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中國紡織創新年會探討產業發展紅利
2013-12-18
2013年中國紡織創新年會以“產業發展的新紅利——新浪潮與新路徑”為主題,全面分析了2013年中國紡織行業的整體發展形勢,重點探討了行業所面臨的政策環境以及新時期行業轉型升級的機遇和路徑。來自科技部、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等部門的相關負責人及知名產業經濟和財經專家,分別就經濟金融政策走勢、產業發展與經濟變革以及科技創新機制等議題進行了演講。
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副會長孫瑞哲:三大傳統紅利的傳承與演變
近年來,中國制造業地位舉足輕重,發展迅猛。究其動力來源,主要是得益于三大傳統紅利——要素紅利、發展紅利、市場紅利。
《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的多項表述均利好于紡織行業。
新形勢下,中國紡織工業正面臨以“增長、責任、電商、延伸、融合”為主要內容和特征的新浪潮,這也是中國紡織工業下一步發展的新紅利。
與各主要國家相比,近年來中國制造業地位舉足輕重,發展迅猛。究其動力來源,主要是得益于三大傳統紅利——要素紅利、發展紅利、市場紅利。在要素方面,紡織工業的快速發展得益于低成本勞動力與土地充分供給,較高的環境容量,生產原料價格雖有波動但相對穩定,能源供應穩定等。
傳統的發展紅利表現為:經濟體制紅利、國際化紅利、科技創新紅利、發展模式紅利等。而傳統的市場紅利則主要體現在兩方面,即國外市場,世界經濟持續增長、經濟全球化迅猛發展、中國的對外開發與加入WTO等;以及國內市場上,城鄉居民收入的持續增長。
傳統紅利正在衰退稀釋。在要素紅利方面,新的紅利是城鄉一體化形成穩定的產業工人隊伍,以及人才、技工占比將增高。在發展紅利方面,與傳統紅利相對應,中國紡織工業正面臨著新的紅利要素:首先是經濟體制紅利,具體體現在全面深化改革進程,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其次是國際化紅利,對外開放的深化;第三是科技創新紅利,人才隊伍增量提質、新資源與新領域,環境倒逼;第四是發展模式紅利,資本與技術密集型、時尚經濟與戰略性新興產業等。同樣,市場紅利也有新的演變,表現在國外市場紅利,國際貿易結構的調整、新興市場;國內市場紅利,城鎮化進程加速、居民收入增長、網上購物新機遇、人口政策調整等。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就全面深化改革作了系統論述、重點部署,為紡織行業發展帶來了新紅利!吨泄仓醒腙P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的多項表述均利好于紡織行業。其中,“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有助于理順棉花體制、紡織產業向上游原料環節配套,紡織服裝企業走出去;“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有利于行業發展與行業政策的全方位協調設計;“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則有利于紡織業非公經濟突破部分產業的壟斷門檻,為產業注入新活力,鞏固民生產業的地位;“城鄉發展一體化”有助于以工促農、以城帶鄉、工農互惠、城鄉一體的新型工農城鄉關系,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既有利于穩定產業工人隊伍,又有助于刺激消費需求持續升級;“轉變政府職能”則有望強化節能節地節水、環境、技術、安全等市場準入標準,建立健全防范和化解產能過剩長效機制,從而有助于倒逼紡織工業加快技術進步。
新形勢下,中國紡織工業正面臨以“增長、責任、電商、延伸、融合”為主要內容和特征的新浪潮,這也是中國紡織工業下一步發展的新紅利。城鎮化水平的提高,人口數量、內銷市場、應用領域的“增長”,將為產業發展開拓新空間,預計到2020年全球纖維需求總量將突破1億噸,較2012年增加2000萬噸。我國紡織行業在內外市場份額基本穩定的情況下,纖維加工總量仍有1400萬噸左右的增長空間。未來我國紡織服裝企業的發展機遇和核心競爭力將主要取決于企業的可持續發展戰略和能力,如何以創新行動履行對員工、客戶、環境和消費者等利益相關方的責任將從根本上決定企業的生產效率、市場準入、品牌內涵和商業績效!吧鐣熑巍睂⒈毁x予新的內涵,即從關注利益相關方到影響利益相關方,從責任被動驅動到主動驅動責任,從“利已”到“利他”。服務民生、保護環境、保障公平的“責任”,將為產業發展指引新方向;飛速發展的電子商務,尤其是移動電商,將為產業發展打造新平臺。電子商務將帶來商業模式之變:同質化向異質化的轉變——“小前端”+“大數據后臺”+“一站式服務平臺”;生產方式之變:大規模、標準化、低成本向細分化、個性化、快時尚的轉變——“以產定銷”轉向“以銷定產”。當前,紡織產業內的延伸呈現出4個主要趨勢:向研發設計和品牌建設延伸,向上游或下游環節延伸,跨領域延伸,跨地域延伸。而紡織產業與其他產業的產業融合主要有三大趨勢:融合數字化,表現在生產過程信息化(兩化融合)、電子商務、云技術、線上線下融合(O2O)等方面;融合科技與設計,表現在新材料技術、新裝備技術、低碳技術和高端設計等方面;融合資本力量,表現在企業并購、上市融資、風險投資和集群融資等方面,與信息、科技、資本、資源、創意等多元素的“融合”,將為產業發展創造新天地。
新的發展形勢下,科技創新使命重大,一是保障原料供給,二是保護生態環境,三是節約資源能源,四是滿足社會新需求。在模式創新上,優異化戰略、專業化戰略、國際化戰略則是可供中國紡織服裝企業選擇的新路徑。優異化戰略基于市場細分以及競爭對手行動,追求產品質量、知識產權、創新力、產品服務、品牌優異化;而專業化戰略的成功源自核心技術、持續能力和品牌號召力;中國企業的國際化步驟則是從產品“走出去”、企業“走出去”到品牌“走出去”。
中國紡織企業應關注并著力打造“以材料智能為突破的創新力”、“以時尚導向為目標的消費力”、“以環境倒逼為動力的責任力”和“以社會青睞為基礎的吸引力”,以加速建設紡織科技強國、品牌強國、可持續發展強國、人才的強國的進程。
科技部中國科學技術發展戰略研究院副院長王元:重新定義紡織創新實現轉型
紡織工業是中國改革開放最徹底的行業。
對于紡織工業來說,打造國際品牌應該做到以下幾點:應該研究到底怎么能夠形成品牌?
消費者偏好實際上也是宏觀數據。美聯儲前主席曾經發布了一個非常重要的經濟指數叫男人內褲指數,也就是男人買內褲經濟指數就會上升,經濟向好。
紡織工業是中國改革開放最徹底的行業。紡織工業的創新特點和其他行業有很大不同:第一,市場高度開放,高度競爭充滿活力,民營企業占主體,不斷有新興企業進入到行業當中去。同時在國內市場上,不僅有國內的品牌,而且大量國際品牌進入到國內市場,如果降低奢侈品消費稅,對紡織工業國內品牌依然會有沖擊。第二,紡織行業的創新不存在顛覆性的創新,它不像蘋果公司推出Iphone5,一下就打亂傳統手機商場原來市場格局,而紡織業滴水成溪的創新卻是無處不在,無時不在。第三,創新的發動往往來自于材料和工業技術裝備,由創意來帶動技術的整合。第四,由消費者偏好決定。不管你是大規模生產型的紡織工業也好,還是“快時尚”也好,都是由消費者偏好決定的。時尚消費習慣,對于整個紡織品行業影響都很大,同時消費者偏好實際上也是宏觀數據。美聯儲前主席曾經發布了一個非常重要的經濟指數叫男人內褲指數,也就是男人買內褲經濟指數就會上升,說明經濟向好。第五,對品牌存在的依賴,也就是說某種品牌的形成有賴于消費者的黏著度。而且從紡織工業角度來講,品牌決定價值,裝備決定成本。第六,紡織行業的邊界不斷擴展,但不斷模糊,既有家用紡織品,又有產業用紡織品,產業鏈不斷延長,現在看到的紡織品已經不是10年前或者20年之前紡織品的概念。第七,就是進入門檻低,中小企業云集。同時模仿創新非常普遍,因此一個領先者所引領的新品牌和新技術,會被大量的企業謀劃和平移出去,這也是紡織業一個非常重要的特點。第八,商業模式的創新正在影響原有行業業態和生態經營組織方式。如耐克,通過柔性生產線為基礎的供應鏈再造,來實現產品的定制化。
如今的紡織業非常重視品牌,從2006年的創新年會,主辦方就專門組織了這樣一個專題,在探討樹立品牌的這樣一個戰略,而且提出打造國際品牌和國內品牌的問題。從宏觀角度看,從19世紀到現在,很多國家完成工業化進入現代化國家,有很多國家從不發達國家變成發達國家,在這些國家崛起的同時,也出現了很多國際知名企業,如福特、西門子三星、索尼、豐田等。但是中國經過30年改革開放,整個經濟快速增長并成為第二大經濟體。在中國,華為算是一個國際品牌,但是絕大多數國外老百姓卻不知道華為是什么。因此對于紡織工業來說,打造國際品牌應該做到以下幾點:第一,應該研究到底怎么能夠形成品牌。我們去美國或法國,大家都去過奧特萊斯,看到各種各樣品牌,覺得中國廠商似乎沒有機會。為什么ZARA在中國市場迅速出現,中國二線城市都有它的廠店,為什么?它的品牌的形成不是意識結果,而是商業模式策劃的結果,中國有這么大的產業基礎,有如此深厚的產業積淀,也有這么多的商業智慧。第二,中國紡織行業應當圍繞著直接的競爭對手采取不同的競爭戰略,來提高在產業鏈上的層級。第三,應加強產學結合和產研結合。無論產學聯盟也好,技術創新聯盟也好,提出科技成果無法和所應當采取策略緊密銜接在一起,所以產學研結合或者產研和產學結合,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能力非常關鍵的。第四,紡織業內企業應該多種形式聯合,不僅僅是建立技術創新聯盟。
另外,建議中國紡織業成立一種共同基金,通過企業捐助的方式也好,會員制的方式也好,真正來支持這個行業,提出新創意,解決新問題。提出重大的共性制度需求,提出對國際市場營銷戰略安排,提出新商業方案,能夠把紡織行業的分散型的智慧真正結合起來,變成共同智慧和共同受益的產品。
國家信息中心發展研究部戰略規劃研究室主任高輝清:紡織業將最早享受改革紅利
一個很小變化延長了中國制造業的生命,那就是產業集群替代產業鏈條,把過去集團之間的競爭變為各個國家產業競爭的新模式。
紡織業會成為最早享受改革紅利的行業之一。
未來中國經濟發展,從經濟本身因素來講難度比較大,就是靠改革釋放紅利來締造中國未來20年平穩增長期。
今天中國的勞動力成本已經遠遠高于周邊國家,部分企業也在逐步轉移,但是沒有像過去我們擔心的那樣,企業全部轉移出去。
一個很小的變化延長了中國制造業的生命,那就是產業集群替代產業鏈條。這一點紡織行業非常明顯,中國的紡織業就是產業集群支撐起來的。
那么它的好處在什么地方?最大的好處就是能夠以一個全新的方式來節省勞動和生產成本。過去的企業生產成本主要是土地、勞動力,以資源價格來決定。過去信息成本、市場營銷成本很低,但現在信息等成本很高,那么產業集群的特點就是做全世界產品最主要的生產基地。產業集群對企業成本下降作用非常大,可以夸張一點說,產業集群企業甚至可以在后門找一家企業把原材料買進來,加工完以后,前門就賣出去。所以產業集群模式的出現在很大程度上挽救了中國制造業,很大程度上挽救了紡織業。現在我國紡織業的勞動力成本是一些國家的2~5倍,我們居然還是世界工廠,這在世界工業歷史上是絕無僅有的。
還有一個好消息就是,紡織業會成為最早享受改革紅利的行業之一。未來中國經濟發展,從經濟本身因素來講難度比較大,但是可以靠改革釋放紅利來締造中國未來20年平穩增長期。在這樣的背景下,紡織業相對來說會得到更好的空間。具體來分析:第一,中國紡織業是充分市場化的行業,不像鋼鐵,不像房地產還沒有充分市場化。所以那些行業要調整,但是紡織業不存在那些問題。第二,民營經濟會得到空前發展,快速發展。因此給民營經濟合法地位,明確規定它跟國有經濟有平等的權利。第三,要建立有利于民營經濟發展的現代投融資體系和現代金融體系。第四,改革到最后農民收入會快速增長,城鎮化會快速發展。正好這部分人群對紡織業來說是最大需求增長。
從這些角度講,紡織業未來前景看好。另外由于中國國有經濟、民營經濟重新布局,尤其是國家大規模推動混合型經濟發展,這樣對民營經濟為主的紡織業來說,有了更多投資其他行業的機會,尤其是投資過去國有經濟占主導行業的一些機會。
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副會長孫瑞哲:三大傳統紅利的傳承與演變
近年來,中國制造業地位舉足輕重,發展迅猛。究其動力來源,主要是得益于三大傳統紅利——要素紅利、發展紅利、市場紅利。
《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的多項表述均利好于紡織行業。
新形勢下,中國紡織工業正面臨以“增長、責任、電商、延伸、融合”為主要內容和特征的新浪潮,這也是中國紡織工業下一步發展的新紅利。
與各主要國家相比,近年來中國制造業地位舉足輕重,發展迅猛。究其動力來源,主要是得益于三大傳統紅利——要素紅利、發展紅利、市場紅利。在要素方面,紡織工業的快速發展得益于低成本勞動力與土地充分供給,較高的環境容量,生產原料價格雖有波動但相對穩定,能源供應穩定等。
傳統的發展紅利表現為:經濟體制紅利、國際化紅利、科技創新紅利、發展模式紅利等。而傳統的市場紅利則主要體現在兩方面,即國外市場,世界經濟持續增長、經濟全球化迅猛發展、中國的對外開發與加入WTO等;以及國內市場上,城鄉居民收入的持續增長。
傳統紅利正在衰退稀釋。在要素紅利方面,新的紅利是城鄉一體化形成穩定的產業工人隊伍,以及人才、技工占比將增高。在發展紅利方面,與傳統紅利相對應,中國紡織工業正面臨著新的紅利要素:首先是經濟體制紅利,具體體現在全面深化改革進程,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其次是國際化紅利,對外開放的深化;第三是科技創新紅利,人才隊伍增量提質、新資源與新領域,環境倒逼;第四是發展模式紅利,資本與技術密集型、時尚經濟與戰略性新興產業等。同樣,市場紅利也有新的演變,表現在國外市場紅利,國際貿易結構的調整、新興市場;國內市場紅利,城鎮化進程加速、居民收入增長、網上購物新機遇、人口政策調整等。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就全面深化改革作了系統論述、重點部署,為紡織行業發展帶來了新紅利!吨泄仓醒腙P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的多項表述均利好于紡織行業。其中,“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有助于理順棉花體制、紡織產業向上游原料環節配套,紡織服裝企業走出去;“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有利于行業發展與行業政策的全方位協調設計;“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則有利于紡織業非公經濟突破部分產業的壟斷門檻,為產業注入新活力,鞏固民生產業的地位;“城鄉發展一體化”有助于以工促農、以城帶鄉、工農互惠、城鄉一體的新型工農城鄉關系,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既有利于穩定產業工人隊伍,又有助于刺激消費需求持續升級;“轉變政府職能”則有望強化節能節地節水、環境、技術、安全等市場準入標準,建立健全防范和化解產能過剩長效機制,從而有助于倒逼紡織工業加快技術進步。
新形勢下,中國紡織工業正面臨以“增長、責任、電商、延伸、融合”為主要內容和特征的新浪潮,這也是中國紡織工業下一步發展的新紅利。城鎮化水平的提高,人口數量、內銷市場、應用領域的“增長”,將為產業發展開拓新空間,預計到2020年全球纖維需求總量將突破1億噸,較2012年增加2000萬噸。我國紡織行業在內外市場份額基本穩定的情況下,纖維加工總量仍有1400萬噸左右的增長空間。未來我國紡織服裝企業的發展機遇和核心競爭力將主要取決于企業的可持續發展戰略和能力,如何以創新行動履行對員工、客戶、環境和消費者等利益相關方的責任將從根本上決定企業的生產效率、市場準入、品牌內涵和商業績效!吧鐣熑巍睂⒈毁x予新的內涵,即從關注利益相關方到影響利益相關方,從責任被動驅動到主動驅動責任,從“利已”到“利他”。服務民生、保護環境、保障公平的“責任”,將為產業發展指引新方向;飛速發展的電子商務,尤其是移動電商,將為產業發展打造新平臺。電子商務將帶來商業模式之變:同質化向異質化的轉變——“小前端”+“大數據后臺”+“一站式服務平臺”;生產方式之變:大規模、標準化、低成本向細分化、個性化、快時尚的轉變——“以產定銷”轉向“以銷定產”。當前,紡織產業內的延伸呈現出4個主要趨勢:向研發設計和品牌建設延伸,向上游或下游環節延伸,跨領域延伸,跨地域延伸。而紡織產業與其他產業的產業融合主要有三大趨勢:融合數字化,表現在生產過程信息化(兩化融合)、電子商務、云技術、線上線下融合(O2O)等方面;融合科技與設計,表現在新材料技術、新裝備技術、低碳技術和高端設計等方面;融合資本力量,表現在企業并購、上市融資、風險投資和集群融資等方面,與信息、科技、資本、資源、創意等多元素的“融合”,將為產業發展創造新天地。
新的發展形勢下,科技創新使命重大,一是保障原料供給,二是保護生態環境,三是節約資源能源,四是滿足社會新需求。在模式創新上,優異化戰略、專業化戰略、國際化戰略則是可供中國紡織服裝企業選擇的新路徑。優異化戰略基于市場細分以及競爭對手行動,追求產品質量、知識產權、創新力、產品服務、品牌優異化;而專業化戰略的成功源自核心技術、持續能力和品牌號召力;中國企業的國際化步驟則是從產品“走出去”、企業“走出去”到品牌“走出去”。
中國紡織企業應關注并著力打造“以材料智能為突破的創新力”、“以時尚導向為目標的消費力”、“以環境倒逼為動力的責任力”和“以社會青睞為基礎的吸引力”,以加速建設紡織科技強國、品牌強國、可持續發展強國、人才的強國的進程。
科技部中國科學技術發展戰略研究院副院長王元:重新定義紡織創新實現轉型
紡織工業是中國改革開放最徹底的行業。
對于紡織工業來說,打造國際品牌應該做到以下幾點:應該研究到底怎么能夠形成品牌?
消費者偏好實際上也是宏觀數據。美聯儲前主席曾經發布了一個非常重要的經濟指數叫男人內褲指數,也就是男人買內褲經濟指數就會上升,經濟向好。
紡織工業是中國改革開放最徹底的行業。紡織工業的創新特點和其他行業有很大不同:第一,市場高度開放,高度競爭充滿活力,民營企業占主體,不斷有新興企業進入到行業當中去。同時在國內市場上,不僅有國內的品牌,而且大量國際品牌進入到國內市場,如果降低奢侈品消費稅,對紡織工業國內品牌依然會有沖擊。第二,紡織行業的創新不存在顛覆性的創新,它不像蘋果公司推出Iphone5,一下就打亂傳統手機商場原來市場格局,而紡織業滴水成溪的創新卻是無處不在,無時不在。第三,創新的發動往往來自于材料和工業技術裝備,由創意來帶動技術的整合。第四,由消費者偏好決定。不管你是大規模生產型的紡織工業也好,還是“快時尚”也好,都是由消費者偏好決定的。時尚消費習慣,對于整個紡織品行業影響都很大,同時消費者偏好實際上也是宏觀數據。美聯儲前主席曾經發布了一個非常重要的經濟指數叫男人內褲指數,也就是男人買內褲經濟指數就會上升,說明經濟向好。第五,對品牌存在的依賴,也就是說某種品牌的形成有賴于消費者的黏著度。而且從紡織工業角度來講,品牌決定價值,裝備決定成本。第六,紡織行業的邊界不斷擴展,但不斷模糊,既有家用紡織品,又有產業用紡織品,產業鏈不斷延長,現在看到的紡織品已經不是10年前或者20年之前紡織品的概念。第七,就是進入門檻低,中小企業云集。同時模仿創新非常普遍,因此一個領先者所引領的新品牌和新技術,會被大量的企業謀劃和平移出去,這也是紡織業一個非常重要的特點。第八,商業模式的創新正在影響原有行業業態和生態經營組織方式。如耐克,通過柔性生產線為基礎的供應鏈再造,來實現產品的定制化。
如今的紡織業非常重視品牌,從2006年的創新年會,主辦方就專門組織了這樣一個專題,在探討樹立品牌的這樣一個戰略,而且提出打造國際品牌和國內品牌的問題。從宏觀角度看,從19世紀到現在,很多國家完成工業化進入現代化國家,有很多國家從不發達國家變成發達國家,在這些國家崛起的同時,也出現了很多國際知名企業,如福特、西門子三星、索尼、豐田等。但是中國經過30年改革開放,整個經濟快速增長并成為第二大經濟體。在中國,華為算是一個國際品牌,但是絕大多數國外老百姓卻不知道華為是什么。因此對于紡織工業來說,打造國際品牌應該做到以下幾點:第一,應該研究到底怎么能夠形成品牌。我們去美國或法國,大家都去過奧特萊斯,看到各種各樣品牌,覺得中國廠商似乎沒有機會。為什么ZARA在中國市場迅速出現,中國二線城市都有它的廠店,為什么?它的品牌的形成不是意識結果,而是商業模式策劃的結果,中國有這么大的產業基礎,有如此深厚的產業積淀,也有這么多的商業智慧。第二,中國紡織行業應當圍繞著直接的競爭對手采取不同的競爭戰略,來提高在產業鏈上的層級。第三,應加強產學結合和產研結合。無論產學聯盟也好,技術創新聯盟也好,提出科技成果無法和所應當采取策略緊密銜接在一起,所以產學研結合或者產研和產學結合,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能力非常關鍵的。第四,紡織業內企業應該多種形式聯合,不僅僅是建立技術創新聯盟。
另外,建議中國紡織業成立一種共同基金,通過企業捐助的方式也好,會員制的方式也好,真正來支持這個行業,提出新創意,解決新問題。提出重大的共性制度需求,提出對國際市場營銷戰略安排,提出新商業方案,能夠把紡織行業的分散型的智慧真正結合起來,變成共同智慧和共同受益的產品。
國家信息中心發展研究部戰略規劃研究室主任高輝清:紡織業將最早享受改革紅利
一個很小變化延長了中國制造業的生命,那就是產業集群替代產業鏈條,把過去集團之間的競爭變為各個國家產業競爭的新模式。
紡織業會成為最早享受改革紅利的行業之一。
未來中國經濟發展,從經濟本身因素來講難度比較大,就是靠改革釋放紅利來締造中國未來20年平穩增長期。
今天中國的勞動力成本已經遠遠高于周邊國家,部分企業也在逐步轉移,但是沒有像過去我們擔心的那樣,企業全部轉移出去。
一個很小的變化延長了中國制造業的生命,那就是產業集群替代產業鏈條。這一點紡織行業非常明顯,中國的紡織業就是產業集群支撐起來的。
那么它的好處在什么地方?最大的好處就是能夠以一個全新的方式來節省勞動和生產成本。過去的企業生產成本主要是土地、勞動力,以資源價格來決定。過去信息成本、市場營銷成本很低,但現在信息等成本很高,那么產業集群的特點就是做全世界產品最主要的生產基地。產業集群對企業成本下降作用非常大,可以夸張一點說,產業集群企業甚至可以在后門找一家企業把原材料買進來,加工完以后,前門就賣出去。所以產業集群模式的出現在很大程度上挽救了中國制造業,很大程度上挽救了紡織業。現在我國紡織業的勞動力成本是一些國家的2~5倍,我們居然還是世界工廠,這在世界工業歷史上是絕無僅有的。
還有一個好消息就是,紡織業會成為最早享受改革紅利的行業之一。未來中國經濟發展,從經濟本身因素來講難度比較大,但是可以靠改革釋放紅利來締造中國未來20年平穩增長期。在這樣的背景下,紡織業相對來說會得到更好的空間。具體來分析:第一,中國紡織業是充分市場化的行業,不像鋼鐵,不像房地產還沒有充分市場化。所以那些行業要調整,但是紡織業不存在那些問題。第二,民營經濟會得到空前發展,快速發展。因此給民營經濟合法地位,明確規定它跟國有經濟有平等的權利。第三,要建立有利于民營經濟發展的現代投融資體系和現代金融體系。第四,改革到最后農民收入會快速增長,城鎮化會快速發展。正好這部分人群對紡織業來說是最大需求增長。
從這些角度講,紡織業未來前景看好。另外由于中國國有經濟、民營經濟重新布局,尤其是國家大規模推動混合型經濟發展,這樣對民營經濟為主的紡織業來說,有了更多投資其他行業的機會,尤其是投資過去國有經濟占主導行業的一些機會。
回復 264798 到 家紡網 微信
隨時隨地看,還可以轉發到朋友圈哦。
隨時隨地看,還可以轉發到朋友圈哦。
熱點資訊
熱點圖文
以極致態度,探索專業化的未來,2023中國服裝論壇全景復盤
...
“傳承華夏文明 織造錦繡未來”--首屆“中華織造大會”在山東濟南舉行
當前,紡織行業是我國處于世界先進水平的五大行業之一,產業實力與文化自信正在轉變為產品自信、品牌自信,行業在全球價值鏈中的...
廿載風華茂,弱冠勠力行!CIAA成立二十周年紀念會云上舉辦!
2022年12月25日,CIAA二十周年紀念會在線召開。大會在發布CIAA二十周年大事記基礎上,重點對CIAA建設和抗菌...
二十家紡企產品入選“2022年度抗菌標志產品名錄”
2022年12月25日,CIAA在線召開2022年度抗菌標志產品發布會,向社會公開發布了2022年度抗菌標志產品名錄。產...
“融通成就全球價值”--2022第五屆世界布商大會啟盛大開幕!
11月16日,2022第五屆世界布商大會在浙江紹興柯橋盛大啟幕。全球紡織業界人士于線上及線下共聚一堂,沿著“一帶一路”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