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說“十二五”小康 海門實現精彩跨越
2016-1-20
2015年完成地區生產總值920億元,財政總收入180億元,一般公共預算收入78.4億元,5年分別增長了0.8倍、1.6倍、1.5倍;
名列“第十五屆全國縣域經濟和縣域基本競爭力百強縣”第22位,“2015年全國科學發展百強縣市”第23位,5年分別前移9位和28位,均位居全省第8位;
有33個指標達到或超過省定升級版小康目標值,綜合得分超過96分,提升了13.2分,民意測評滿意率達87%,指標的實現程度和綜合得分繼續走在蘇中蘇北縣市前列;
……
盤點“十二五”,長江以北第一個實現小康達標的海門市,緊扣“率先實現小康升級、率先融入蘇南發展”總目標,穩中優進、改革創新,全力突破發展瓶頸,創造了海門發展的又一個黃金期,實現了精彩跨越。
“510升級工程”:
走出轉型新路徑
大力實施以“10個產業園區、10條主導產業鏈、10個省級以上服務業集聚區、10個省級以上科技創新平臺、10家上市企業”為主要內容的“510轉型升級工程”,推動經濟增長方式轉變。全市初步形成了以海洋工程裝備、生物醫藥、新材料、信息裝備等新興產業為主導,現代家紡、輕工建材、現代建筑等產業為支撐,現代物流、服務外包等為配套的現代產業體系。
2012年12月,總投資100億元的香港招商局江蘇海工項目成功落地,標志著海門的重特大項目實現歷史性突破。5年來,全市共實施超億元項目260個,累計完成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規模以上工業投資分別是“十一五”的2倍和1.9倍。實施的超千萬元工業項目中,66.2%的項目集中在節能環保、生物醫藥(精細化工)、機械重工、電子信息、高端紡織等產業領域。2015年,全市高新技術產業產值、新興產業產值占比預計分別達47%和32.5%,5年分別提高了11個和8.8個百分點。
“十二五”期間,有11家企業實現成功上市,形成了主板、創業板、“新三板”及區域性股權交易市場“多板齊上、多點開花”的良好上市格局。工業經濟名列工信部“中國工業百強縣(市)”第32位、全省第8位。
服務業成經濟發展強引擎。2015年,服務業投資、稅收分別完成225億元、54億元,5年分別增長了3.19倍、2.75倍,中國質造疊石橋家紡產業帶專區、國際速賣通疊石橋家紡產業帶專區、南通三建“筑集采”等正式上線,海門名列2014年中國“電商百佳縣”第13位,全省第3位。形成了疊石橋國際家紡城1家省級服務業集聚區,張謇文化旅游景區、蠣蚜山國家海洋公園等5家南通市級集聚區以及沿江沿海物流園、謇公湖科教城、余東古鎮等20家市級重點培育類集聚區。
“一中心五片區”:
激活區鎮新活力
2012年12月,海門市委、市政府審時度勢,按照集聚集約集群的發展導向,大手筆實施了新一輪行政區劃調整,將20個鎮鄉優化為6區6鎮鄉,統籌規劃了“一中心五片區”的產業布局,實現了傳統的區域經濟向片區經濟的轉型。六大開發園區的主要經濟指標貢獻率超過80%,6個鎮的經濟發展增速高于園區10多個百分點。
統籌協調,園區鄉鎮發展活力加速釋放。海門經濟技術開發區晉升為國家級,成功建成3個省級特色產業園;海門工業園區綜合實力名列全省省級開發區第49位,5年前移了46位,疊石橋市場采購貿易方式成功獲評,疊石橋國際家紡城被評為“中國優秀示范市場”;海門港新區一類開放口岸成功獲批,5萬噸級碼頭建成使用,南通沿海首條集裝箱航線開通,疏港河工程加速實施;臨江新區生物醫藥科創園躋身“中國生物醫藥最具特色園區”前20強,獲批“江蘇省創業孵化示范基地”;海門高新區智慧型經濟快速發展;三廠工業園區田園型東城加快構建。同時,文化常樂、科技正余、五彩悅來、臺韻四甲、古鎮余東、花香海永建設也取得明顯成效。
2014年6月,海門城市新一輪發展總體規劃獲批,規劃海門市域總面積1148.77平方公里,到2030年,規劃中心城區城市人口為68萬人,標志著海門正由小城市向中等城市邁進!笆濉逼陂g,海門“一主三副六星”新型城鎮化格局基本成型,城區長江路、富江路北延等“八橫八縱”路網暢通便捷,建成區面積由38.9平方公里拓展到54.5平方公里,城鎮化率達56.6%,五年提升了6.3個百分點。躋身“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中國宜居宜業典范市”、全國首批“中德低碳生態試點示范市”、全國首屆“國土資源節約集約模范縣(市)”。
“54.5億民生支出”:
提升百姓幸福感
2015年,海門財政投入民生支出54.5億元,占比69.6%,5年提升了14.4個百分點;城鄉居民人均收入分別達3.7萬元和1.9萬元,分別是“十一五”期末的1.6倍和1.68倍。
市委市政府1號文件連續3年聚焦民生實事,涉及扶貧幫困、就業服務、社會保障、富村強基、學校建設、文化體育、醫療衛生、敬老養老、暢行安居、生態環保等方面建設,讓發展成果更多更廣地惠及百姓。
“十二五”期間,海門累計城鎮新增就業4.8萬人,新增農村勞動力轉移2萬人,城鎮登記失業率2.79%,建成“省級創業型示范城市”。教育改革成效明顯,建成“全國義務教育發展基本均衡市”,“校園足球國際邀請賽”、“環太湖國際公路自行車賽”等重大賽事成功舉辦,成為首批省級“校園足球試點縣市”。醫療衛生體制改革順利實施,建成“江蘇省農民健康工程先進縣市”、“全省實施基本藥物制度工作先進集體”,“全國基層中醫藥工作先進單位”。
社會保障提增了百姓幸福感。新農合、新農保、城鎮五大保險參保率均超過98%,被征地農民“即征即!狈e極推進,率先開啟城鄉醫保市級統籌,建成醫養結合的市標準化養老服務中心,居家養老服務站實現全覆蓋。5年累計建設安置房235.8萬平方米,改造棚戶區83萬平方米,改造農村危房2000多戶;新建經濟適用房、廉租房、公租房3883套,超額完成省定目標任務。城鄉低保標準分別達580元、505元,率先實現省“十三五”收入脫貧標準。成立全國首家縣級“美德基金會”,名列“全國公益慈善百強城市”第34位,江蘇第7位,“江蘇省文明城市”實現“六連冠”。市鎮村三級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不斷完善,建成“全國文化先進市”、“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
名列“第十五屆全國縣域經濟和縣域基本競爭力百強縣”第22位,“2015年全國科學發展百強縣市”第23位,5年分別前移9位和28位,均位居全省第8位;
有33個指標達到或超過省定升級版小康目標值,綜合得分超過96分,提升了13.2分,民意測評滿意率達87%,指標的實現程度和綜合得分繼續走在蘇中蘇北縣市前列;
……
盤點“十二五”,長江以北第一個實現小康達標的海門市,緊扣“率先實現小康升級、率先融入蘇南發展”總目標,穩中優進、改革創新,全力突破發展瓶頸,創造了海門發展的又一個黃金期,實現了精彩跨越。
“510升級工程”:
走出轉型新路徑
大力實施以“10個產業園區、10條主導產業鏈、10個省級以上服務業集聚區、10個省級以上科技創新平臺、10家上市企業”為主要內容的“510轉型升級工程”,推動經濟增長方式轉變。全市初步形成了以海洋工程裝備、生物醫藥、新材料、信息裝備等新興產業為主導,現代家紡、輕工建材、現代建筑等產業為支撐,現代物流、服務外包等為配套的現代產業體系。
2012年12月,總投資100億元的香港招商局江蘇海工項目成功落地,標志著海門的重特大項目實現歷史性突破。5年來,全市共實施超億元項目260個,累計完成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規模以上工業投資分別是“十一五”的2倍和1.9倍。實施的超千萬元工業項目中,66.2%的項目集中在節能環保、生物醫藥(精細化工)、機械重工、電子信息、高端紡織等產業領域。2015年,全市高新技術產業產值、新興產業產值占比預計分別達47%和32.5%,5年分別提高了11個和8.8個百分點。
“十二五”期間,有11家企業實現成功上市,形成了主板、創業板、“新三板”及區域性股權交易市場“多板齊上、多點開花”的良好上市格局。工業經濟名列工信部“中國工業百強縣(市)”第32位、全省第8位。
服務業成經濟發展強引擎。2015年,服務業投資、稅收分別完成225億元、54億元,5年分別增長了3.19倍、2.75倍,中國質造疊石橋家紡產業帶專區、國際速賣通疊石橋家紡產業帶專區、南通三建“筑集采”等正式上線,海門名列2014年中國“電商百佳縣”第13位,全省第3位。形成了疊石橋國際家紡城1家省級服務業集聚區,張謇文化旅游景區、蠣蚜山國家海洋公園等5家南通市級集聚區以及沿江沿海物流園、謇公湖科教城、余東古鎮等20家市級重點培育類集聚區。
“一中心五片區”:
激活區鎮新活力
2012年12月,海門市委、市政府審時度勢,按照集聚集約集群的發展導向,大手筆實施了新一輪行政區劃調整,將20個鎮鄉優化為6區6鎮鄉,統籌規劃了“一中心五片區”的產業布局,實現了傳統的區域經濟向片區經濟的轉型。六大開發園區的主要經濟指標貢獻率超過80%,6個鎮的經濟發展增速高于園區10多個百分點。
統籌協調,園區鄉鎮發展活力加速釋放。海門經濟技術開發區晉升為國家級,成功建成3個省級特色產業園;海門工業園區綜合實力名列全省省級開發區第49位,5年前移了46位,疊石橋市場采購貿易方式成功獲評,疊石橋國際家紡城被評為“中國優秀示范市場”;海門港新區一類開放口岸成功獲批,5萬噸級碼頭建成使用,南通沿海首條集裝箱航線開通,疏港河工程加速實施;臨江新區生物醫藥科創園躋身“中國生物醫藥最具特色園區”前20強,獲批“江蘇省創業孵化示范基地”;海門高新區智慧型經濟快速發展;三廠工業園區田園型東城加快構建。同時,文化常樂、科技正余、五彩悅來、臺韻四甲、古鎮余東、花香海永建設也取得明顯成效。
2014年6月,海門城市新一輪發展總體規劃獲批,規劃海門市域總面積1148.77平方公里,到2030年,規劃中心城區城市人口為68萬人,標志著海門正由小城市向中等城市邁進!笆濉逼陂g,海門“一主三副六星”新型城鎮化格局基本成型,城區長江路、富江路北延等“八橫八縱”路網暢通便捷,建成區面積由38.9平方公里拓展到54.5平方公里,城鎮化率達56.6%,五年提升了6.3個百分點。躋身“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中國宜居宜業典范市”、全國首批“中德低碳生態試點示范市”、全國首屆“國土資源節約集約模范縣(市)”。
“54.5億民生支出”:
提升百姓幸福感
2015年,海門財政投入民生支出54.5億元,占比69.6%,5年提升了14.4個百分點;城鄉居民人均收入分別達3.7萬元和1.9萬元,分別是“十一五”期末的1.6倍和1.68倍。
市委市政府1號文件連續3年聚焦民生實事,涉及扶貧幫困、就業服務、社會保障、富村強基、學校建設、文化體育、醫療衛生、敬老養老、暢行安居、生態環保等方面建設,讓發展成果更多更廣地惠及百姓。
“十二五”期間,海門累計城鎮新增就業4.8萬人,新增農村勞動力轉移2萬人,城鎮登記失業率2.79%,建成“省級創業型示范城市”。教育改革成效明顯,建成“全國義務教育發展基本均衡市”,“校園足球國際邀請賽”、“環太湖國際公路自行車賽”等重大賽事成功舉辦,成為首批省級“校園足球試點縣市”。醫療衛生體制改革順利實施,建成“江蘇省農民健康工程先進縣市”、“全省實施基本藥物制度工作先進集體”,“全國基層中醫藥工作先進單位”。
社會保障提增了百姓幸福感。新農合、新農保、城鎮五大保險參保率均超過98%,被征地農民“即征即!狈e極推進,率先開啟城鄉醫保市級統籌,建成醫養結合的市標準化養老服務中心,居家養老服務站實現全覆蓋。5年累計建設安置房235.8萬平方米,改造棚戶區83萬平方米,改造農村危房2000多戶;新建經濟適用房、廉租房、公租房3883套,超額完成省定目標任務。城鄉低保標準分別達580元、505元,率先實現省“十三五”收入脫貧標準。成立全國首家縣級“美德基金會”,名列“全國公益慈善百強城市”第34位,江蘇第7位,“江蘇省文明城市”實現“六連冠”。市鎮村三級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不斷完善,建成“全國文化先進市”、“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
回復 273653 到 家紡網 微信
隨時隨地看,還可以轉發到朋友圈哦。
隨時隨地看,還可以轉發到朋友圈哦。
熱點資訊
熱點圖文
蓄勢待發!2022寧波國際紡織服裝供應鏈博覽會開展在即!
盛夏伊始萬物并秀。2022寧波國際紡織服裝供應鏈博覽會將于7月1-3日在寧波國際會展中心盛大開展為華東地區紡織服裝供應鏈...
文化自信激揚時尚創意,產業互聯聚合集群之力 高陽毛巾榮獲十大時尚引領榜樣殊榮
日前由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指導、《紡織服裝周刊》雜志社主辦的中國紡織服裝年度精銳榜發布儀式暨2021行業精英論壇上,河北瑞...
守望相助盡責任,intertextile家紡展攜手企業逆向前行
近期,家紡企業陸續復工復產,中國國際家紡展組委會一直在密切關注企業的復工情況,并與中國家紡協會一起,對企業展開問卷調查活...
一元開店,店聯盟全新上線
還在店里坐等顧客上門?還在發愁庫存壓力?沒有優質一手貨源?有了店聯盟,以上問題統統幫您解決!店聯盟是什么?店聯盟擁有多種...
家紡市場成交穩中攀升
近期,中國輕紡城傳統市場家紡市場成交局部活躍,滌綸長絲類裝飾面料掛樣品種增加,現貨上市場量局部性有所增加,但部分中小經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