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燕麗:毛紡行業的去“粗”良機
繼鋼鐵和汽車兩個行業振興規劃通過國務院審議之后,政策的春風再度吹向了紡織業。國務院常務會議審議并原則通過的紡織工業調整振興規劃,將對基本面較好但暫時出現經營和財務困難的企業給予信貸支持,并明確提出推動和引導紡織服裝加工企業向中西部轉移等。該振興規劃對毛紡行業影響幾何?本報記者就此專訪了中國毛紡織行業協會理事長彭燕麗。
記者:紡織行業振興規劃出臺后,在您看來,提振毛紡織行業的關鍵點在什么地方?
彭燕麗:對于毛紡織行業來說,現在的重點是要擴大國內市場需求,提振企業信心。因為毛紡織行業長期供大于求,僅靠增加國外客戶的訂單很難抵消外部市場萎縮帶來的壓力,所以毛紡企業的市場開拓要逐步向國內市場轉移。
從目前國內消費基本層面看,城鎮居民消費水平相對較高,農村居民消費處于非常低的水平,紡織服裝內銷最大的潛力市場還是在農村。原因在于兩個方面,一方面農村自身消費水平現在停留在比較低的層次,具有很大的提升空間;另一方面,我國農村有七八億人口,市場潛力非常大。如果把用于補貼出口退稅的幾十個億拿來補貼給紡織品,像家電下鄉那樣,那它的效果可能會更直接,更明顯。
現在刺激內需具有更大的自主性和可能性,可以發展家紡產品,滿足對毛紡產品多樣化的需求,擴大農村紡織品需求等。還可以把擴大內需和產業結構調整結合起來,把短期效益和長期發展結合起來。雖然危機給行業發展帶來困難,但危機也是我們調整的一個契機。
記者:毛紡業是勞動密集型產業,這次產業振興規劃的實施,能否提高行業的就業水平?
彭燕麗:振興規劃明確提出,引導紡織服裝加工企業向中西部轉移,這表明了國家在促進紡織行業向西部發展過程中,第一個重點就是吸納當地的勞動力,為當地勞動力創造就業機會。第二個重點是提高牧民的收入水平。國產羊毛大部分來自西部牧區,與牧民收入有很大關系。基于這兩點,產業向中西部轉移不僅可以擴大西部地區的產業規模,還能有效提高農牧民的收入水平。
另外,從目前產業布局來看,我國毛紡織與服裝工業的生產能力主要集中在長三角和珠三角,這兩個地區的生產能力、銷售收入、出口額在全國占很高的比例。從發展區域優勢和產業集群,提高紡織業集約化水平看,這種生產集中化格局有利于提高經濟效益。但由于長三角和珠三角核心地區空間的局限性,已經出現企業分布過密的問題,所以必須加快調整步伐,促進紡織工業向中西部轉移。
您可能還關注
- 行業新聞
- 加盟指導
- 經商寶典
- 消費資訊
隨時隨地看,還可以轉發到朋友圈哦。
相關新聞

掃一掃關注微信
品牌投資關注榜
- 10萬以下
- 10-20萬
- 20-40萬
- 40萬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