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管理的十道催命符
一、管理——摸著石頭過河
時下較多的中小企業對于企業管理總有一種模著石頭過河之感,僅不知其實過河的方法很多,模著石頭過河可能是所有過河方法中最愚蠢的辦法,過河其實很簡單,你可以借橋過河,尋找相類似而又有管理經驗的企業并過去;你也可以借船過河,找一些知名的咨詢公司設計企業的管理制度;你還可以跟著別人后面過河,借鑒別人的管理經驗;……,林林總總的河辦法,我看屬模著石頭過河最愚蠢。
二、競爭——企業的競爭是人才的競爭
企業都在大談企業競爭的核心,許多人總結出“企業的競爭是人才的競爭”這樣荒謬的結論,并大為宣傳,于是企業爭先恐后地到各名牌高校高薪招聘人才,看門非大專不要,接待的非碩士不用這樣的企業也非鮮見。企業競爭核心真是人才競爭嗎?。“人才”,指的是人的“才能”,則人的“才干”和“能力”,“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誰沒有“才干”和“能力”,企業到底需要有什么樣“才干”和“能力”的人才都未弄清楚,就大勢高薪海選“人才”,到頭來自然是一場空。如果我們說企業競爭是人的競爭或許說對一半,企業競爭的核心應當人力資本,人力資本與人才是兩個不同的概念。
三、用人——優勝劣汰
談及企業用人原則,人們往往回答“優勝劣汰”,企業招聘員工也往往一看年齡、二看文憑、三看性別,又考試,又面試,最終錄用的“人才”在企業待不上半年,大多“孔雀東南飛”留下的了了,還不是當初認為最優秀的那幾個。我們淘汰的就是劣的嗎?為何這里淘汰到別處還成為優秀呢?其實“優勝劣汰”這個詞本身就有問題,何為優,何為劣,本身就難有嚴格的定義,且優不一定勝,劣不一定汰,就象最先進的產品往往難成最賺錢的商品一樣,世上本沒有優勝劣汰,只有適者生存,企業用人應當是找與企業相適合的人,由于企業文化的差異,企業適用的并一定是最優秀的,在某個方面最優秀的也不一定是企業最適合的。
四、投資——交學費
企業投資成功了自然不說,一旦失敗了,決策者往往會說:“交學費”一笑置之,很少有人去追索一下,交了這么多學費,我們到底從中學到了什么?企業投資的失敗,往往是企業投資前期工作沒有做好,沒有對項目進行細仔的分析,對市場、資源、管理、資金等可行性分析不到位所至,如果不去認真總結一下失敗的原因,一而再,再而三的這樣把學費交下去,企業如何不倒。學費交了是要學東西的,不是丟到河里玩的,失敗只能引以為界,難以成為成功之母。
五、資金——1支筆
在企業管理中一談及資金管理,大多數管理者會自豪地提到“老板一支筆”、“總經理一支筆”、“總會師一支筆”、“最高管理者一支筆”,好象這是當今最好的資金管理辦法一樣,其實不然,所謂的“一支筆”往往是對下屬信不過的一個表現,是企業管理中的一種不信任狀態,是企業為了避免混亂而采用下下之策,企業管理應當有適當的授權,應當從業務性質上、額度上劃分各管理層的資金審批權與審批責任,不應當將一切資金權都收于最高管理者,這樣才能提高管理效率,避免高層管理者天天限于日常瑣事的困擾。
隨時隨地看,還可以轉發到朋友圈哦。
熱點資訊
熱點圖文
九種最重要的領導力
管理者該如何做好授權呢?這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權力和責任的統一。即,在向員工授權時,既定義好相關工作的權限范圍,給予員工足夠...
品牌,你夠個性么?
簡而言之,品牌就是一種聯想。身處大數據時代,我們每天主動或被動得到的訊息并非不足,而是過量。那么,品牌信息或聯想的同質化...
無印良品的美學啟示
在這個無處不品牌的時代,無印良品卻在“淡化品牌”。“簡單”、“純樸”、“禪意美學”。品牌悖論的背后,卻贏得了無數擁躉。好...
解讀紡服業渠道管理的三大矛盾
很久以前各行各業提出“渠道為王”“決勝終端”的口號,這充分體現渠道建設、服務終端的重要性。服裝企業如何做好渠道規劃、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