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小姐的家居店為何火暴(二)
圖解:采訪:自己搬家,覺得要找到一個合適的完整的餐具,還有一些靠墊,踏墊,還有就是覺得好象這個商品不是很齊全,那覺得看中意嗎?有的在百貨公司,覺得這個價格很不合理,很貴。所以想,如果說我有這么不方便,相信很多人也感覺跟我有一樣的不方便。
原來,二十世紀90年代中期,大陸的家居市場才剛剛起步,能夠買到的商品要么是進口貨,價格昂貴,要么是做工粗糙,缺乏美感的過時產品。幾乎買不到有創意、有個性、精致實用,價格又不太貴的產品。這一發現讓潘淑真突發奇想,為什么不抓住這片市場空白,試著做做家居用品的生意呢?于是,開個家居小店的想法在她的腦中出現。但是丈夫會是什么意見呢?
我太太是一般的女人的話,我可能有贊成和不贊成的選擇,我太太是非常能干的職業女性,這個時候,我只有一個選擇就是贊成,第二個呢我要幫她考慮的就是資金的問題,因為我操作百貨,所以我完全了解,如果做百貨公司做一個柜臺,大概要多大的投資,我幫他盤算下來的話,這個資金還是可以承受的,如果有損失還是可以承受,潘淑真的丈夫說。丈夫的支持令潘淑真信心大增,經過一番盤算,夫妻二人拿出50萬元人民幣,用來租房和進貨,并且給小店起了個好聽的名字,叫“多樣屋”。
所以取一個名字叫“多樣屋”,就是覺得,比較溫馨,然后賣自己的收藏品一樣,這樣的心理,只要我自己喜歡的,我自己用的到,我相信很多人跟我也是會有一樣的想法,就這樣小店開起來了。
開個小店,看起來簡單,但真正操作起來時,卻困難重重。潘淑真碰到的第一個困難就是進貨關。按照她的經營理念,自己的小店要想超越其他的家居店,除了種類齊全之外,小店出售的每一款商品還要別致、新穎,做工精細。可是,到哪里才能買到這些符合要求的產品呢?祖國大陸地域廣闊,當時的潘淑真,除了上海之外,對大陸的其他城市簡直就是一無所知,為了找到好的產品,潘淑真用盡了一切方法,只要打聽到生產廠家,無論多遠,潘淑真都會親自去采購。
有時候想想看,為了買一個玻璃,跑到山西那么遠的地方,坐了好幾十個鐘頭的車子,火車到了又要轉巴士,又進山里面去。
雖然很辛苦,但當潘淑真第一眼看到那些做工精細,晶瑩剔透的產品時,旅途中的疲勞,頓時一掃而空。如果她的小店能賣這樣的產品,相信顧客一定會喜歡。可是,當潘淑真拿出兩萬元人民幣現金,找到廠里的負責人要求訂貨時。出人意料的事情發生了,工廠負責銷售的人員竟然拒絕賣貨給潘淑真。為什么拿著現金卻買不到產品呢?
要賣給內銷,內銷免談,我們不做內陸我們不做大陸的生意,我說為什么不做呢,他說你賣不起,你賣不起那么好的一個價錢,因為國內現在的消費水平還不到,外貿企業只做外銷本無可厚非,但畢竟潘淑真是帶著現金來買貨的。拿著錢卻買不到貨,這讓潘淑真難以理解。她隱隱感到,對方不賣貨給自己,絕不僅僅是因為擔心她買下的貨賣不出去。這里邊必定另有隱情。
您可能還關注
- 行業新聞
- 加盟指導
- 經商寶典
- 消費資訊
隨時隨地看,還可以轉發到朋友圈哦。
相關新聞

掃一掃關注微信
品牌投資關注榜
- 10萬以下
- 10-20萬
- 20-40萬
- 40萬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