初衷就是想針對我國聚酯產能巨大,做出差異化的產品,提高聚酯行業的競爭力。
中紡院承擔了“超仿棉”項目中的部分項目,之后加快了新一代聚酯纖維(仿棉)的研發工作。在該項目中主要擔任了組織者與技術開發兩個角色。組織者的角色體現在聯系上下游相關企業參與項目、共同制定研發計劃、推動項目進程;技術開發的角色則體現在以項目組的模式組建開發團隊。紡科院內部首先打通了產業鏈上的各個工藝,然后在與企業合作中有針對性地進行指導。
記者:紡科院要掌握整個產業鏈上的工藝技術?
潘菊芳:我們從聚酯的聚合改性做起,進行了聚合、紡絲、織造、染整等一系列的技術開發。往往是一個企業不能完成所有的工藝,需要在不同企業進行不同的生產工藝。我們在內部把工藝打通后,在企業的機器上試生產后就方便多了。紡研院在一些工藝上也有生產的機器,可以在自己單位進行試生產。
纖維的開發工作,從小量起步,由幾噸到幾十噸再到幾百噸,一步步擴大產能,在產品成熟穩定后,才在行業內大面積推廣。紡科院和儀征化纖股份有限公司共同開發的親水易染短纖、和江陰華宏化纖有限公司共同開發的親水抗紫外短纖都是這樣誕生的。
注冊商標共享制定標準認證
記者:項目研發取得了一些成果,并注冊了“逸綿”商標。您能說一下商標的歸屬問題嗎?
潘菊芳:項目的研發,如果是單個單位研發的,屬于研發單位所有;如果是聯盟內多個單位共同聯發的,成果屬于聯盟成員共同所有。“逸綿”是整個項目成果的共有商標。聯盟內部企業生產符合“超仿棉”產品定位、標準的產品才能使用“逸綿”商標。目前中紡院正在制定這方面的標準,前期已經收集整理了大量的試驗數據。標準制定也是個龐大的工程。
未來,聯盟將以宣傳推廣“逸綿”纖維產品,推動“逸綿”纖維及其紡織品的市場規模應用、打造可信賴的市場品牌、提升產品的附加值為目標。同時也會加強標準制定、質量監督認證、舒適性評價等工作,保障新產品市場推廣的科學規范化、品牌化。
聚合改性更先進符合潮流前景好
記者:之前的“仿棉”產品與現在的“超仿棉”產品有哪些不同?
潘菊芳:如果追根溯源的話,普通的滌綸本身是從“仿棉”的角度出世的。它是第一代的仿棉產品。但是它與棉相比,有一些性能上的先天不足。比如,回潮率要比棉低很多,吸水排汗性能較棉要差。
之后很多企業研發的改性滌綸大多是物理改性,只是改變了滌綸的橫截面形狀,而聚酯性能本身沒有發生任何改變。要說“超仿棉”項目與之前相比有哪些不同,應該說技術更為先進是主要的方面。與物理改性的本質區別是,該項目中進行的是聚酯分子結構設計,是聚合改性,是在纖維本身的性能上進行突破。
“超仿棉”系列纖維產品兼具了棉與滌綸的優良特性,改進各自缺點,既有棉花吸濕親膚、柔軟保暖等性能,還具備滌綸良好的力學性能、耐熱性和色牢度,還可實現透汗速干、抗靜電、抗毛起球等或阻燃、抗菌、抗紫外等功能。
記者:您如何看待“超仿棉”系列產品的市場前景?
潘菊芳:項目在推進過程中,我們非常注重生產工藝的低碳環保。這與行業的發展大趨勢是吻合的,因此產品在綠色工藝方面有競爭優勢。另外,“超仿棉”產品性能突出,符合當下消費者追求健康舒適生活的潮流,在市場競爭中也有優勢。目前“超仿棉”項目進展順利,新一代聚酯(仿棉)產品體系圖也已經建立,我們還會繼續加強產品的后續研發工作,為升級產品品質提供技術支持。
回復 247309 到 家紡網 微信
隨時隨地看,還可以轉發到朋友圈哦。
隨時隨地看,還可以轉發到朋友圈哦。
熱點資訊
熱點圖文
蓄勢待發!2022寧波國際紡織服裝供應鏈博覽會開展在即!
盛夏伊始萬物并秀。2022寧波國際紡織服裝供應鏈博覽會將于7月1-3日在寧波國際會展中心盛大開展為華東地區紡織服裝供應鏈...
文化自信激揚時尚創意,產業互聯聚合集群之力 高陽毛巾榮獲十大時尚引領榜樣殊榮
日前由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指導、《紡織服裝周刊》雜志社主辦的中國紡織服裝年度精銳榜發布儀式暨2021行業精英論壇上,河北瑞...
守望相助盡責任,intertextile家紡展攜手企業逆向前行
近期,家紡企業陸續復工復產,中國國際家紡展組委會一直在密切關注企業的復工情況,并與中國家紡協會一起,對企業展開問卷調查活...
一元開店,店聯盟全新上線
還在店里坐等顧客上門?還在發愁庫存壓力?沒有優質一手貨源?有了店聯盟,以上問題統統幫您解決!店聯盟是什么?店聯盟擁有多種...
家紡市場成交穩中攀升
近期,中國輕紡城傳統市場家紡市場成交局部活躍,滌綸長絲類裝飾面料掛樣品種增加,現貨上市場量局部性有所增加,但部分中小經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