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歸市場營銷的本質
2013-6-6
一、盤點改革開放35年來的中國市場營銷
只有市場經濟才存在市場營銷,計劃經濟只有銷售沒有營銷。二者的區別分別源自于它們的屬性:銷售是物性的,營銷是感性的。銷售只能填補計劃經濟中,人為計劃的物質需求。營銷卻在不斷創造自由市場經濟中,消費者沒有被滿足和發現的,物質和情感的需求。
改革開放35年來,中國的市場營銷一直和改革同步。在“摸石頭過河”的歲月里,中國營銷人在國際營銷理論中國化應用的過程之中,充分發揮了聰明才智,創造了很多中國式營銷的奇跡。也造就了一代活躍在各行各業中的營銷個人英雄們。
在一段時期一些領域里,跨國公司在中國市場的戰略性虧損,或者對于某些市場的戰略性收縮,馬上理論界就出現了跨國公司遭遇中國市場營銷“滑鐵盧”的論調,于是經常有中國式市場營銷超越跨國公司的說法使中國營銷人倍受鼓舞的爭奪在市場上。然而在中國改革開放35年之后,我們來盤點一下中國市場營銷成績的時候,卻發現中國市場營銷的成績如此蒼白!
這個全球最大的市場正在被跨國公司瓜分。很多行業中國品牌幾乎全部淪陷,成為被跨國公司收購、控制、叫著中國名字的外資品牌。等于中國制造了這個全球最大的市場,但是擁有者卻是跨國公司們!
洗化行業90%以上的品牌和市場被跨國公司掌控。并且被稱為“營銷軍校”的“洗手間里鬧革命”的寶潔公司,正在用中國公司曾經的低價格、低線市場戰術狙擊中國洗化行業的二三線品牌。甚至學會了中國式的趕集赴會,用“大篷車”戰術來清理到六級甚至更低的市場競爭者,逐步把洗化行業的中國公司徹底清理出局。同行業的跨國公司聯合利華、強生,也正在采取并購等方式,謀殺中國公司的品牌,積極的幫助寶潔公司實現目的,謀圖形成寡頭壟斷的行業形態。中華牙膏目前屬于聯合利華,大寶化妝品屬于美國強生。
食用油行業80%以上的品牌和市場被跨國公司瓜分,消費者能夠叫出來名字的食用油品牌多數已經被跨國公司控股,僅僅剩下極少數的低端市場留給中國公司去拼搶最后的一點點殘羹剩飯,以至于“地溝油”都出自中國公司之手。
方便面行業三分之一的利潤被日資公司“康師傅”一家拿走。曾經眾多的方便面品牌已經悄無聲跡,現在方便面行業只有白象、今麥郎、中糧這幾個競爭者能夠在一二三線市場看到它們的身影。其它的本土方便面品牌都被壓縮至四線以下市場,在鄉、鎮、村級市場里歃血鏖戰。進行著“殺敵一千,自損八百”的生存游戲。
中國人餐桌上的肉制品價格被跨國公司制定著,雙匯,中國最大的肉制品企業已經被美國高盛集團收購。食品、飲料行業的霸主也全部是跨國公司。所謂的民族品牌“娃哈哈”、“匯源”也是在外力的干涉之下從跨國公司的手掌中逃出來,但是很大部分的股份仍舊在跨國公司的手中握著。餐飲行業被譽為“中華火鍋第一股”的“小肥羊”已經被美國百盛收購全部股權。
中國的乳制品行業因為過度營銷過度透支市場而全線崩潰。首先是三聚氰胺事件的出現,然后部分無良中國乳制品公司迫于生存和利潤的壓力,開始品牌造假,假冒洋品牌乳制品大量出現。在洋品牌的外衣被剝掉之后,露出本土品牌面目的乳制品再一次淪陷。跨國公司的乳制品竟然成為嚴重稀缺的產品,價格高出本土品牌數倍!乳制品本土品牌的復蘇至今看來還是遙遙無期。因為奶源不足,激素奶、抗生素奶又大量被曝光出來,整個行業已經喪失了取信的基礎。
汽車行業被歐美、日韓瓜分,連中國的官方公務用車都是外資品牌汽車!并且不管什么國家的品牌!以至于民間在反日情緒激烈的時候,一波又一波的抵制日貨事件發生的時候,民眾竟然發現,日本品牌的汽車在公車里面最多。而中國的近鄰韓國卻堅持自主品牌的開發和使用,從而成就了幾個享譽國際的汽車品牌。中國巨大的公車數量白白放棄了成就一批民族汽車品牌的機會。
家電行業被中國人引以為豪的品牌“海爾”雖然白色家電全球銷量多年第一,但是卻處在一個張瑞敏所說的“利潤像刀子一樣薄!”的行業。家電行業的幾個優秀品牌海爾、美的、格力、海信、TCL、康佳……主營業務都在利潤極其微薄的現狀下勉力競爭。
做為全球涂料生產消費第一大國,中國涂料行業,中國數千家公司的利潤之和,僅僅和日本品牌“立邦”、英國品牌“多樂士”以及德國、美國等幾家跨國公司相均衡。而涂料行業的高端產品、高利潤產品、高端技術幾乎都在跨國公司手中。
更加讓中國營銷尷尬的是,茶葉行業中國數萬家茶葉公司的利潤之和,不如一家聯合利華旗下的“立頓”茶葉品牌多。而可笑的是,茶葉行業里的高價位品牌和天價茶葉卻都是中國公司的!
還有一些沒有品牌,不被人知的靜悄悄發生著的事情,包括我們的生活用水,很多城市已經喝上外國水很多年了。
在中國公司自認為有領先優勢的行業,最后發現,原來是跨國公司不愿意進入的行業。例如:太陽能。或者跨國公司正在靜悄悄的通過資本之手,來控制中國固有的,有歷史積淀的傳統行業。例如:白酒。
隨著中國人口紅利的消失,中國正在快速進入中產階級時代,曾經的成本優勢正在向世界各地轉移,機器人的大量使用,使美國的制造業正在快速恢復,中國的世界工廠之夢也漸漸清醒。美國消費者生活中演出的“無法拒絕中國制造”的故事,現在發現勝利者并不是中國公司。因為中國公司只是占據了產業鏈的最低端,生產加工環節。并且這個價格優勢正在被世界各地的工廠所取代。
那些曾經讓中國企業驕傲的增長幅度,并不是中國公司的營銷管理有多么的出色,而是在市場整體增長的過程中,順帶獲取的增長。如果一些公司的增長幅度在行業平均增長水平線之下,那么既是也達到了30%以上的增長,其實也是一種倒退。因為這些看似增長的公司,沒有獲得行業地位,沒有獲得市場話語權,沒有獲得品牌。只是填補了天然的空白,獲得了低質量的生產規模增長,而當行業增長變緩慢的時候,這些低質量增長的生產規模又變成負擔。
行業平均增長快速上升的現象,大量出現在上世紀末期與21世紀加入世貿之初。剛剛開放不久的市場大規模的需求沒有辦法得到滿足,公司們都被市場反向帶動著急速成長。大規模大面積的空白市場需要填補需求,粗放性增長起來的公司們,隨之出現了很多行業黑馬,但是在今天看來,黑馬大多數已經消失。碩果僅存的屈指可數!
盤點開放35年來的中國營銷,我們痛惜的發現,中國大多數企業的市場營銷依然依靠巨大的市場,和低廉的生產加工成本,在做著與品牌營銷無關的工作!消費者沒有感知到中國產品之外的情感或其他價值,感知到的是物理屬性、功能屬性價值,消費者就會非常計較。產品各種質量和檢驗標準必須達到較高的水平,并且價格還要求極低。所以就有了“美國人假如離開中國產品”這樣的生活實驗,結果看似中國產品取得了勝利,其實只是依靠短暫的低成本、低附加值、低利潤,賺取了短暫的市場份額。
只有市場經濟才存在市場營銷,計劃經濟只有銷售沒有營銷。二者的區別分別源自于它們的屬性:銷售是物性的,營銷是感性的。銷售只能填補計劃經濟中,人為計劃的物質需求。營銷卻在不斷創造自由市場經濟中,消費者沒有被滿足和發現的,物質和情感的需求。
改革開放35年來,中國的市場營銷一直和改革同步。在“摸石頭過河”的歲月里,中國營銷人在國際營銷理論中國化應用的過程之中,充分發揮了聰明才智,創造了很多中國式營銷的奇跡。也造就了一代活躍在各行各業中的營銷個人英雄們。
在一段時期一些領域里,跨國公司在中國市場的戰略性虧損,或者對于某些市場的戰略性收縮,馬上理論界就出現了跨國公司遭遇中國市場營銷“滑鐵盧”的論調,于是經常有中國式市場營銷超越跨國公司的說法使中國營銷人倍受鼓舞的爭奪在市場上。然而在中國改革開放35年之后,我們來盤點一下中國市場營銷成績的時候,卻發現中國市場營銷的成績如此蒼白!
這個全球最大的市場正在被跨國公司瓜分。很多行業中國品牌幾乎全部淪陷,成為被跨國公司收購、控制、叫著中國名字的外資品牌。等于中國制造了這個全球最大的市場,但是擁有者卻是跨國公司們!
洗化行業90%以上的品牌和市場被跨國公司掌控。并且被稱為“營銷軍校”的“洗手間里鬧革命”的寶潔公司,正在用中國公司曾經的低價格、低線市場戰術狙擊中國洗化行業的二三線品牌。甚至學會了中國式的趕集赴會,用“大篷車”戰術來清理到六級甚至更低的市場競爭者,逐步把洗化行業的中國公司徹底清理出局。同行業的跨國公司聯合利華、強生,也正在采取并購等方式,謀殺中國公司的品牌,積極的幫助寶潔公司實現目的,謀圖形成寡頭壟斷的行業形態。中華牙膏目前屬于聯合利華,大寶化妝品屬于美國強生。
食用油行業80%以上的品牌和市場被跨國公司瓜分,消費者能夠叫出來名字的食用油品牌多數已經被跨國公司控股,僅僅剩下極少數的低端市場留給中國公司去拼搶最后的一點點殘羹剩飯,以至于“地溝油”都出自中國公司之手。
方便面行業三分之一的利潤被日資公司“康師傅”一家拿走。曾經眾多的方便面品牌已經悄無聲跡,現在方便面行業只有白象、今麥郎、中糧這幾個競爭者能夠在一二三線市場看到它們的身影。其它的本土方便面品牌都被壓縮至四線以下市場,在鄉、鎮、村級市場里歃血鏖戰。進行著“殺敵一千,自損八百”的生存游戲。
中國人餐桌上的肉制品價格被跨國公司制定著,雙匯,中國最大的肉制品企業已經被美國高盛集團收購。食品、飲料行業的霸主也全部是跨國公司。所謂的民族品牌“娃哈哈”、“匯源”也是在外力的干涉之下從跨國公司的手掌中逃出來,但是很大部分的股份仍舊在跨國公司的手中握著。餐飲行業被譽為“中華火鍋第一股”的“小肥羊”已經被美國百盛收購全部股權。
中國的乳制品行業因為過度營銷過度透支市場而全線崩潰。首先是三聚氰胺事件的出現,然后部分無良中國乳制品公司迫于生存和利潤的壓力,開始品牌造假,假冒洋品牌乳制品大量出現。在洋品牌的外衣被剝掉之后,露出本土品牌面目的乳制品再一次淪陷。跨國公司的乳制品竟然成為嚴重稀缺的產品,價格高出本土品牌數倍!乳制品本土品牌的復蘇至今看來還是遙遙無期。因為奶源不足,激素奶、抗生素奶又大量被曝光出來,整個行業已經喪失了取信的基礎。
汽車行業被歐美、日韓瓜分,連中國的官方公務用車都是外資品牌汽車!并且不管什么國家的品牌!以至于民間在反日情緒激烈的時候,一波又一波的抵制日貨事件發生的時候,民眾竟然發現,日本品牌的汽車在公車里面最多。而中國的近鄰韓國卻堅持自主品牌的開發和使用,從而成就了幾個享譽國際的汽車品牌。中國巨大的公車數量白白放棄了成就一批民族汽車品牌的機會。
家電行業被中國人引以為豪的品牌“海爾”雖然白色家電全球銷量多年第一,但是卻處在一個張瑞敏所說的“利潤像刀子一樣薄!”的行業。家電行業的幾個優秀品牌海爾、美的、格力、海信、TCL、康佳……主營業務都在利潤極其微薄的現狀下勉力競爭。
做為全球涂料生產消費第一大國,中國涂料行業,中國數千家公司的利潤之和,僅僅和日本品牌“立邦”、英國品牌“多樂士”以及德國、美國等幾家跨國公司相均衡。而涂料行業的高端產品、高利潤產品、高端技術幾乎都在跨國公司手中。
更加讓中國營銷尷尬的是,茶葉行業中國數萬家茶葉公司的利潤之和,不如一家聯合利華旗下的“立頓”茶葉品牌多。而可笑的是,茶葉行業里的高價位品牌和天價茶葉卻都是中國公司的!
還有一些沒有品牌,不被人知的靜悄悄發生著的事情,包括我們的生活用水,很多城市已經喝上外國水很多年了。
在中國公司自認為有領先優勢的行業,最后發現,原來是跨國公司不愿意進入的行業。例如:太陽能。或者跨國公司正在靜悄悄的通過資本之手,來控制中國固有的,有歷史積淀的傳統行業。例如:白酒。
隨著中國人口紅利的消失,中國正在快速進入中產階級時代,曾經的成本優勢正在向世界各地轉移,機器人的大量使用,使美國的制造業正在快速恢復,中國的世界工廠之夢也漸漸清醒。美國消費者生活中演出的“無法拒絕中國制造”的故事,現在發現勝利者并不是中國公司。因為中國公司只是占據了產業鏈的最低端,生產加工環節。并且這個價格優勢正在被世界各地的工廠所取代。
那些曾經讓中國企業驕傲的增長幅度,并不是中國公司的營銷管理有多么的出色,而是在市場整體增長的過程中,順帶獲取的增長。如果一些公司的增長幅度在行業平均增長水平線之下,那么既是也達到了30%以上的增長,其實也是一種倒退。因為這些看似增長的公司,沒有獲得行業地位,沒有獲得市場話語權,沒有獲得品牌。只是填補了天然的空白,獲得了低質量的生產規模增長,而當行業增長變緩慢的時候,這些低質量增長的生產規模又變成負擔。
行業平均增長快速上升的現象,大量出現在上世紀末期與21世紀加入世貿之初。剛剛開放不久的市場大規模的需求沒有辦法得到滿足,公司們都被市場反向帶動著急速成長。大規模大面積的空白市場需要填補需求,粗放性增長起來的公司們,隨之出現了很多行業黑馬,但是在今天看來,黑馬大多數已經消失。碩果僅存的屈指可數!
盤點開放35年來的中國營銷,我們痛惜的發現,中國大多數企業的市場營銷依然依靠巨大的市場,和低廉的生產加工成本,在做著與品牌營銷無關的工作!消費者沒有感知到中國產品之外的情感或其他價值,感知到的是物理屬性、功能屬性價值,消費者就會非常計較。產品各種質量和檢驗標準必須達到較高的水平,并且價格還要求極低。所以就有了“美國人假如離開中國產品”這樣的生活實驗,結果看似中國產品取得了勝利,其實只是依靠短暫的低成本、低附加值、低利潤,賺取了短暫的市場份額。
回復 253073 到 家紡網 微信
隨時隨地看,還可以轉發到朋友圈哦。
隨時隨地看,還可以轉發到朋友圈哦。
熱點資訊
熱點圖文
抗“疫”,悅達家紡率先研制抗病毒床品,多渠道開展營銷活動
疫情當下,眾多家紡企業積極響應政府號召,紛紛投入到抗“疫”的激戰中來,悅達家紡作為國內知名品牌,走在了行業的前沿,悅達家...
打破淡季營銷困局
一家中小型家紡公司,銷售淡旺季明顯,年復一年的波動性營銷軌跡給企業發展帶來不小的羈絆,如何才能改變這種“半年夠吃半年餓肚...
品牌,你過節了嗎?
網絡上轟轟烈烈的造節運動還在繼續。京東“6·18”大促首輪數據公布,6月18日全天下單量同比去年增長超過100%。去年6...
如何讓展會營銷達到預期效果
對于一個計劃開拓地區市場或者全國市場的行業企業來說,參展可以較快的提升知名度、獲得新客戶,起到迅速推廣市場的作用。然而,...
營銷的價值在于激發用戶的購買欲
購買力是偽命題,購買欲才是王道在市場營銷中,關于購買力與購買欲的談論研究已經深入人心了,人人都希望找到那些既有購買欲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