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久久久久久久美女_中文字幕 国产精品_亚洲欧美成人一区二区_最新日韩在线观看视频_丰满风流护士长BDA片_免费国产午夜高清在线视频

家紡網
首頁 > 人物 > 人物新聞 > 孫瑞哲:聚科技之光 筑紡織“中國夢”

孫瑞哲:聚科技之光 筑紡織“中國夢”

 2013-11-5
結合獲獎項目和目前行業發展,今天從三個方面和大家溝通。一是“科技創新的支撐引領作用”,二是“人才作為第一資源的基礎作用”,三是“把握大勢塑造新優勢”。
  
  第一、自主創新在紡織工業結構調整與轉型升級中發揮了不可替代的支撐引領作用。
  
  紡織行業轉型升級的成效與質量取決于把先進的科研學術成果轉化為生產力的速度與程度。本世紀以來,特別是“十一五”和“十二五”前半程,全行業圍繞紡織強國建設中心工作,落實《紡織工業科技進步發展綱要》“28+10”和《紡織工業“十二五”科技進步綱要》“50+110”各項任務,加大科技投入強度和創新隊伍建設,行業自主創新能力明顯提高,科技進步明顯,核心競爭力提到明顯提升。行業關鍵共性技術取得一系列突破,大批科技成果進行產業化,產品差異化、產業信息化、企業管理現代化等取得顯著成效,整體工藝技術和裝備水平快速提升。產學研結合,上下游以先進技術為紐帶的產業創新聯盟逐步興起。
  
  近年來建設紡織科技強國的實踐表明,自主創新發揮了不可替代的支撐引領作用,有力地促進了產業轉型升級和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具體表現在如下幾個方面:
  
  1)自主創新能力不斷增強。國家工程研究中心、工程技術中心、重點實驗室等國家級紡織科技創新機構,開展了一系列基礎性和前瞻性研究。新一代紡織設備、化纖產業、產業用紡織品等一批技術創新聯盟逐步建立,初步發揮產學研用聯合創新作用。纖維材料、先進紡紗織造、產業用紡織品、新型染整、節能減排等領域的基礎研究和產業化應用,取得了一批階段性科研成果。“十二五”以來,全行業新增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10家,達到43家,國家創新型企業2家,國家技術創新示范企業3家,7項科技成果獲國家科學技術獎,296項科技成果獲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科學技術獎。制修訂完成并發布實施了360項標準。
  
  技術升級步伐明顯加快。新型紡紗、織造、印染、針織生產技術水平不斷提高,高效、自動化、智能化裝備的應用比例不斷擴大。在線監控、數字化設計、RFID射頻識別等信息化技術,在棉紡、化纖、印染、服裝和家紡等行業廣泛應用。
  
  2)節能減排和資源循環利用水平提高。一批節能降耗減排新技術在全行業獲得廣泛推廣應用,包括無PVA環保漿料,膜技術處理廢舊聚酯瓶片清洗廢水回用技術,粘膠行業廢水廢氣的治理和回收技術,印染行業高效短流程前處理、少水及無水印染加工技術,廢水深度處理及回用、廢水分質分流及處理回用技術,太陽能板集熱系統、空壓機熱能回收技術等。
  
  3)新型纖維材料技術不斷突破。新型紡織纖維材料產業重點推進差別化纖維、高技術纖維、生物質纖維三大類纖維技術和產業化。在線添加技術、連續聚合技術、納米改性技術等關鍵共性技術的應用,提高了化纖常規產品優質化水平。化學纖維差別化率達到53%,化纖原液著色纖維產量占化纖比重達到8.7%。功能性纖維應用比例逐步提高,新溶劑法纖維素纖維、PTT、PLA、PHA等生物質合成纖維已突破關鍵技術。碳纖維(T700、T800、M-40)、芳綸(1313、1414)、聚苯硫醚、超高分子量聚乙烯醇、聚酰亞胺、連續玄武巖等高性能纖維基礎創新能力進一步提升、產業化進程加快,應用領域不斷擴大。仿棉纖維的研發取得了積極進展。
  
  4)高端紡織裝備獲得較大進展。國產紡機裝備與國際先進水平的差距逐步縮小,一些重點產品達到國際先進水平。成功研發了量大面廣的智能化和網絡化的紡紗關鍵設備、具有節能環保新技術的印染設備、環保型差別化纖維及其非織造布成套生產設備等。聚苯硫醚短纖、高模聚乙烯纖維等高性能纖維成套裝備實現產業化運行。全自動集體落紗細紗長機等高性能紡紗和織造設備替代國際先進水平的能力逐步提高。部分專件、器材表面處理和制造技術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紡織之光”科技獎等獲獎項目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出中國紡織科技創新的發展方向。
  
  申報2013年度“紡織之光”科技獎的項目共有198項,經形式審查,今年有193個項目符合評審要求。8月2日至7日,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在山東省泰安市召開了紡織科技獎評審會。根據申報項目的專業分布,從專家庫中遴選54位專家參加評審工作。評審專家依據相關辦法,對項目進行了認真的評審。今年授獎項目130項,其中:一等獎項目14項、二等獎項目42項、三等獎項目74項。
  
  今年獲獎項目有以下幾個特點:
  
  一是,產學研聯合提升企業自主創新能力。
  
  今年獲獎項目中產學研聯合有58項,占獲獎項目總數的43%,特別值得一提的是,產學研結合項目分別占一等獎、二等獎獲獎項目的71.4%和53.5%。
  
  例如,由蘇州大學與江蘇華佳絲綢有限公司等單位共同完成的“高性能真絲新材料及其制品的產業化”項目研究開發了高彈性、高回復性的高性能真絲新材料,解決了真絲面料的易皺難題。將納米技術應用于天然纖維,使真絲制品具有高抗菌性能和長效抗菌性能。該項目成果實現了絲綢面料的高檔化和功能化。
  
  在一等獎獲獎項目中,上海德福倫化纖有限公司、杭州宏華數碼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天華企業發展(蘇州)有限公司等單位與東華大學、浙江大學、西安工程大學等高校、科研院所建立了緊密的產學研合作關系,共建技術創新、研發與產業化的產學研合作平臺,協同創新。產學研合作模式已經成為科技成果開發應用的重要渠道,有效帶動了企業自主創新能力的提升和企業的快速發展。
  
  二是,跨學科、跨領域成果日益增多。
  
  近年來,現代電子技術、信息技術、生物技術以及新材料等高新技術正在滲入紡織服裝領域,紡織行業具有國際先進水平和自主知識產權的跨學科、跨領域優秀科技成果日益增多。獲獎項目中,由寧波慈星股份有限公司完成的“HP全自動電腦橫機關鍵技術研發及產業化”、由浙江大學、杭州宏華數碼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單位完成的“圖像自適應數碼精準印花系統”、陜西長嶺紡織機電科技有限公司完成的“XJ128快速棉纖維性能測試儀”項目涉及技術領域寬,集紡織、機電、計算機及網絡技術等為一體,實現了多學科的交叉和融合,這些新技術的推廣應用,彰顯了創新實力和活力。
  
  三是,高性能纖維材料開發及應用依然是行業關注的重點領域。
  
  在今年14項一等獎獲獎項目中,高性能新纖維新材料開發及應用項目有6項,占42.3%。這些項目圍繞新纖維材料設計與制備技術中涉及的基礎理論和重大關鍵技術進行了研究,掌握了多項核心技術,擁有自主知識產權,整體技術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例如,由長春高琦聚酰亞胺材料有限公司等單位完成的“聚酰亞胺纖維產業化”項目建成了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千噸級聚酰亞胺纖維生產線,總體技術達到國際先進水平。中國石化儀征化纖股份有限公司等單位完成的“高性能聚乙烯纖維干法紡絲工業化成套技術”、吉林碳谷碳纖維公司等單位完成的“年產5000噸PAN基碳纖維原絲關鍵技術”、天津工業大學等單位完成的“熔融紡絲法聚偏氟乙烯中空纖維膜制備關鍵技術及其產業化應用”海斯摩爾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完成的“千噸級純殼聚糖纖維產業化及應用關鍵技術”項目,這些項目產業化技術的突破,打破了國外技術壟斷,為紡織高新材料的發展提供了技術支撐。
  
  四是,節能減排技術持續發展。
  
  節能減排印染新工藝新技術及其加工設備一直成為行業關注的焦點,今年印染領域獲獎項目25項,其中涉及節能減排技術項目11項,占印染獲獎項目的44%。為紡織行業可持續發展水平提升開創了新局面。
  
  例如,由東華大學、華紡股份有限公司等單位完成的“紡織品低溫前處理關鍵技術”,研發了多種低溫前處理工藝技術,節能減排效果顯著,可節水10%,節能35%,減少COD排放10%。
  
  五是,高端紡織裝備進一步發展。
  
  高端紡織設備的研發提高了我國紡機行業的自主創新能力及國內外市場占有率,為我國紡織產業升級提供了高端裝備保障。
  
  例如,由康平納機械有限公司完成的“CM101-350型多功能縮絨柔軟整理機”,該設備集洗滌、柔軟、烘干等多種功能于一體,實現了一機多用、高效節能環保,各項性能指標達到或超過國外同類產品的先進水平。成為染整行業裝備更新換代、提高產品品質和生產效率的高端優質產品。
  
  由江蘇凱宮機械股份有限公司、中原工學院等單位完成的“高效節能精梳關鍵技術及成套設備”,具有高速、高效、優質、節能的特點。該設備的研發成功使我國精梳機生產技術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度。
  
  同時,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開展的“紡織技術創新示范企業”認定工作,著力引領和帶動更多的紡織企業開展技術創新,從而推動紡織行業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促進紡織行業的科技進步。8月7日,在山東泰安組織召開了紡織技術創新示范企業評審會。經綜合評議,認定魯泰紡織股份有限公司等30家企業為“紡織技術創新示范企業”。這些被認定的企業都是紡織行業各專業領域的領軍企業。
  
  除了面向全行業的科技獎和創新示范企業認定工作之外,“紡織之光”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針織內衣創新貢獻獎評選進入第四年,已形成了完整的審核程序。全國針織科技大會作為針織內衣創新貢獻獎的初評平臺,共征集了102篇論文,經專家評審,30篇論文獲得重點優秀論文獎。2013年3月開始在全國范圍內征集針織內衣創新貢獻獎項目,共收到41個項目,其中5項是獲得2013年全國針織科技大會重點優秀論文獎項目,申報單位由2012年的27家增加到2013年的37家,項目參與企業達到60家。經專家評審12個項目獲得針織內衣創新貢獻獎,項目的科技含量和創新點深度比往年都有所提高,其中擁有自主發明專利的項目達到16個,是該獎項評選以來有發明專利項目最多的一年,獲獎項目集中代表了針織內衣行業在內衣部件設計、新原料應用、針織織造及染整技術、功能性面料開發、基礎性研究等方面的創新成果。內衣創新獎項目對針織內衣行業的自主創新起到了示范和導向作用,有力地推動了針織產品的調整升級和行業的技術進步。
  
  例如,安莉芳(中國)服裝有限公司申報的低心位內衣心位立體支撐架項目擁有自主發明專利;義烏市莎維亞襪業有限公司申報的莎維亞治療型靜脈曲張襪項目,生產出了與人體腿部壓力自下而上的原理相吻合的循序遞減壓力襪,并取得了醫療許可證。
  
  第二、人才作為第一資源,為行業自主創新能力建設與產業結構優化升級,提供了強大動力和堅實基礎。
  
  近年來紡織行業把培育開發人才資源作為實踐“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戰略思想的新突破口,全行業已形成共識,把人才作為第一資源是加快紡織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必然要求,高度重視人才資源特別是科技創新人才資源的培養、開發、選拔、舉薦、使用和管理。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開展了多項富有成效的人才選拔與獎勵工作。
  
  1)全國紡織科技創新人才評選工作。
  
  為表彰在紡織科技工作中做出突出貢獻和取得創新成就的優秀領軍人才,培養和造就創新型人才,引領紡織行業科學與技術的發展。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在全行業開展了“全國紡織科技創新領軍人才”、“全國紡織青年科技創新領軍人才”、“全國紡織科技創新創業人才”評選活動,經專家評審、聯合會批準,授予王華平等10名同志“全國紡織科技創新領軍人才”、丁彩玲等5名同志“全國紡織青年科技創新領軍人才”、朱鵬等3名同志“全國紡織科技創新創業人才”榮譽稱號。這些同志是行業科技人才的先進代表,是科技創新中的核心和骨干,是各專業領域的領軍人才。
  
  2)“紡織之光”教師獎和學生獎評選工作。
  
  教育培養已經成為促進紡織工程學科發展與提升自主創新能力的捷徑。根據《紡織之光科技教育基金評頒獎實施細則》,今年在11所院校開展了此項工作,各校結合自身的情況采用二級學院推薦、差額評選、答辯、審核、公示等方式積極申報,經評審,共有15名教師獲得“紡織之光”教師獎,獎金1萬元/人,1名教師獲得“紡織之光”教師特別獎,獎金2萬元,127名學生獲得“紡織之光”學生獎,獎金6000元/人,2名學生獲得“紡織之光”學生特別獎,獎金1萬元/人。
  
  獲獎教師都具有愛崗敬業、教書育人、為人師表、誨人不倦的高尚師德。他們教風嚴謹、勇于創新、積極參與教育改革,努力從事教學建設和科學研究,在各自崗位取得顯著成績。
  
  例如教師特別獎獲得者北京服裝學院李從舉教授,近年來在靜電紡絲技術、納米技術和纖維材料研究方面做了較為系統的研究工作。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項目10多項。先后在國際權威期刊上發表150篇文章,其中SCI收錄論文80余篇;擁有申請或授權專利20項。在積極從事科學研究并取得突出成果的同時,還充分發揮科研對教學的促進作用,促進相應學科教學水平和質量的不斷提高,對于培養應用型創新人才發揮了一定作用。
  
  獲獎學生都能自覺遵守法律和大學生行為準則,道德品質優秀,學習勤奮刻苦,積極參加社會工作和集體活動,綜合成績優良。
  
  例如學生特別獎獲得者蘇州大學顧冰菲同學,思想上積極要求上進,在生活上,擁有良好的處事原則?茖W研究方面嚴格要求自己,刻苦鉆研,牢固掌握專業知識和技能。碩博期間,發表學生論文28篇,其中SCI收錄論文1篇,EI收錄論文17篇,ISTP收錄論文8篇,國際期刊論文2篇;并參與“十二五”規劃教材的編寫。
  
  3)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紡織教育教學成果獎評審工作。
  
  教學成果獎的申報工作于今年3月初啟動,各紡織院校積極申報項目197項。經過初評、網絡評審和會議評審,產生一等獎19名,二等獎36名,三等獎94名,特等獎空缺。
  
  開展紡織行業教育教學成果獎勵工作,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和人才強國戰略的重要舉措,是科教興紡的具體體現。本屆教學成果獎的申報項目代表了當前我國紡織行業教育戰線上教育工作者教學研究和實踐的發展水平,一些成果非常突出,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
  
  例如,東華大學申報的“國際化創新型輕化工程專業人才培養”項目獲得成果一等獎。目前,該成果在教學實踐中產生了積極的影響。專業的卓越工程師培養方案已成為國內高校同類專業的規范樣本;立體化教材體系在全國高校同類中普遍使用;專業實驗教學示范作用顯著;中德合作辦學實現擴展,國際化體系得到延伸。
  
  4)全國紡織行業技術能手等評選工作。
  
  根據相關規定,今年9月10至11日組織專家對候選材料進行了評審,評選出“全國紡織行業技術能手”26名、“全國紡織行業技能人才培育突出貢獻獎”單位5個、“全國紡織行業技能人才培育突出貢獻獎”個人5名。其中,山東省9人,其次江蘇省5人。多年來,山東省和江蘇省在一直非常重視技能人才的培養,特別是山東省,技術工人的技能水平較高,在全行業舉辦的多項技能競賽中取得了良好成績,對全行業技術工人技能水平的提高起到較好的帶動作用。
  
  今后,全行業要繼續堅持以科研能力和創新成果為導向的科技人才評價標準,最大限度地調動廣大科技人員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激發全行業的創新活力,形成崇尚科學、遵循規律、尊重知識、尊重人才的良好風尚。
  
  第三、把握大勢,以科技創新與人才培養塑造紡織發展新優勢。
  
  世界經濟競爭格局發生了深刻變化,當前和今后一段時期紡織科技創新與人才培養面臨新的機遇與挑戰,全行業需要滿懷信心,把握大勢,塑造紡織科技創新與人才培養新優勢。
  
  在挑戰方面:一是,來自行業外部挑戰,新工業革命將對紡織工業能否形成新的競爭優勢,從而對傳統要素成本比較優勢形成替代帶來挑戰;發達國家在新材料、新能源、生物技術和新一代信息技術方面占據顯著優勢,隨著推動新工業革命先導技術的產業化進入快速發展期,未來在制造領域的實力對比將重新向發達國家傾斜;新工業革命當地化、分散化的生產方式,將對中國依賴大規模出口的產業體系形成挑戰。
  
  二是,來自行業內部挑戰。首先來自創新能力的挑戰,總體來講,全行業研發投入仍然有較大的提升空間,2012年我國規模以上紡織企業研發投入強度達到0.47%,較2011年提高0.04個百分點,但是距離全國工業平均研發投入強度0.77%的水平和“十二五”規劃目標1%還有一定的差距。其次是纖維原料資源的挑戰,F階段中國紡織工業產業配套的重點是上游原料資源的配套,包括PX、棉花、漿粕等。第三,節能減排的挑戰。2012年規模以上企業消耗標準煤較2011年消耗4.2%,二氧化碳排放指標較2011年下降幅度均為25%,已完成“十二五”規劃目標,2011年紡織工業單位增加值用水量較2011年下降29.8%,也基本完成“十二五”的規劃目標,但是分支工業環保水平的提高速度還不能滿足生態文明建設的嚴格要求。四是就業趨向的轉變與勞動生產率提升,新生代工人就業理念和趨向導致紡織業的人力資源短缺,勞動生產率提升成為克服人力資源短缺的重要因素。第五,中國紡織服裝出口面臨能否在新興市場獲取更大的發展空間,并穩定三大市場份額的挑戰。第六,能否實現資源優勢向人才資源優勢的轉變。2012年規模以上紡織企業勞動生產率達到每人57.8萬元,比2010年增長38.7%,年均增長17.8%,這集中固然有技術進步的推動作用,但是也不能忽視成本上漲的推動作用,人均GDP的提升必然要求勞動生產力同步的提升。新生態工人就業理念和就業趨向也導致紡織業的人力資源短缺,勞動生產率提升成為克服人力資源短缺的重要因素,這些都必然對人力資源的素質提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就是能否實現從人力資源的傳統優勢向人才資源優勢的轉變。
  
  在機遇方面:首先,在300年的全球工業化進程中,中國首次和世界發達國家同時贏得新一輪技術革命的機遇。其次,新工業革命催生新的制造系統和生產設備產業的發展,從而為我國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培育和發展創造很好的機會;第三,中國紡織業基于過去30年發展所積累的技術基礎和研發能力,比以往任何時候更接近世界先進水平;第四,國內大市場的優勢使得先進技術在中國有著更為廣闊的市場空間,容易形成規模經濟,降低研發成本,并實現產業化。
  
  受宏觀形勢的帶動,紡織產業同樣迎來新的發展前景。首先,人口增長帶來纖維需求增長,1970-2012年,全球人口年均增長率1.5%,同期全球紡織服裝生產年均增長率為2.7%,人均纖維消費量從7.5千克增長至12.2千克,人口增長仍將是纖維需求增長的決定性因素。其次,產業領域需求持續增長,產業用紡織品將是中國纖維需求快速增長的新領域。第三是內需與新銷售渠道的擴展,城鎮與農村居民人均衣著支出的差距從1980年的3.05倍上升到2012年的4.60倍,隨著城鎮化進程的加快,內需市場進一步釋放。2012年網購人數達2.12億,13040億元的網購額占中國社會商品零售額6.20%,其中服裝網購3188.8億元,占全部網購24.45%。
  
  在科技持續演進的大背景下,紡織科技發展也呈現出三個特點。一是建立在互聯網和新材料、新能源相結合基礎上,以“制造業信息化和自動化深度融合”為核心的科技革命正在掀起。二是以新資源開發利用、節能環保技術為鮮明符號的循環經濟將成為信息技術之后最有價值的科技資源。三是紡織服裝產業正借助與IT產業、戰略性新興產業、時尚產業的邊界融合,開拓新的應用領域,引發新的、更高層次的消費欲求。
  
  根據我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總體任務,中紡聯提出了到2020年建成紡織強國的宏偉目標,并在2012年發布了《建設紡織強國綱要(2011-2020年)》,提出了建設紡織科技、品牌、可持續發展和人才強國四大戰略目標!毒V要》將科技強國作為紡織強國建設的首先戰略目標,強調了科技貢獻是產業發展的主要驅動力。《綱要》明確了建設紡織科技強國的“361”目標,即技術裝備水平、自主創新能力和產品開發能力“三大能力”提升,發展新型紡織纖維材料技術、用高新技術改造紡織加工制造技術、產業用紡織品加工應用技術、先進紡織機械制造技術、紡織信息化技術和紡織科技基礎性研究“六大技術”,推動紡織科技創新體系的“一個體系”目標任務。紡織科技強國就是要著力實現科技第一生產力的跨越式發展,實現2020年規模以上企業研發投入強度達到1.5%以上。
  
  面對挑戰,把握機遇與順應趨勢,加強科技創新、人才培養才能塑造紡織工業發展的新優勢。
  
  各位代表,科技教育決定中國的未來,也決定行業的未來。黨的十八大提出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行業也提出了到2020年全面建成紡織強國的目標。實現這一目標,必須實施科教興國戰略,把科技創新和人才培養擺在行業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使科技創新真正成為行業發展的內生動力。
  
  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科技獎勵工作已整整十個年頭,迄今已獎勵了1234項科技成果,2008年“紡織之光”基金會成立以后,加大了對獎勵工作的支持力度,獎勵了針織內衣創新貢獻獎44項,教育教學成果422項,優秀教師和學生783人,技術能手38人,技能人才培育突出貢獻個人7位,單位10個,充分發揮了獎勵工作的激勵和導向作用。
  
  科技教育獎勵工作是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推動紡織科技、紡織工業結構調整與轉型升級的重要舉措,得到了國家有關部門和全行業的廣泛重視和支持。紡織之光基金會的成立凝聚著老一輩行業領導人和當代廣大企業和志士仁人的理想和心血。在目前一億元的基金中,捐助者有國營企業、民營企業,也有港臺企業,也有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系統的單位,也有來自個人的慷慨捐助,今天個人捐助最大的也在這兒。他們的義舉是行業自信、自強內生動力的標志,科技邁進的輝煌背后是艱辛探索,奉獻拼搏。讓我們再接再勵,攻堅克難,凝聚創新的智慧和力量,攜手同心,共筑紡織人的“中國夢”!
  

掃一掃,轉到手機閱讀:

孫瑞哲:聚科技之光 筑紡織“中國夢”
  • 行業新聞
  • 加盟指導
  • 經商寶典
  • 消費資訊
回復 262767 到 家紡網 微信
隨時隨地看,還可以轉發到朋友圈哦。
關注微信
掃一掃關注微信
更多精彩等著你……

品牌投資關注榜

  • 10萬以下
  • 10-20萬
  • 20-40萬
  • 40萬以上
家紡網
閱立網絡科技有限公司
浙B2-20090135
浙公網安備33010602010414號
我們的服務 | 我們的優勢 | 聯系我們 | 友情鏈接 | TAG標簽 | 家紡品牌大全
Copyright (C) 2014 Hometex114.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品牌推廣熱線: 021-61529598 61115182
網站服務熱線: 021-61529577
市場合作熱線: 021-61529588
點擊這里給我發消息 品牌推廣,招商咨詢
點擊這里給我發消息 展會合作,友情鏈接
點擊這里給我發消息 資訊發布,新聞投稿
點擊這里給我發消息 客戶服務,資料修改
家紡品牌 | 家紡資訊 | 家紡產品 | 家紡店鋪 | 家紡招聘 | 家紡展會 | 家紡公司 | 家紡訂貨會 | 家紡加盟 | 家紡排名 | 家紡知識 品牌加盟
收縮
  • QQ咨詢

  • QQ咨詢
  • 點擊這里給我發消息 -->
  • 加微信咨詢
  • 電話咨詢

  • 400-800-1866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亚洲人成影院在线无码 | 麻豆性视频 | 91九色视频在线观看 | 久人久人久人久久久久人 | 免费高清在线视频观看 | 911影院在线观看网站 | 日日摸夜夜添夜夜添牛牛 | 91av在线免费视频 | 爱99久久 | 久久精品免视看国产成人2021 | 人人干人人草 | 欧美色欧美亚洲另类七区 | 不卡视频一区 | 911成人影院| 日韩av视屏在线观看 | 91国内自产精华天堂 | 美女久久久久 | 搜查官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 国产免费高清在线观看 | 老司机午夜视频在线观看 | 四虎网站在线观看 | 久久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 延禧攻略在线看 | 日本不卡免费播放 | 国产成人免费高清 | 91 视频免费观看 | 免费观看一区二区 | 4虎永久 | 欧洲在线一区 | 青草久久网 | 国产一级毛片欧美视频 | 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 | 九一免费版网站在线观看 | 黄频网站在线观看 | 永久免费、高清播放 | 免费久久视频 | 好姑娘5剧情在线观看免费 国产成人精品无码免费看在线 | 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毛片韩 | 99久久777色 八戒八戒午夜视频 | 小早川怜子痴女在线精品视频 | 久色视频网站 |