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東輝暢談如何邁向“微笑曲線”兩端?
改革開放30年來,作為我國傳統支柱產業的紡織工業在加工制造能力、產品開發、產品質量、新技術新工藝、現代信息技術應用上都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形成了產業鏈完整、門類和品種齊全,大紡織的格局,具有明顯國際競爭優勢的工業體系,成為我國國民經濟傳統支柱產業和重要的民生產業,是繁榮市場,擴大出口以及吸納就業,增加農民收入,促進城鎮化發展重要產業,為共和國的輝煌成就做出了歷史性的貢獻。
中國紡織工業協會副會長楊東輝在回顧紡織工業發展60周年歷程的時候曾表示,再過十年,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度過70周年大慶的時候,即2020年,我國將躋身世界紡織強國的行列,這是我們的既定目標和歷史責任。為實現這一宏偉目標,我們還需要付出更加艱辛的努力,在新一輪的的國際競爭中取得發展的主動權。而獲取這一主動權的手段就是不斷提升行業的科技貢獻率和“品牌貢獻率。
在經濟全球化的趨勢中,國際競爭越來越表現為綜合實力的競爭,即不僅表現為“硬實力”的競爭,更表現為“軟實力”的競爭。“軟實力”在市場競爭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凸顯,特別是經過改革開放三十年的發展,我國的經濟地位不斷提高,而在經濟起步時期的傳統的經濟比較優勢逐步喪失。目前,我國的勞動成本是印度的1.81倍,印度尼西亞的1.86倍,巴基斯坦的2.75倍,越南的2.7倍,孟加拉的4.97倍。紡織原料棉花是高于國際市場每頓2000元左右。
楊東輝說,在新形勢下,提高我國紡織行業的競爭力,就是要走出國際產業鏈的低端,向產業鏈的兩端發展。也就是把“微笑曲線”的兩個嘴角真正翹起來。一端是產品研發、創新;一端是品牌與營銷渠道。翹起這兩端就是靠企業文化的動力。
企業文化在企業內部的文化力體現在聚集力、協同力、創造力,在企業內部形成“不要招呼自要行”的價值取向與系統能力。提高全員的創造力和生產效率。我國的勞動成本是周邊國家的2-4倍,要保持這樣一個競爭力,就要在效率上高于他人4-5倍,甚至更高。但目前我們很多企業缺的就是這種內動力。因此,加強企業文化軟實力建設,提升紡織經濟發展的文化競爭力是增強我國紡織綜合實力的時代要求,也是調整產業結構、轉變經濟增長方式、推動紡織生產力的發展、建設紡織強國的一項戰略任務。
品牌文化就是企業文化的延伸與深化。企業文化需要構筑的是內動力,品牌文化構筑的是市場力,體現在市場的影響力和對消費者的感染力、吸引力。品牌文化是“文化競爭力”的集中反映,是提高產品附加值和品牌貢獻力的核心。優秀的文化理念能夠創造出更具人性和文化底蘊的產品,使品牌獲得精神與物質的雙重提升,從而更具活力和競爭力。
當前,我國紡織工業正處在企穩回升的關鍵時期,受國際金融危機影響,經濟回升不穩定、不平衡、不鞏固的因素還很多,面臨的形勢依然十分嚴峻。所以,加強對產業文化,加強對品牌文化的研究和宣傳,對于我們認清形勢、振奮精神、堅定信心、共克時艱,進一步落實紡織工業調整和振興規劃,把保增長和調結構、產品開發創新緊密結合起來,努力提升紡織行業科技貢獻率和品牌貢獻率,全面提升紡織工業發展的內在動力和活力具有重要意義。
您可能還關注
- 行業新聞
- 加盟指導
- 經商寶典
- 消費資訊
隨時隨地看,還可以轉發到朋友圈哦。
楊東輝相關新聞

掃一掃關注微信
品牌投資關注榜
- 10萬以下
- 10-20萬
- 20-40萬
- 40萬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