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活力助推化纖產業升級
2013-9-5
經歷了發展的“黃金十年”,我國的化纖行業已經進入了調整期,開始了穩健發展的路子。在這樣一個新的發展階段,打造我國化纖產業升級版,就是要在復雜多變的環境下,源源不斷地注入新的活力——技術、資源、低碳、品牌,而這也正是此次國際化纖會的主題。
活力1:技術創新——產業升級的動力
從目前情況來看,我國常規纖維的主要品種在世界上已經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同時也助力了我國化纖行業的快速發展,但常規低水平纖維品種的結構性產能過剩現象也比較突出,成為阻礙行業進一步發展的一塊絆腳石。
隨著我國現代科技及相關產業的迅速發展,下游行業對化纖材料高品質、高功能性的需求,也將推動高新技術纖維、高性能差別化功能纖維及其復合材料的發展。在發展的過程中,處于世界前列的發達國家,都將高功能纖維,特別是高新技術纖維作為國家的戰略物資,其技術和產品的研發情況都對外封鎖。
在《化纖工業“十二五”發展規劃》中,國家對化纖行業的發展提出了新的任務:要大力促進常規產品優質化,提升產品附加值;要努力提升高性能纖維產業化水平。
而面對國外的形勢、面對國家層面的要求,我國化纖行業要想發展就必須依靠自己的不斷努力。關注全球技術發展的最新趨勢,通過“原始創新”、“集成創新”、“消化吸收再創新”等多種方式加快整個行業技術創新的步伐,促進高新技術在行業內的應用,加快產業結構優化調整。采用現代材料科學、信息技術、納米技術、生化技術等基礎理論研發轉化的實用技術,改造和提升當前化纖行業中的工藝技術、裝備、過程控制,具體解決化纖產品生產過程中所碰到的諸多問題,逐步提升我國化纖行業的自主研發能力,切實的做到技術創新。
在行業和企業的共同努力下,已經有一批走在前列的化纖企業,在技術創新方面取得了不俗的成績,得到了行業內外的認可。
恒逸石化股份有限公司開發了抗靜電、陽離子、吸濕排汗、冰涼絲、超仿棉等多個新產品,新產品投產率達65.2%,新產品產值率達45%以上;義烏華鼎錦綸股份有限公司,則一直專注于差別化錦綸長絲的研發、生產和銷售,其主導產品超細旦、超粗旦、全消光、抗菌、多異輕柔等差別化、功能性錦綸在實際的市場操作過程中,受到了下游客戶和終端消費者的好評;江蘇德賽化纖有限公司所生產的三維卷曲中空纖維、高強棉型滌綸短纖、高檔無紡布專用纖維和半光縫紉線用纖維等,作為差別化、功能化產品,也在家紡和產業用市場做了大量的有益嘗試,其與多家科研院所和高校、下游用戶合作開發了市場急需的多個新產品,新產品投產率達到89%。
活力2:資源循環——產業升級的必經之路
在今天錯綜復雜的全球經濟環境下,資源限制以及環境壓力,都給整個化纖產業鏈的升級,帶來了更大的挑戰。面對這個全球性的問題,除了用轉移常規產能、主攻高新技術纖維等發展策略,來化解來自資源與環境的壓力外,走資源型循環利用之路,也成為化纖行業持續、健康發展的題中之意。
20個50mL的聚酯瓶可以制作一件上衣,5個2L聚酯瓶再生纖維可以制成0.09平方米的地毯,35個2L的聚酯瓶可以制成一個睡袋所用的全部填充纖維,1噸廢聚酯瓶可以生產0.9噸左右的再生滌綸纖維,少用1.5噸的石油。這一組令人想也想不到的數據,在向世人展現再生資源的價值的同時,也給予了行業內外一種觀念:再生纖維是可以并且已經在擔當循環經濟主角。
據浙江佳人新材料有限公司銷售部副部長沈兵華介紹,2011年我國再生聚酯纖維的產能已經達到700萬噸。而到了2012年底,我國再生聚酯纖維年產能800多萬噸,實際產量已達到450萬噸,約占全球總產量的80%。中國已成為再生聚酯纖維的第一生產大國。
此外,錦綸、丙綸等其他纖維的回收利用也有很大進步,回用數量逐年增加,技術水平不斷提升,再生纖維的應用已經覆蓋到了大部分下游領域;在原料、輔料回收利用,如大型聚酯裝置乙醛回收、大型錦綸聚合裝置等技術都已研發成功,回收率分別可達到99.5%、100%,并已在行業內主要企業和重大項目中得到應用。
未來,推動化纖行業資源循環利用的路子仍將繼續。按照《化纖工業“十二五”發展規劃》的要求,行業將鼓勵和規范再利用纖維行業發展,重點強化廢舊聚酯、廢絲、廢舊化纖制品回用等技術以及產品和成套裝備的集成升級與推廣使用。加強廢物資源化過程中的污染控制和環境風險研究。組織制定紡織制品回收再利用的循環經濟發展規劃和技術路線圖,推動化纖尤其是純滌綸面料和服裝的回收利用技術產業化。加快生物質可再生、可降解原料研發,積極推進清潔生產,加強資源綜合利用,減少污染物排放量,建立化纖工業循環經濟發展模式引導社會綠色消費。
活力3:低碳發展——產業升級的綠色通道
面對日益嚴重的環境問題,減少溫室排放氣體,打造低碳地球已成為全世界的共識。隨著化纖行業規模的不斷擴大,就需要大力推進節能減排、節水降耗、綠色、低碳的新技術、工藝、裝備和材料;推進清潔生產,實施循環經濟,研發可降解、可再生、可循環利用的材料,如生物基纖維材料,用于傳統領域和新領域。
特別是重點開發和應用高效、高附加值、高性能、高收益、低耗、低成本、低價格、低風險的產品和實用技術,是滿足低碳經濟、環境友好、生態循環的綠色需求,滿足如非消費品、非傳統領域這樣的新領域,以及化纖產業新一輪增長的需求。
在實現低碳發展的過程中,研發并采用新技術進一步提升聚酯裝置技術裝備水平和盈利能力,是不可或缺的一環。
從幾個裝置的改進情況來看,聚酯裝置需要探討進一步提升聚酯裝置單線產能的可行性,在1500噸/日裝置成套技術裝備實現突破、穩定運行后,探討1800~2000噸/日生產線的可行性,并探討短流程、柔性化為代表的工藝技術及裝備,提高生產的靈活性;粘膠短纖裝置要研發建設年生產10萬噸及以上成套工藝技術及裝備,使得磺化機體積達到50m3以上;錦綸裝置要研發建設年生產能力10萬噸及以上成套工藝技術及裝備,VK管直徑突破3米;氨綸裝置要從3500噸/年單線產能,突破5000噸/年單線產能,使得卷繞速度進一步提升。
再看原液著色紡絲技術,以浙江華欣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的原液著色新工藝技術為例,這項技術是被著色體在熔融狀態下注入著色劑進行著色,直接生成有色絲。“這種技術省去了染前處理、高溫高壓染色等高能耗、高排放的工序,把過去由3家企業才能完成的生產工序,縮減為1家企業就能單獨完成,而且生產的過程也不存在污水排放,可謂真正意義上實現了零排放。”該公司總經理周全忠這樣介紹道。
現如今,原液著色技術已經在國內形成了150萬噸的年產能,與傳統染色技術比較,該技術可減少70%以上CO2廢氣,噸纖維可節省染色耗水140噸。可以說是綠色生產、綠色消費的一個典型代表。
而在產品層面,以生物基纖維材料為代表的一批低碳、環保、綠色的纖維,也在行業發展的過程中,展現出了獨特的優勢。
據端小平介紹,生物基纖維利潤率更高、受資源或環境影響更小。“近兩年,我國生物基纖維及其原料得到大力發展,尤其是纖維加工及應用市場逐漸成熟,一些品種已經達到世界水平,實現了對石油基化學纖維的部分替代,已經應用于紡織、醫用材料、衛生防護、航天軍工等領域。但是從產業整體來看,目前生物基纖維規模不大,生產成本高,生化原料一頭在外,工程化技術、成套裝備研發還有待突破。”端小平說。
從企業層面來看,產品碳足跡核算是企業進行低碳轉型的第一步,運用生命周期評估(LCA)方法,不僅對產品生命周期各階段的能耗、物耗和排放進行綜合考核,而且通過量化指標碳足跡將產品系統對氣候變暖方面的環境影響進行了評價。盛虹化纖、恒力化纖、鷹翔化纖、新民科技4家企業已經于去年2月被中國化學纖維工業協會推薦進行碳足跡核算,并順利獲得Intertek-CCFA產品碳足跡證書及綠葉標簽,成為獲得碳足跡認證的首批化纖企業。這不僅僅是對這些化纖企業低碳、環保的認可,也開了化纖行業內碳足跡認證的先河,可謂意義巨大。
活力4:品牌建設——產業升級的有效載體
從過去十年的發展歷程看,盡管中國化纖工業的技術進步十分明顯,裝備和創造水平日益精良,品種規格日益豐富,產品差別化率日益提高,纖維及制品應用領域日益擴大,但客觀地講,過去很長一段時間內,我國化纖行業的市場推廣工作還存在很多差距與弊端。
端小平表示,通過對以往化纖新產品,比如萊卡、竹纖維、大豆纖維等市場推廣案例的分析可以看出,我國企業在新產品市場推廣方面與這些成功案例有很多差距,具體表現在:品牌建設能力薄弱,國內企業在品牌推廣和維護方面與國際知名企業還存在不小的差距,缺乏鮮明的品牌文化,缺少領先的推廣理念;市場推廣能力不足,與下游脫節,吊牌市場不規范,宣傳力度不深入。
正是在這種情況下,國家工業和信息化部消費品工業司聯手中國化纖工業協會、東華大學、國家紡織化纖產品開發中心一起,于2012年開始,連續兩年舉辦了中國纖維流行趨勢活動。
“自活動舉辦以來,纖維流行趨勢發布得到了方方面面的認可,纖維流行趨勢的概念在業內也逐步深入人心。其實,纖維流行趨勢的概念剛開始提出時,大家并不是太接受,到現在,從協會領導到企業人士都漸漸接受,并對纖維流行趨勢發布有了較高的期望值。”工信部消費品工業司副司長王偉這樣評價道。
其實,2012/2013中國纖維流行趨勢發布之后產生了的影響,可以說為整個行業的發展帶來了新機遇。一方面,發布的流行纖維得到了用戶認可,擴大了銷售量;另一方面,下游用戶也從中得到啟發,加大品種開發力度,不斷推出新的產品。
而這些獲得認可的纖維生產企業也從中獲益匪淺,據統計,纖維流行趨勢發布活動開展以來,拉動了100多萬噸相關纖維的銷售,增加了160多億元的銷售收入,同比增長在30%以上。
王偉表示,發布纖維流行趨勢,不僅僅是一項引導行業發展的活動,它有四大功能:一是推動紡織工業質量品牌建設的重要基礎;二是引導行業轉型升級的一個重要體現,纖維流行趨勢發布有利于鞏固提升紡織產業鏈完整的優勢,同時也將帶動品牌等軟實力的建設;三是推動品牌建設的重要內容;四是通過纖維流行趨勢發布能更好地滿足消費者日益細化的消費需求,也有利于倡導“低碳、綠色、文明”的消費模式,保持化纖行業穩步健康發展,擴大內需,增加有效供給。
活力1:技術創新——產業升級的動力
從目前情況來看,我國常規纖維的主要品種在世界上已經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同時也助力了我國化纖行業的快速發展,但常規低水平纖維品種的結構性產能過剩現象也比較突出,成為阻礙行業進一步發展的一塊絆腳石。
隨著我國現代科技及相關產業的迅速發展,下游行業對化纖材料高品質、高功能性的需求,也將推動高新技術纖維、高性能差別化功能纖維及其復合材料的發展。在發展的過程中,處于世界前列的發達國家,都將高功能纖維,特別是高新技術纖維作為國家的戰略物資,其技術和產品的研發情況都對外封鎖。
在《化纖工業“十二五”發展規劃》中,國家對化纖行業的發展提出了新的任務:要大力促進常規產品優質化,提升產品附加值;要努力提升高性能纖維產業化水平。
而面對國外的形勢、面對國家層面的要求,我國化纖行業要想發展就必須依靠自己的不斷努力。關注全球技術發展的最新趨勢,通過“原始創新”、“集成創新”、“消化吸收再創新”等多種方式加快整個行業技術創新的步伐,促進高新技術在行業內的應用,加快產業結構優化調整。采用現代材料科學、信息技術、納米技術、生化技術等基礎理論研發轉化的實用技術,改造和提升當前化纖行業中的工藝技術、裝備、過程控制,具體解決化纖產品生產過程中所碰到的諸多問題,逐步提升我國化纖行業的自主研發能力,切實的做到技術創新。
在行業和企業的共同努力下,已經有一批走在前列的化纖企業,在技術創新方面取得了不俗的成績,得到了行業內外的認可。
恒逸石化股份有限公司開發了抗靜電、陽離子、吸濕排汗、冰涼絲、超仿棉等多個新產品,新產品投產率達65.2%,新產品產值率達45%以上;義烏華鼎錦綸股份有限公司,則一直專注于差別化錦綸長絲的研發、生產和銷售,其主導產品超細旦、超粗旦、全消光、抗菌、多異輕柔等差別化、功能性錦綸在實際的市場操作過程中,受到了下游客戶和終端消費者的好評;江蘇德賽化纖有限公司所生產的三維卷曲中空纖維、高強棉型滌綸短纖、高檔無紡布專用纖維和半光縫紉線用纖維等,作為差別化、功能化產品,也在家紡和產業用市場做了大量的有益嘗試,其與多家科研院所和高校、下游用戶合作開發了市場急需的多個新產品,新產品投產率達到89%。
活力2:資源循環——產業升級的必經之路
在今天錯綜復雜的全球經濟環境下,資源限制以及環境壓力,都給整個化纖產業鏈的升級,帶來了更大的挑戰。面對這個全球性的問題,除了用轉移常規產能、主攻高新技術纖維等發展策略,來化解來自資源與環境的壓力外,走資源型循環利用之路,也成為化纖行業持續、健康發展的題中之意。
20個50mL的聚酯瓶可以制作一件上衣,5個2L聚酯瓶再生纖維可以制成0.09平方米的地毯,35個2L的聚酯瓶可以制成一個睡袋所用的全部填充纖維,1噸廢聚酯瓶可以生產0.9噸左右的再生滌綸纖維,少用1.5噸的石油。這一組令人想也想不到的數據,在向世人展現再生資源的價值的同時,也給予了行業內外一種觀念:再生纖維是可以并且已經在擔當循環經濟主角。
據浙江佳人新材料有限公司銷售部副部長沈兵華介紹,2011年我國再生聚酯纖維的產能已經達到700萬噸。而到了2012年底,我國再生聚酯纖維年產能800多萬噸,實際產量已達到450萬噸,約占全球總產量的80%。中國已成為再生聚酯纖維的第一生產大國。
此外,錦綸、丙綸等其他纖維的回收利用也有很大進步,回用數量逐年增加,技術水平不斷提升,再生纖維的應用已經覆蓋到了大部分下游領域;在原料、輔料回收利用,如大型聚酯裝置乙醛回收、大型錦綸聚合裝置等技術都已研發成功,回收率分別可達到99.5%、100%,并已在行業內主要企業和重大項目中得到應用。
未來,推動化纖行業資源循環利用的路子仍將繼續。按照《化纖工業“十二五”發展規劃》的要求,行業將鼓勵和規范再利用纖維行業發展,重點強化廢舊聚酯、廢絲、廢舊化纖制品回用等技術以及產品和成套裝備的集成升級與推廣使用。加強廢物資源化過程中的污染控制和環境風險研究。組織制定紡織制品回收再利用的循環經濟發展規劃和技術路線圖,推動化纖尤其是純滌綸面料和服裝的回收利用技術產業化。加快生物質可再生、可降解原料研發,積極推進清潔生產,加強資源綜合利用,減少污染物排放量,建立化纖工業循環經濟發展模式引導社會綠色消費。
活力3:低碳發展——產業升級的綠色通道
面對日益嚴重的環境問題,減少溫室排放氣體,打造低碳地球已成為全世界的共識。隨著化纖行業規模的不斷擴大,就需要大力推進節能減排、節水降耗、綠色、低碳的新技術、工藝、裝備和材料;推進清潔生產,實施循環經濟,研發可降解、可再生、可循環利用的材料,如生物基纖維材料,用于傳統領域和新領域。
特別是重點開發和應用高效、高附加值、高性能、高收益、低耗、低成本、低價格、低風險的產品和實用技術,是滿足低碳經濟、環境友好、生態循環的綠色需求,滿足如非消費品、非傳統領域這樣的新領域,以及化纖產業新一輪增長的需求。
在實現低碳發展的過程中,研發并采用新技術進一步提升聚酯裝置技術裝備水平和盈利能力,是不可或缺的一環。
從幾個裝置的改進情況來看,聚酯裝置需要探討進一步提升聚酯裝置單線產能的可行性,在1500噸/日裝置成套技術裝備實現突破、穩定運行后,探討1800~2000噸/日生產線的可行性,并探討短流程、柔性化為代表的工藝技術及裝備,提高生產的靈活性;粘膠短纖裝置要研發建設年生產10萬噸及以上成套工藝技術及裝備,使得磺化機體積達到50m3以上;錦綸裝置要研發建設年生產能力10萬噸及以上成套工藝技術及裝備,VK管直徑突破3米;氨綸裝置要從3500噸/年單線產能,突破5000噸/年單線產能,使得卷繞速度進一步提升。
再看原液著色紡絲技術,以浙江華欣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的原液著色新工藝技術為例,這項技術是被著色體在熔融狀態下注入著色劑進行著色,直接生成有色絲。“這種技術省去了染前處理、高溫高壓染色等高能耗、高排放的工序,把過去由3家企業才能完成的生產工序,縮減為1家企業就能單獨完成,而且生產的過程也不存在污水排放,可謂真正意義上實現了零排放。”該公司總經理周全忠這樣介紹道。
現如今,原液著色技術已經在國內形成了150萬噸的年產能,與傳統染色技術比較,該技術可減少70%以上CO2廢氣,噸纖維可節省染色耗水140噸。可以說是綠色生產、綠色消費的一個典型代表。
而在產品層面,以生物基纖維材料為代表的一批低碳、環保、綠色的纖維,也在行業發展的過程中,展現出了獨特的優勢。
據端小平介紹,生物基纖維利潤率更高、受資源或環境影響更小。“近兩年,我國生物基纖維及其原料得到大力發展,尤其是纖維加工及應用市場逐漸成熟,一些品種已經達到世界水平,實現了對石油基化學纖維的部分替代,已經應用于紡織、醫用材料、衛生防護、航天軍工等領域。但是從產業整體來看,目前生物基纖維規模不大,生產成本高,生化原料一頭在外,工程化技術、成套裝備研發還有待突破。”端小平說。
從企業層面來看,產品碳足跡核算是企業進行低碳轉型的第一步,運用生命周期評估(LCA)方法,不僅對產品生命周期各階段的能耗、物耗和排放進行綜合考核,而且通過量化指標碳足跡將產品系統對氣候變暖方面的環境影響進行了評價。盛虹化纖、恒力化纖、鷹翔化纖、新民科技4家企業已經于去年2月被中國化學纖維工業協會推薦進行碳足跡核算,并順利獲得Intertek-CCFA產品碳足跡證書及綠葉標簽,成為獲得碳足跡認證的首批化纖企業。這不僅僅是對這些化纖企業低碳、環保的認可,也開了化纖行業內碳足跡認證的先河,可謂意義巨大。
活力4:品牌建設——產業升級的有效載體
從過去十年的發展歷程看,盡管中國化纖工業的技術進步十分明顯,裝備和創造水平日益精良,品種規格日益豐富,產品差別化率日益提高,纖維及制品應用領域日益擴大,但客觀地講,過去很長一段時間內,我國化纖行業的市場推廣工作還存在很多差距與弊端。
端小平表示,通過對以往化纖新產品,比如萊卡、竹纖維、大豆纖維等市場推廣案例的分析可以看出,我國企業在新產品市場推廣方面與這些成功案例有很多差距,具體表現在:品牌建設能力薄弱,國內企業在品牌推廣和維護方面與國際知名企業還存在不小的差距,缺乏鮮明的品牌文化,缺少領先的推廣理念;市場推廣能力不足,與下游脫節,吊牌市場不規范,宣傳力度不深入。
正是在這種情況下,國家工業和信息化部消費品工業司聯手中國化纖工業協會、東華大學、國家紡織化纖產品開發中心一起,于2012年開始,連續兩年舉辦了中國纖維流行趨勢活動。
“自活動舉辦以來,纖維流行趨勢發布得到了方方面面的認可,纖維流行趨勢的概念在業內也逐步深入人心。其實,纖維流行趨勢的概念剛開始提出時,大家并不是太接受,到現在,從協會領導到企業人士都漸漸接受,并對纖維流行趨勢發布有了較高的期望值。”工信部消費品工業司副司長王偉這樣評價道。
其實,2012/2013中國纖維流行趨勢發布之后產生了的影響,可以說為整個行業的發展帶來了新機遇。一方面,發布的流行纖維得到了用戶認可,擴大了銷售量;另一方面,下游用戶也從中得到啟發,加大品種開發力度,不斷推出新的產品。
而這些獲得認可的纖維生產企業也從中獲益匪淺,據統計,纖維流行趨勢發布活動開展以來,拉動了100多萬噸相關纖維的銷售,增加了160多億元的銷售收入,同比增長在30%以上。
王偉表示,發布纖維流行趨勢,不僅僅是一項引導行業發展的活動,它有四大功能:一是推動紡織工業質量品牌建設的重要基礎;二是引導行業轉型升級的一個重要體現,纖維流行趨勢發布有利于鞏固提升紡織產業鏈完整的優勢,同時也將帶動品牌等軟實力的建設;三是推動品牌建設的重要內容;四是通過纖維流行趨勢發布能更好地滿足消費者日益細化的消費需求,也有利于倡導“低碳、綠色、文明”的消費模式,保持化纖行業穩步健康發展,擴大內需,增加有效供給。
回復 260641 到 家紡網 微信
隨時隨地看,還可以轉發到朋友圈哦。
隨時隨地看,還可以轉發到朋友圈哦。
熱點資訊
熱點圖文
蓄勢待發!2022寧波國際紡織服裝供應鏈博覽會開展在即!
盛夏伊始萬物并秀。2022寧波國際紡織服裝供應鏈博覽會將于7月1-3日在寧波國際會展中心盛大開展為華東地區紡織服裝供應鏈...
文化自信激揚時尚創意,產業互聯聚合集群之力 高陽毛巾榮獲十大時尚引領榜樣殊榮
日前由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指導、《紡織服裝周刊》雜志社主辦的中國紡織服裝年度精銳榜發布儀式暨2021行業精英論壇上,河北瑞...
守望相助盡責任,intertextile家紡展攜手企業逆向前行
近期,家紡企業陸續復工復產,中國國際家紡展組委會一直在密切關注企業的復工情況,并與中國家紡協會一起,對企業展開問卷調查活...
一元開店,店聯盟全新上線
還在店里坐等顧客上門?還在發愁庫存壓力?沒有優質一手貨源?有了店聯盟,以上問題統統幫您解決!店聯盟是什么?店聯盟擁有多種...
家紡市場成交穩中攀升
近期,中國輕紡城傳統市場家紡市場成交局部活躍,滌綸長絲類裝飾面料掛樣品種增加,現貨上市場量局部性有所增加,但部分中小經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