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路者創始人王靜:探路女漢子
5年內成功登頂7座8000米以上的高峰的女登山家王靜,王靜眼中的登山既感性又理性,需要綜合經驗,又要懂得放棄,就像創業一樣,登山或探險之于王靜,過程比結果更重要。
以億萬身家,行萬里路,攀千丈峰,涉險重重,生命可以如此不同。
王靜悄悄走進房間的時候,沒有人注意她。直到主持人發現,忙不迭地向大家介紹,人們才略帶驚訝,紛紛起身鼓掌,迎接這位分享登山經歷的演講者。誰能想到,5年內成功登頂7座8000米以上高峰、參與創立一家戶外用品上市公司的“女漢子”,就是眼前這位一襲黑色連衣裙、身材嬌小的女士?要是在20年前,王靜或許自己也想不到,自己可以走這么遠。
去家族化
從一種狀態切換到另外一種狀態,要學會調整。
1993年,當王靜日后的登山隊友王石已著手萬科“去多元化”時,“幺妹兒”王靜剛剛出川,初中畢業后生平第一次坐上火車,離開資陽山村,在廣西北海一家餐廳做起了服務員。
在北海,端盤子的王靜認識了跑印刷業務的盛發強,嫁給了這個下海創業的踏實小伙。一個偶然的機會,在北海舉行的新技術展覽會上,他們看中了一個折疊式旅游小帳篷的項目,花了5000元買下專利,隨后一起去江蘇用一個月學習帳篷制作。1995年,他們注冊了專門從事帳篷設計的公司—員工只有夫妻兩人,這成為本土戶外用品企業“探路者”的前身。
1999年,王靜夫婦移師北京發展,在香山腳下的巨山農場租了兩排破舊低矮的平房。夫妻倆自己平整院子、粉刷房屋、挖沖水廁所、燒暖氣,在院子用磚砌了簡單的乒乓球臺……
王靜告訴《二十一世紀商業評論》(下稱《21CBR》)記者,剛到香山,整個公司加上夫婦倆也只有5個人,人人身兼數職。“我負責生產,先生負責品牌營銷。”王靜手繪了公司的第一個LOGO,親手縫制了第一頂帳篷。從設計到畫版、裁剪到縫紉、印染到組裝、訂單的談判到交貨……整個帳篷的制作流程,王靜親自參與。“當時人手少,接到訂單就要辛苦加班,有時連續一個月每天要加班到很晚,甚至通宵。”2004年,公司在北京宏福創業園修建辦公室和倉庫,走上規模化發展之路。
“夫妻創業的優勢在于,省去了很多"信任成本",不用花時間顧忌合作者,而一心一意考慮做好事業就行。”王靜告訴《21CBR》記者。然而,家族式管理很快遭遇人才短缺的瓶頸。盛發強回憶當時情形:“公司管理開始捉襟見肘,產品設計、品質控制、品牌塑造和市場營銷等各方面挑戰重重。”終于,一天晚飯后,他找王靜談心,希望妻子從副總經理的位置退下來,幫助公司完成“去家族化”的轉型。思量幾天,王靜想通了,在2007年退出了公司的日常經營。
談及當時的心境,王靜的回答是三個字—“很自然”,她頓了頓,補充道:“我清楚,公司已經到了何種狀態,需要進什么樣的人,想得很明白。只是,一個人從一種狀態切換到另外一種狀態,一開始可能有點不適應,在內心要努力調整。”
王石的誤判
隊長,我要跟你去珠峰!
為調整狀態,王靜想出去旅行。2007年春節前夕,王靜偶然聯系了前往非洲乞力馬扎羅的登山隊。“創業這么多年,從來沒有放過超過十天的假,就當是長途旅行去的。”這趟“長途旅行”,成為她用腳步去丈量海拔之路的開始。
第一次攀登高峰,王靜吃盡頭疼、惡心的苦頭,又馬上被登頂的喜悅沖淡。“在隊伍里出人意料地第一個登頂,讓我有了再次嘗試攀登更高山峰的勇氣。”王靜在自傳《靜靜的山》中寫道,她氣喘吁吁地告訴登山隊長:“隊長,我要跟你去珠峰!”
登頂8844米的世界最高海拔,談何容易?2007年7月,王靜第一次嘗試攀登8000米級雪山—世界第六高峰卓奧友的時候,差點出了意外。一進山,她就遭遇嚴重的“高原反應”,一度高燒到39度,血氧含量達到危及生命的42。剛認識的登山隊友王石一點都不看好她能登頂,擔心她會拖累團隊的登頂計劃:“我理所當然地認為,她早已體力透支,無論意志多么堅強,根本不可能繼續攀登。”
您可能還關注
- 行業新聞
- 加盟指導
- 經商寶典
- 消費資訊
隨時隨地看,還可以轉發到朋友圈哦。
相關新聞

掃一掃關注微信
品牌投資關注榜
- 10萬以下
- 10-20萬
- 20-40萬
- 40萬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