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境電商外貿新航道 新舊整合成問題
2014-2-14
3.1萬億元人民幣,30%左右增速。這是據商務部不完全統計,2013年中國跨境外貿電商有望突破的數據。相比國內電商如火如荼的“淘金”態勢,跨境外貿電商也正在掀起新一股發展浪潮。
對跨境外貿電商來說,2013年的最后兩個月注定不平常:在聯合國工業發展組織的支持下,首批落戶于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TSE(金磚國家P&C網絡商品公共交易平臺·跨國支撐專投配套工程)由其國際組委會實施推進;由海關總署牽頭建設,同期落戶于上海自貿區的跨境電商平臺“跨境通”開始試運行;在國家發改委、海關總署的支持下,中國(杭州)跨境貿易電子商務產業園啟建……
接受本刊記者采訪的多位專家認為,在中國外貿整體增速出現疲軟的情況下,跨境外貿電商平臺的線上貿易無疑開啟了外貿“新航道”,并將在國家多項政策疊加支持的背景下呈爆發式增長。
跨境新浪潮
各類跨境外貿電商平臺的不斷興起,離不開當前國家對這個行業的一路支持。
自2012年3月起,商務部多次下發相關文件提出要促進跨境外貿電商發展,到了2013年下半年動作尤為頻繁。
在十八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中,明確“將放開商貿物流、電子商務等服務業領域外資準入限制,加快電子商務新議題談判”。隨后不久,商務部發布《關于促進電子商務應用的實施意見》,力推跨境電商創新運用。
事實上,伴隨國家多項利好措施的不斷推出,許多平臺早已蓄勢待發。首批落戶于上海自貿區的TSE和“跨境通”先后宣布實施推進和試運行:前者意欲實現金磚國家之間網絡商品進出口交易的“一條龍”服務之后,再推向全球;后者則利用自貿區引進境外原廠原貨,與國內消費者之間實現對接。
與此同時,跨境電商五個試點城市——上海、重慶、杭州、寧波、鄭州,除鄭州之外,都已開始建設跨境電商平臺。而北京、新疆克拉瑪依市、南通等城市也在探索跨境電商平臺中取得進展。
一方面,類似于TSE、“跨境通”這樣的平臺風生水起;另一方面,存在多年的跨境電商也在積極尋求機遇,阿里巴巴、全麥網等陸續入駐剛剛設于杭州的跨境貿易電子商務產業園。
“現在國家大力推進跨境電商,必然會掀起一股新的浪潮,吸引更多的跨境電商平臺出現。”中國電子商務研究中心網絡貿易部主任張周平對本刊記者說,這些新出現的平臺會對現有平臺造成一些影響。
他進一步解釋說,TSE、“跨境通”這樣的平臺,從進口上看,會對目前國內不規范的海淘代購市場造成很大的沖擊,而從出口上來看,則是和現有的跨境外貿電商平臺共同做大市場。
然而,在TSE聯合實驗室主任王夏敏看來,TSE會給原有的跨境外貿電商帶來新里程碑的作用。
“在跨境網絡商品交易過程中,信息服務太多,交易服務太少,這正是我們做TSE的原因之一。”他說,信息服務涉及商品展示,而交易服務則包括保薦、結算、物流、法律保障、售后服務等,“國內現有的跨境外貿電商平臺都是不完善的,而聯合國工業發展組織主辦的金磚國家工程TSE——做的卻是涉及跨國網絡商品交易的一整套的全系統配套。”
他繼續對記者說,金磚TSE國家工程的另一創新是以“網絡商品交易所”模式——來作為第三方公共交易平臺搭建的基礎,金磚五國消費者既可通過身邊的新網商的交易服務直接購買,不會上網的老年人和用戶也可以通過實體網絡商品交易商,也即“新網商”下單購買,商品則從各國工廠直接發貨。
外貿新動力
毋庸置疑的是,不管新老模式之間如何承接,跨境外貿電商正在成為中國外貿重要的增長點,并將服務于外貿中小企業和個人商戶。
目前,中國境內通過各類平臺開展跨境電商業務的外貿企業已超過20萬家、平臺型企業超過5000家,在新注冊的電子商務經營主體中,中小企業和個人商戶超過九成。
據商務部不完全統計,2013年中國跨境外貿電商交易額有望突破3.1萬億元人民幣,到2016年則將增至6.5萬億元人民幣,年均增速接近30%。
“未來跨境外貿電商占貿易方式的比重會越來越大,中國的跨境外貿電商未來在全球排行靠前非常有希望。”張周平說。
與張周平觀點不謀而合的是,上海交通大學海外教育學院高級顧問——多年研究貿易方式的趙一飛對本刊記者表示,隨著金融、物流和互聯網的發展,基于電商的貿易正呈爆發式增長。
這有兩組數據可佐證他們的觀點。知名市場調研公司尼爾森的一份報告顯示,中國、澳大利亞、巴西、美國、德國和英國之間的跨境互聯網規模在2013年的交易總額為1050億美元,預計到2018年將激增至3070美元,增速為300%,其中以中國的增速為最快。
另據在線支付平臺PayPal發布的全球跨境電商報告顯示,美國市場的跨境消費者仍是中國最主力的購買群體,對中國在線商品需求增長最為迅速的是巴西,平均每年增長45%。該報告還預測2013年到2018年間,美國和巴西消費者跨境網購中國商品的價值總額,將分別由497億元人民幣增至981億元人民幣,18億元人民幣上升至114億元人民幣。
“國家的大力支持,加上電商自身的快速發展,已經到了線上貿易開啟外貿‘新航道’的階段。”張周平說。
但這一階段所帶來的意義遠不止于此。
“TSE最終實施的是國家功能配套,實際上等同于新開了一條交易額很大的進出口通道,預計每天的交易額能達到8000億元人民幣的規模。”王夏敏說,金磚國家P&C網絡商品公共交易平臺和它的18個專項配套體系,可以逐步建成國家對網絡商品交易市場的進出口管理、稅收、監管監控等平臺,推動跨境外貿網絡商品交易市場規范化。
同樣,各地已經開園和正在興建的跨境外貿電商產業園也都公開表達了搭建平臺的意愿。
聯合國工業發展組織專家、南開大學經濟研究所副所長李榮林在接受本刊記者采訪時表示,TTP(跨太平洋伙伴關系協議)和TTIP(跨大西洋貿易和投資協議)都沒有中國,中國遭到了以歐美國家為主的圍堵,“TSE一旦成功構建,就會形成新的國際網絡貿易規則,這可能會改變國際經濟秩序,未來其他國家想邁進,就像當初中國申請加入WTO一樣。”
國際新秩序?
如此看來,中國跨境外貿電商的持續發展,或許將帶來深刻的改變。
不過,也正如接受本刊記者采訪的多位專家所擔心的那樣,新出現的跨境外貿電商平臺與原有的跨境外貿電商之間如何整合,從而共同做大市場,卻是當前亟須思考的問題。
“不管是TSE也好,還是“跨境通”也好,抑或是其他新平臺和早先存在的平臺也好,它們之間必然存在競爭關系。”張周平表示,關鍵要思考怎樣共同做大市場,新平臺如何占領市場。
目前,經過多年發展,以蘭亭集勢、DX(DealExtreme.com)、米蘭網為代表的B2C平臺,以及以阿里巴巴、敦煌網、環球資源為代表的B2B平臺,各自在多個國家已形成一定的市場覆蓋面和份額。
“像TSE、‘跨境通’和跨境外貿電商產業園,如何對接現有平臺?”知名電商觀察家魯振望在接受本刊記者采訪時反問,他說,盡管國家有很多支持政策,但具體實施還是各地和平臺去摸索,整個產業鏈能否打通,物流、支付能否完善,這才是核心。在關稅、通關等方面,也應有優惠,激勵新舊平臺對接。
的確,中國跨境外貿電商早在1997年就以B2B模式出現,但因欠缺政策支持,這些平臺一直在通關、結匯、退稅、物流等方面處于灰色地帶。僅以物流為例,當前國內缺乏適合小額外貿出口的便捷、安全且成本低廉的運輸渠道,為了節約成本,外貿B2C企業多以國際小包、禮品的形式郵寄,未經正規過關手續,也無法正常報稅、退稅、收匯和結匯。
盡管新出現的各類平臺和跨境電商產業園都在上述方面進行探索,譬如關稅在消費者購買時就已支付,變海關的“集中申報”為“分送集報”,但離一路暢通的目標依然任重道遠,而集跨國網絡商品交易全系統服務于一身的平臺能否最終形成,也是未知數。
此外,如果中國跨境外貿電商要想改變國際經濟秩序,其所面對的問題也不容小覷。
“說倒底還是結算機制。”趙一飛說,只有當國外采購貨款用人民幣結算,跨境外貿電商才能真正發展起來。
張周平還認為,跨境外貿電商交易的商品從低端廉價走向高端品質,從面向低端用戶為主,擴展到中高端的用戶群體,也是未來跨境外貿電商必要的轉型之路。
對跨境外貿電商來說,2013年的最后兩個月注定不平常:在聯合國工業發展組織的支持下,首批落戶于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TSE(金磚國家P&C網絡商品公共交易平臺·跨國支撐專投配套工程)由其國際組委會實施推進;由海關總署牽頭建設,同期落戶于上海自貿區的跨境電商平臺“跨境通”開始試運行;在國家發改委、海關總署的支持下,中國(杭州)跨境貿易電子商務產業園啟建……
接受本刊記者采訪的多位專家認為,在中國外貿整體增速出現疲軟的情況下,跨境外貿電商平臺的線上貿易無疑開啟了外貿“新航道”,并將在國家多項政策疊加支持的背景下呈爆發式增長。
跨境新浪潮
各類跨境外貿電商平臺的不斷興起,離不開當前國家對這個行業的一路支持。
自2012年3月起,商務部多次下發相關文件提出要促進跨境外貿電商發展,到了2013年下半年動作尤為頻繁。
在十八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中,明確“將放開商貿物流、電子商務等服務業領域外資準入限制,加快電子商務新議題談判”。隨后不久,商務部發布《關于促進電子商務應用的實施意見》,力推跨境電商創新運用。
事實上,伴隨國家多項利好措施的不斷推出,許多平臺早已蓄勢待發。首批落戶于上海自貿區的TSE和“跨境通”先后宣布實施推進和試運行:前者意欲實現金磚國家之間網絡商品進出口交易的“一條龍”服務之后,再推向全球;后者則利用自貿區引進境外原廠原貨,與國內消費者之間實現對接。
與此同時,跨境電商五個試點城市——上海、重慶、杭州、寧波、鄭州,除鄭州之外,都已開始建設跨境電商平臺。而北京、新疆克拉瑪依市、南通等城市也在探索跨境電商平臺中取得進展。
一方面,類似于TSE、“跨境通”這樣的平臺風生水起;另一方面,存在多年的跨境電商也在積極尋求機遇,阿里巴巴、全麥網等陸續入駐剛剛設于杭州的跨境貿易電子商務產業園。
“現在國家大力推進跨境電商,必然會掀起一股新的浪潮,吸引更多的跨境電商平臺出現。”中國電子商務研究中心網絡貿易部主任張周平對本刊記者說,這些新出現的平臺會對現有平臺造成一些影響。
他進一步解釋說,TSE、“跨境通”這樣的平臺,從進口上看,會對目前國內不規范的海淘代購市場造成很大的沖擊,而從出口上來看,則是和現有的跨境外貿電商平臺共同做大市場。
然而,在TSE聯合實驗室主任王夏敏看來,TSE會給原有的跨境外貿電商帶來新里程碑的作用。
“在跨境網絡商品交易過程中,信息服務太多,交易服務太少,這正是我們做TSE的原因之一。”他說,信息服務涉及商品展示,而交易服務則包括保薦、結算、物流、法律保障、售后服務等,“國內現有的跨境外貿電商平臺都是不完善的,而聯合國工業發展組織主辦的金磚國家工程TSE——做的卻是涉及跨國網絡商品交易的一整套的全系統配套。”
他繼續對記者說,金磚TSE國家工程的另一創新是以“網絡商品交易所”模式——來作為第三方公共交易平臺搭建的基礎,金磚五國消費者既可通過身邊的新網商的交易服務直接購買,不會上網的老年人和用戶也可以通過實體網絡商品交易商,也即“新網商”下單購買,商品則從各國工廠直接發貨。
外貿新動力
毋庸置疑的是,不管新老模式之間如何承接,跨境外貿電商正在成為中國外貿重要的增長點,并將服務于外貿中小企業和個人商戶。
目前,中國境內通過各類平臺開展跨境電商業務的外貿企業已超過20萬家、平臺型企業超過5000家,在新注冊的電子商務經營主體中,中小企業和個人商戶超過九成。
據商務部不完全統計,2013年中國跨境外貿電商交易額有望突破3.1萬億元人民幣,到2016年則將增至6.5萬億元人民幣,年均增速接近30%。
“未來跨境外貿電商占貿易方式的比重會越來越大,中國的跨境外貿電商未來在全球排行靠前非常有希望。”張周平說。
與張周平觀點不謀而合的是,上海交通大學海外教育學院高級顧問——多年研究貿易方式的趙一飛對本刊記者表示,隨著金融、物流和互聯網的發展,基于電商的貿易正呈爆發式增長。
這有兩組數據可佐證他們的觀點。知名市場調研公司尼爾森的一份報告顯示,中國、澳大利亞、巴西、美國、德國和英國之間的跨境互聯網規模在2013年的交易總額為1050億美元,預計到2018年將激增至3070美元,增速為300%,其中以中國的增速為最快。
另據在線支付平臺PayPal發布的全球跨境電商報告顯示,美國市場的跨境消費者仍是中國最主力的購買群體,對中國在線商品需求增長最為迅速的是巴西,平均每年增長45%。該報告還預測2013年到2018年間,美國和巴西消費者跨境網購中國商品的價值總額,將分別由497億元人民幣增至981億元人民幣,18億元人民幣上升至114億元人民幣。
“國家的大力支持,加上電商自身的快速發展,已經到了線上貿易開啟外貿‘新航道’的階段。”張周平說。
但這一階段所帶來的意義遠不止于此。
“TSE最終實施的是國家功能配套,實際上等同于新開了一條交易額很大的進出口通道,預計每天的交易額能達到8000億元人民幣的規模。”王夏敏說,金磚國家P&C網絡商品公共交易平臺和它的18個專項配套體系,可以逐步建成國家對網絡商品交易市場的進出口管理、稅收、監管監控等平臺,推動跨境外貿網絡商品交易市場規范化。
同樣,各地已經開園和正在興建的跨境外貿電商產業園也都公開表達了搭建平臺的意愿。
聯合國工業發展組織專家、南開大學經濟研究所副所長李榮林在接受本刊記者采訪時表示,TTP(跨太平洋伙伴關系協議)和TTIP(跨大西洋貿易和投資協議)都沒有中國,中國遭到了以歐美國家為主的圍堵,“TSE一旦成功構建,就會形成新的國際網絡貿易規則,這可能會改變國際經濟秩序,未來其他國家想邁進,就像當初中國申請加入WTO一樣。”
國際新秩序?
如此看來,中國跨境外貿電商的持續發展,或許將帶來深刻的改變。
不過,也正如接受本刊記者采訪的多位專家所擔心的那樣,新出現的跨境外貿電商平臺與原有的跨境外貿電商之間如何整合,從而共同做大市場,卻是當前亟須思考的問題。
“不管是TSE也好,還是“跨境通”也好,抑或是其他新平臺和早先存在的平臺也好,它們之間必然存在競爭關系。”張周平表示,關鍵要思考怎樣共同做大市場,新平臺如何占領市場。
目前,經過多年發展,以蘭亭集勢、DX(DealExtreme.com)、米蘭網為代表的B2C平臺,以及以阿里巴巴、敦煌網、環球資源為代表的B2B平臺,各自在多個國家已形成一定的市場覆蓋面和份額。
“像TSE、‘跨境通’和跨境外貿電商產業園,如何對接現有平臺?”知名電商觀察家魯振望在接受本刊記者采訪時反問,他說,盡管國家有很多支持政策,但具體實施還是各地和平臺去摸索,整個產業鏈能否打通,物流、支付能否完善,這才是核心。在關稅、通關等方面,也應有優惠,激勵新舊平臺對接。
的確,中國跨境外貿電商早在1997年就以B2B模式出現,但因欠缺政策支持,這些平臺一直在通關、結匯、退稅、物流等方面處于灰色地帶。僅以物流為例,當前國內缺乏適合小額外貿出口的便捷、安全且成本低廉的運輸渠道,為了節約成本,外貿B2C企業多以國際小包、禮品的形式郵寄,未經正規過關手續,也無法正常報稅、退稅、收匯和結匯。
盡管新出現的各類平臺和跨境電商產業園都在上述方面進行探索,譬如關稅在消費者購買時就已支付,變海關的“集中申報”為“分送集報”,但離一路暢通的目標依然任重道遠,而集跨國網絡商品交易全系統服務于一身的平臺能否最終形成,也是未知數。
此外,如果中國跨境外貿電商要想改變國際經濟秩序,其所面對的問題也不容小覷。
“說倒底還是結算機制。”趙一飛說,只有當國外采購貨款用人民幣結算,跨境外貿電商才能真正發展起來。
張周平還認為,跨境外貿電商交易的商品從低端廉價走向高端品質,從面向低端用戶為主,擴展到中高端的用戶群體,也是未來跨境外貿電商必要的轉型之路。
回復 266705 到 家紡網 微信
隨時隨地看,還可以轉發到朋友圈哦。
隨時隨地看,還可以轉發到朋友圈哦。
熱點資訊
熱點圖文
天貓"雙十一"家紡/服裝/家具等熱銷排名
11月12日凌晨,天貓2014年"雙十一"大促終于落下帷幕。今年"雙十一"支付寶的總成交金額達到571億元,無線端成交占...
“騰百萬”做電商:“玩淘寶”還是“烏托邦”
2014年8月29日,萬達、百度、騰訊在深圳宣布共同出資在香港注冊成立萬達電子商務公司,進軍電商市場。騰訊有人,百度把這...
亞馬遜入華十年:沉睡巨人的崛起
十年之前,亞馬遜以一個“賣書的”逐漸走進人們的視線,并迅速擴張互聯網電子商務的核心業務。從最長的河流到最短的域名,現如今...
世界杯營銷 電商能做什么?
6月注定是屬于世界杯的。即使是時差大大不利于中國上班一族,世界杯話題仍然成為圈里群里的必備問候語。職場上最接地氣的段子應...
家紡要上線渠道管控是關鍵
家紡要上線,問題的根源在于,電子商務已經走過了野蠻生長的階段,現在它必須被納入到正規的渠道管理體系里面去。這是接下來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