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紡織服裝企業尋求突破舍大求專
不少中國對日出口的紡織服裝企業反映,今年是最難的一年。有的中國企業對日出口業務量減少,有的雖然維持業務量,但在微利或無利狀態下運營。
有企業反映,現在中日兩國企業在對接方面出了問題。由于經濟持續不景氣,持續通縮,現在日本的物價尤其是服裝價格甚至比20年前還低。而這20年恰好是中國經濟發展最快的時期。當通脹供應商遇到通縮采購商時,供需雙方對接時就出現了不少問題。
由于中國供應商的成本增加,有的外國采購商只好把需求轉移到成本更低的供應地。但成本畢竟不是影響采購需求的全部因素。當成本優勢逐漸喪失后,有的中國企業通過提高自己的綜合貿易服務能力,有的通過積極“走出去”,到東南亞投資設廠,或與東南亞企業合作,把訂單下到東南亞企業進行加工,來減少成本上漲的壓力。還有的企業則在生產方式上發生變革,從原來注重大而全轉向注重小而精。
“今年是企業對日出口最難時刻,比金融危機時期還難。”煙臺綺麗集團副總經理傅文明一見到記者就倒苦水。為了應對嚴峻的形勢,煙臺綺麗集團有兩位副總經理,親臨在日本東京舉行的亞洲乃至全球最大的紡織服裝題材OEM展會—CFF展會現場,為的就是近距離接觸市場,了解客戶的需求。傅文明在現場感受到的形勢依舊嚴峻,中國加工成本剛性上升,日本消費市場并未好轉,終端市場服裝賣價依舊堅挺在低位,加上近來日元大幅貶值,讓中國企業很多訂單無法操作。“今年對日出口業務量下降不少。”傅文明對此很無奈。有不少企業像綺麗一樣,由于加工成本上升的原因,許多訂單被迫放棄。這些被中國企業放棄的訂單流向了加工成本更低的中國周邊東南亞一些國家和地區。
據《日本經濟新聞》相關報道,各國家和地區占日本2012年進口服裝的份額顯示,中國時隔10年降至80%以下。縫制和裝飾復雜的服裝需要較高技術實力,仍由在地理距離上靠近日本的中國企業壟斷。但由于日元貶值,日本服裝進口成本比2012年上漲了兩至三成,在日本進口服裝市場,亞洲其他新興經濟體的地位正日益提升。據媒體報道,日本紡織服裝企業已將生產線從中國轉移到越南和印尼,受此影響,今年上半年原產于中國的服裝在日本服裝進口總量中的占比從2005年81.1%的紀錄高點降至71.4%。
面對這股不可逆轉的產業轉移洪流,中國服裝出口企業如何應對?
優化貿易綜合服務能力
對于中國訂單轉移的問題,南通綺美服裝有限公司總經理孫正一一點也不回避。但他同時認為,短時間內,中國對日本服裝出口貿易的綜合服務優勢,其他競爭者很難超越。
首先,中國加工隊伍素質高,加工效率高。青島君頤國際貿易有限公司王謙告訴記者,目前東南亞企業的加工還有許多問題。她的客人拿著秒表掐過,孟加拉國服裝工廠4個工人的加工效率相當于一個中國1個工人的。中國高效率的加工人才,是筆寶貴的財富。中國的企業應激勵好這批人才,讓中國加工制造業在依靠人口紅利轉向依靠人才紅利后獲得新的競爭優勢。
其次,中國與日本客商溝通便利,合作效率高。孫正一談到,由于企業與日本客商合作的時間很長,彼此很熟悉,溝通順暢,業務反饋效率高。比如中國供應商提出業務建議,日本客商第二天就能回復。供應商打樣后,從南通快遞遞出,有的快遞當天就能到達,一般第二都能到達。這樣的快速反映能力是東南亞的企業短時間內無法企及的。很多企業反映,現在對日出口服裝交期大多在一個月以內。青島希凱國際貿易有限公司總經理薛鋒告訴記者,現在很多日本訂單出現交期優先的情況。為了保證交期,可以變更一些加工工藝,為的就是交貨更快、交期更短,能更好地滿足零售市場快速、多變的消費需求。薛鋒認為,中國對日貿易的優勢短期內難以改變。服裝行業是個保鮮度要求較高的行業。中國對日貿易有優勢的地區主要集中在以大連、青島、上海為中心的東部沿海的地區。這些地區離日本的距離相對較近,在操作訂單方面效率更高。
另外,中日之間距離近與貿易規模大,中國供應商的貿易服務成本更低。孫正一向記者透露,中日之間貨運發達,不僅班次多,而且由于充分競爭,貨運價格很便宜。他告訴記者,從南通發往日本的快遞每公斤只要6元,比從南通發往廣州和北京的國內快遞還便宜。這也是導致同樣的商品國外零售賣價比中國便宜的原因之一。
走出去利用全球資源減輕成本壓力
根據日本貿易振興機構的數據,今年上半年日本對華直接投資較上年同期下降31.1%,至49億美元。相比之下,日本對東南亞的直接投資則增加55.4%,至創紀錄的103億美元。隨著日本企業尋求更為安全的政治環境,以及更低的勞動力和商業成本,日本投資從中國轉向東南亞的趨勢或將持續。
東南亞的成本優勢也讓受成本上漲之苦的中國企業找到了一個突破口。中國紡織服裝企業“走出去”的步伐近年明顯加快。近年來,隨著國內勞動生產成本的快速提升、全球區域自貿區建立加快,越來越多的中國紡織服裝企業通過走出去,充分利用國內國外兩種資源、兩個市場,規避貿易風險,參與全球化競爭,促進國內紡織服裝產業可持續發展。目前,國內紡織服裝企業走出去主要集中在東南亞,這些國家憑借地緣優勢、政策扶持、勞動成本低以及享受歐美日普惠制、自貿區關稅減免等優惠條件吸引來自國內有實力的紡織服裝企業投資建廠。據相關部門統計,2012年在柬埔寨、越南、孟加拉國和緬甸投資建廠的紡織服裝企業有47家,比2011年增長了1.6倍,中國紡織服裝企業走出去的步伐加快。
這一動向在CFF展上也得到了印證。一些參加CFF展的展商非常主動地“走出去”,到東南亞投資設廠。江蘇紅豆進出口有限責任公司是CFF的老展商,2007年,江蘇紅豆進出口有限責任公司所屬的紅豆集團聯合3家江蘇企業及1家柬埔寨企業在柬埔寨西哈努克省建立總面積11.13平方公里的經濟特區。經過幾年的建設,西港特區已成為首批通過商務部、財政部考核確認的6家境外經貿合作區之一,也成為首個簽訂雙邊政府協定和建立雙邊政府協調機制的合作區。目前,西港特區進展迅速,已形成3平方公里的建設規模,初步呈現國際一流工業園區的雛形,區內已入駐來自中國、日本及歐美等國家和地區的企業32家,解決當地就業人數8000多名。據該公司外貿業務員劉焱介紹,為了減輕成本上漲壓力,現在紅豆一些大訂單、款式較簡單的訂單放在集團在柬埔寨的工廠加工。但一些樣式較復雜的訂單或交期比較急的訂單,目前還只能在江蘇本地加工。
CFF展的另一個老展商大連璐易美,今年依舊是展會上最亮麗的展位。大連璐易美展位吸引了很多日本客人。特裝的展覽形式、如專賣店般的商品陳列形式是吸引客商的重要原因。另外公司打出的將在越南設加工廠的宣傳標牌也是吸引客人的重要原因。據大連璐易美公司總經理樸敏介紹,今年璐易美參展除了展示充滿設計元素的產品外,還要向客商傳遞一個重要信息,大連璐易美已在越南布局加工基地,以便能為日本客商提供更有市場競爭力的產品。隨著中國國內加工成本的不斷上漲,近年大連璐易美加工基地不斷向成本更低的地區轉移,前些年是把加工基地轉移到中國內陸地區,現在把加工基地往東南亞轉。據樸敏透露,璐易美在越南開設的獨資工廠,明年4月將開業,加工基地轉移到越南后,加工成本能降一半。
除了到東南亞投資設廠外,更多企業是謹慎地選擇到東南亞尋找加工合作伙伴,把一些訂單放到東南亞加工。
山東佰宜副總經理劉巖告訴記者,為了規避成本上漲問題,有不少企業把接到的訂單下到東南亞加工,佰宜也在這方面開始償試。
上海雅運紡織化工有限公司的李敏告訴記者,現在雅運出口日本的不少面料流向了東南亞。服裝縫制從中國往東南亞轉移的趨勢不可逆轉。上海雅運會關注東南亞服裝業逢勃發展帶來的機遇,并在適當時候增加對東南亞出口的窗口。
傅文明告訴記者,綺麗目前還沒有在中國內地其他地區和東南亞投資的打算。但針對目前遇到的成本上漲難題,打算今年下半年到東南亞考察,看能不能到東南亞找到合作的工廠,把一些交期長一些的簡單款式訂單下給東南亞合作伙伴加工。
中國供應商已具備較強的綜合貿易服務能力。利用東盟地區低成本加工優勢來增強自己的貿易服務能力,成為不少中國紡織服裝企業的選擇。中國與東盟間的紡織服裝貿易不可小視。最近發布的《2013~2017年中國服裝行業產銷需求與發展前景預測分析報告》指出,年初以來,我國對東盟出口持續發力,各月出口額均保持兩位數增長。上半年累計對東盟紡織出口161.8億美元,增長43.1%。東盟在我國紡織服裝出口市場中的地位首次超過日本。
舍棄大而全追求小而專
伴隨全球經濟一體化進程和區域自貿區建立的加快,我國紡織服裝行業面臨產業轉型升級、成本上升、人口紅利逐漸消失以及產品結構調整的壓力越來越大。中國紡織服裝企業除了實施“走出去”戰略,通過利用全球資源,開拓全球市場,提高自身綜合貿易服務能力外,國內服裝產業格局也在變化,行業發展已經進入轉型升級階段,企業從注重產品生產的大而全模式逐漸轉變為注重設計、研發、營銷的小而專的模式。
李敏給記者看了一張客戶發給她的照片,照片是日本客戶在緬甸新開設的工廠,面積至少有一個8000平方米的展館那么大,工廠里一排排密密的機器,里面滿是年輕的工人,比上世紀90年代初期中國一些大紡織服裝廠的規模還大。十幾年前,中國還有不少這樣的縫制工廠,曾讓日本業界人士羨慕不已。而現在上海周邊看不到這種規模的服裝廠了。
上海中康制衣有限公司總經理張忠枝告訴記者,近些年中國服裝業經營形態發生變化,這些變化對中國服裝業的未來走勢將產生深遠影響。中國服裝企業經歷了興起、發展到如今規模縮小的階段。現在上海周邊幾千人以上規模的大工廠沒有了。上海中康制衣有限公司于2002年在上海嘉定設廠,是生產、進出口為一體的外資獨資企業。工廠興盛時有300多名工人,但現在把工廠規模控制在五六十人。
李敏也告訴記者,上海雅運也在根據形勢變化做調整。公司明年將在上海周邊建一個二三十人的小工廠,加工一些高精尖產品,謀求更高附加值。
服裝企業規模的變小,是成本上漲倒逼的結果。張忠枝透露,現在上海超過100人的服裝廠都少了,因為現在負擔不起那么多生產工人。上海周邊有不少小服裝企業變成了小作坊。因為小作坊成本低,他們可以不交五險一金,可以租用便宜的房子,可以用農電。這些小作坊有訂單時,工人就聚在一起,無訂單時就解散,運作很靈活。但不利之處是小作坊的生產格局會削弱中國服裝業的競爭力。張忠枝認為,小作坊的劣勢是沒有遠見,不懂分工協作,不強調團隊精神。現在很多訂單由外貿公司或大工廠接,接完再分發給小廠或小作坊。這種格局讓外貿公司或大企業接單時也很迷茫,因為工廠不是自己控制的,不知接完訂單后的把控程度如何。
若楠(上海)服飾有限公司是做針織毛衣的企業,在上海的工廠有20多人。該公司業務員文華玲則認為,小作坊的存在,給企業帶來一些便利。若楠主要做自己接的訂單。接單多的時候,會把一些訂單發包給其他企業。文華玲告訴記者,現在上海有很多小作坊,這樣企業接單時不用顧慮自己的生產能力,訂單多時可分些訂單給這些小作坊。文華玲同時告訴記者,現在的小作坊與中國服裝業剛起步時的小作坊有著本質的不同,很多小作坊是由熟練技術工人組成,設備也較先進,同時還出現一些專業分工很細的小作坊,比如做針織套口、制版、縫片相對專業的作坊。這些專業作坊加工效率很高,質量也不差。
寧波朝和服飾有限公司參展人員向記者表示,寧波也有很多服裝加工小作坊存在,但并不影響其企業的業務,因為各自有其業務渠道。而且這也是由出口訂單交期短、數量小的貿易特點決定的。對于一些過小的訂單,大企業不能開一條流水線生產,而小作坊能有效解決小訂單的問題。該人士認為,小作坊的存在對企業有時也是一種補充。
青島渡作運動服裝有限公司是CFF展的新展商,但其攤位上客人絡繹不絕。公司參展人員向記者介紹,由于現在大訂單少了,適應多品種、小起訂量的市場變化,公司推出了獨有的熱升華印花技術。有了這種技術,印花不用制版,而是用打印機打印。這種模式做1件和做1萬件是一樣的,因此企業能做到一件服裝起訂。這種模式很受客人歡迎,其在運動服領域運用得很成功。此次參展,渡作想把這種模式推廣到戶外用品、寵物服裝、服務業制服等產品品類上。
上述這些現象或許露出了中國服裝業未來變化的一些端倪:當加工成本優勢不具備時,中國服裝企業只能向產業鏈更高端轉移——設計、研發、營銷,這些非勞動密集、不靠規模取勝的環節,將成為中國服裝企業未來重點發展的環節。加工成本的不斷提升,正在推動中國紡裝企業向制造服務企業轉型。從這個角度看,工廠規模的變小,各種小作坊的出現,未必是壞事,也許這正是中國服裝制造服務企業的雛形。
隨時隨地看,還可以轉發到朋友圈哦。
熱點資訊
熱點圖文
蓄勢待發!2022寧波國際紡織服裝供應鏈博覽會開展在即!
盛夏伊始萬物并秀。2022寧波國際紡織服裝供應鏈博覽會將于7月1-3日在寧波國際會展中心盛大開展為華東地區紡織服裝供應鏈...
文化自信激揚時尚創意,產業互聯聚合集群之力 高陽毛巾榮獲十大時尚引領榜樣殊榮
日前由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指導、《紡織服裝周刊》雜志社主辦的中國紡織服裝年度精銳榜發布儀式暨2021行業精英論壇上,河北瑞...
守望相助盡責任,intertextile家紡展攜手企業逆向前行
近期,家紡企業陸續復工復產,中國國際家紡展組委會一直在密切關注企業的復工情況,并與中國家紡協會一起,對企業展開問卷調查活...
一元開店,店聯盟全新上線
還在店里坐等顧客上門?還在發愁庫存壓力?沒有優質一手貨源?有了店聯盟,以上問題統統幫您解決!店聯盟是什么?店聯盟擁有多種...
家紡市場成交穩中攀升
近期,中國輕紡城傳統市場家紡市場成交局部活躍,滌綸長絲類裝飾面料掛樣品種增加,現貨上市場量局部性有所增加,但部分中小經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